專業英文研究議題、方法及未來發展之趨勢

專業英文的起源

專業英文概念的形成始於1960 年代,形成的原因主要受社會、語言及教育方面的變遷之影響。在社會因素方面,由於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成為世界超級強國。因為美國屬於英語系國家,其超級強國的地位賦予英語無限的魅力,使英語的使用遍及全球,英語的全球性地位從此確立。英語不僅成為國際經貿語言,更成為科技語言(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幾乎所有與之相關的知識及訊息均以英文撰寫。

非英語系國家為了發展國際經貿及科技,提升國家競爭力,莫不積極學習英語為第二語言或為外語。為了特殊需求而學習一種語言開始成為風潮。在語言因素方面,主要的影響來自於社會語言學家(譬如 Labov,1966及Weinreich,Labov,and Herzog,1968)發現語言變異(linguistic variation)是有規則的,是受到制約的。受此一觀念的影響,一些學者(譬如 Swales,1971) 開始有興趣於探索科學文本(text)的語料及文法結構。此外,社會語言學家及人類語言學家(譬如 Gumperz,1968)的語言社群(speech community),及情境(context)概念,也影響學者強調學術及專業英文語用情境的重要性(譬如 Swales,1990)。在教育因素方面,從重視以教師為中心轉移到以學習者為中心及以學習為中心的改變反映出學習者的需求(need)及認知能力受到重視,因為影響學習動機及成效。總之,專業英文成為一個研究學門的背景顯示其跨領域的特性,其理論基礎與研究架構融合不同學門,研究的議題也與各學門相關。

專業英文發展的歷程及方向

發展歷史

從歷史的觀點分析,專業英文歷經五個階段的發展。第一個階段介於 1960 年代 至1970 年代 早期,專業英文專家學者主要從事同業行話分析(register analysis),探討的重點主要分析科技英文單句的特殊單字及文法結構。教學的設計則是把行話分析的結果當作教材使用,滿足學習者的需求。第二個階段始於 1970 年代,稍晚於第一階段,主要從事文體的語域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研究重點主要分析數句組成的一個語域(discourse) 如何建構文意,進而建構各種文本(譬如科學文本及商用文本) 的文句組織順序及語用模式,譬如醫生與病人的對話就是一例。如同第一階段一樣,課程設計也是將所發現的結果用做教材,這些研究結果最主要包含語言的元素。第三階段是標靶情境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也是第二階段的延伸,重視學習者的需求分析(need analysis)。進行的過程是,首先確認需求情境(譬如在銀行),然後進行該情境的語言特徵分析,最後將學習者的溝通需求(譬如溝通事件的語用規則) 作為課程設計的主要目標。不同於前三個階段以分析語言的表面形式為主,第四個階段主要分析在語言表面下,人們建構文意的思考過程,強調運用策略,譬如情境(context),猜測文意。課程設計偏重分析人們如何運用聽、讀策略,解讀文本或言談的語意。總之,無論是前三個階段主要強調語言表面的描述,或第四個階段重視深層技巧及策略的運用,它們的研究重點均屬於語言使用的描述,但專業英文在第五個階段的發展卻重視學習,強調瞭解學習過程的重要性(Hutchinson & Waters,1987)。

發展重點

由以上專業英文五個階段的發展顯示,專業英文發展的重點可分為語言使用的描述及語言的教學兩類。在語言使用的描述方面,可以語域(discourse)做分析,共分三種。第一種是將語域視為文本(discourse as text),持此看法者認為從事某些領域或學科必須學習某些語言元素,特別是專業語料及文法。雖然此等語域的定義被批評為過於狹隘,但至今仍被廣泛採用,最近譬如 Liu( 2012), 調查在各類學術英文中最常用的多字結構(multi-word constructions),譬如成語(idioms)、字串(lexical bundles)及片語動詞(phrasal verb)。第二種是將語域視為文體(discourse as genre),強調語言的表達方式受各類文體制約,因此描述專業英文須進行文體分析,也就是語用分析。本質上,文體分析深受社會語言學理論影響,特別是受到 Michael Halliday(1978)系統功能語言學影響(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強調溝通的「情境化」及「系統化」。情境化指不同文體用於不同學術或專業場合,Swales(1990)稱之為語境社群(discourse community),此乃源自社會語言學的言談社群(speech community)之概念,但限指書寫文體的社群。系統化指各種文體均各自應用一再重覆的某些語言形態及結構以達成溝通目的(Hasan,1978)。這些重覆的語言形態及結構,也就是社會語言學強調的語言使用規則(rules)或模式(patterns)。這些規則及模式的分析對語言學習及適當使用語言助益頗大。從 1970至今,專業英文研究者對文體分析的興趣仍然不減。第三種是將語域視為社會的實踐( discourse as a social practice )。此種概念深受 Norman Fairclough(1992)影響,由批判式語境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簡稱 CDA)的角度,論述社會實踐,認為語言使用的同時是在進行社會活動(譬如廣告) 及建構社會認同。人種誌溝通(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 是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Gee(1992) 也以 Discourse 一詞(也就是「大寫的語境」),強調讀寫能力不屬於個人的技能,而是社會的實踐,也就是展現社會認同的方式。換句話說,語言的使用不一定是為了溝通的目的,此與文體分析強調語言的溝通目的大相脛挺。

教學法

在教學方面,以學習者為中心(learnercentered)及以學習為中心(learning-centered)的教學法是專業英文最主要的教學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法是由學習者的需求決定學習的內容及方向,譬如早期的文本教學法(text-based approach ),及稍後的文體教學法(genre-based approach)均屬於這一類。在專業英文領域,文體教學法十分受歡迎。透過各種不同文體的教學,也就是透過不同的溝通情境,譬如在銀行、在海關,在醫院、在超級市場等,讓學生有系統地學會各種情境的單字、文法、及體裁的語言表達模式,這些語言結構及用法都是學習者必須發展的語言溝通能力。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法強調如何獲得最好的語言學習。Hutchinson & Waters(1987)認為最適合的教學應是以情境為導向,設計含有主題及適合情境的溝通式任務活動作為教學大綱的基礎,然後靈活運用教材及教學內容。換句話說,任務導向(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被視為是有效的學習方式之一。

專業英文未來發展的趨勢

上述討論顯示專業英文是跨學門的研究領域,發展方向深受社會變動及其他相關學門理論架構的影響。自二次大戰結束後,美國興起,各國為了發展經貿、科技,專業英文開始發展,並積極融入語言學、社會語言學、人類語言學、英語教育及其它相關學門的理論及研究方法,於今研究領域變得十分廣博多元,譬如2012 年世界英語年會,發表有關專業英文的論文涵蓋數個學門及專業領域,包括職場及商用英文、課程與教材發展、學科教學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文化與專業英文、第二語言習得、及科技教育,研究議題十分豐富。在21 世紀的今日,另一種社會的改變正在進行,那就是全球化的時代已經來臨,以英文為共通語(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成為必然,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為了培養國人全球化的競爭力,以英文為授課語言藉此提升教師及學生在國際間的流動力(mobility)被視為勢在必行,在高等教育的教室裡,專業英文能力、學術英文能力及溝通的英文能力缺一不可。在以英文為共通語的全球化時代,英文,特別是專業英文,在非英語系的國家之重要性有增無減。可以預見的是,過去專業英文的主要研究議題,譬如文體的語料與語用分析,及教學的方法,今後將可能更加流行。不同於以往的是,大家不只是探索美國英語的語料及語用等,可能大家更有興趣探索世界各國在相同的專業領域中產生何種相異的語料及語用模式。同時,在以英文進行學科教學(content-based)的全球化時代,英文老師的專業及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即將面臨何等巨大的挑戰? 如何因應? 這將是大家關切的議題。

作者簡介

陳淑嬌

現職: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學系教授

學歷:美國賓州大學教育語言學博士

經歷:國立嘉義大學外語系教授兼主任、史丹福大學語言學系訪問學人、臺灣專業英語文國際期刊主編、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深耕輔導委員、教育部九年一貫英語教科書審定委員會委員

專長:專業英文/英語教學、社會語言學、語言與文化、語言政策與規劃、跨文化溝通

【PDF全文下載】

Tags: No tags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