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P應用在英語補救教學的可能性 – 以全球英語為核心 提升技職生的英語即戰力


 

根據報載,馬英九總統曾與兩位台灣傑出設計家暢談創新之際,問及兩位年輕人的英語程度時,答案都是「英文普普」!試想:當這些優秀的創意人才好不容易有機會登上國際舞台,卻無法以英語向世人解釋其創新設計之發想緣由與過程,將是何等遺憾之事。因此,馬總統提出了「短期英語魔鬼訓練班」的想法,即為透過補救教學課程,快速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

 
補救教育( Remedial Education )又被稱作輔導教育,其目的是希望藉由該課程,將學生因經驗與基本能力不足所造成學習挫折減至最小,以保障其未來求知過程不再受傷。檢視台灣推動英語教育多年,從國中直到大學,除了正規教育之英語文課程之外,體制外的英語補教課程、課外輔導教材多如繁星,各界都在尋找最具成效的英語補教學之道。然而,目前國內的英語補救教育往往落於解題技巧課程,又或是例行性的「後門」課程,長期下來,沒有人相信補救教育能真切地幫助學生提升英語能力。
 
補救教學的初衷是在實踐「帶好每一位學生」教育理念,而英語補救教學同樣也是以此為前提,希望能減少有英語學習創傷、學習動機低,以及學習成就低的學生比例。透過以目標管理為原則、以任務為導向的訓練式課程規劃、以全球英語( GlobalEnglish )為學習內容的密集英語課程( IntensiveEnglish Program, IEP ),應能有效提升學生之英語能力,應為能夠確實達成英語補教教育目標的選擇。
 
英語補救教學與IEP
 
補救教學與密集式英語課程皆重視學習效率、學習成果,是以目標管理為導向的教學。根據Kozeracki 教授(2002)針對補救教學( RemedialEducation )所提出的十三大特色之一即是:補救教學課程應建立清楚的目標;原因在於,課程目標的訂定將決定教學方法,進而影響到學習與教學成效。
 
如同補救教學,IEP 的目標亦相當明確,即是希望能在短期內提升學生之英語程度到一定標準。IEP 源起於1941 年美國密西根大學,當時規劃IEP 的目的即是幫助英語非母語學生能快速增進英文技巧,以利後續的課業學習;當時政府也用IEP課程來幫助外來移民,協助他們在短期提升英語能力,能夠更快融入美國社會。因此IEP 是一種有目的性的教學法。
 
為了能在短期內提升學生之英語能力,不論是補救教學或是IEP 之課程設計與內容,勢必不應只是正規英語課程教學內容的濃縮版,而必須是著重於補強學生不足之處,再設計、調整過後的課程內容。IEP 課程則是利用短期、密集的時間,藉由將大腦短期記憶轉變成長期記憶的原理,以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成效,因此在目標管理、教學方式、課程規劃、教材設計等等,勢必有別於傳統教學方法。
 
IEP 需符合目標管理原則
 
管理大師彼得‧ 杜拉克( Peter Drucker )所提出的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MBO)意即先有目標才能確定後續工作,其特點在於明確目標、參與決策、規定時限,以及評價績效。而IEP 即符合了目標管理原則,必須先確認學習目標、設定目標達成的時間、選擇目標達成的方法,以及評量目標達成的成效。
 
在職場環境當中,IEP 課程即是以職場所需的英語技能為學習目標,特別是針對即將踏入職場的技職院校學生,使其能夠快速達到職務英語要求。根據調查,台灣企業在招募新進人員的多益分數門檻多為550 分,但依據ETS 台灣區代表的統計,從97 學年到99 學年度,全國技職院校學生的多益成績平均皆未達400 分;換句話說,超過半數技職院校學生的英語能力都不符合職場需求。因此,馬英九總統提出「英語魔鬼訓練營」概念,希望在短時間將技職校院學生的英語拉到一定的水準,而透過符合目標管理原則的IEP 課程來進行技職院生的補救教育,即可達到預定成效。
 
今年暑假,教育部委託台科大為北區172 名技職生舉辦4 周的密集式英語課程,該課程每周5 天,每天從上午6 點到晚上8 點,安排了總時數達到160~200 小時的英語密集課程。一個月下來,全體多益平均分數從前測的489.3 分,提高至628.7分,進步了139.4 分,其中有超過7 成的同學,多益成績進步超過100 分。從台科大暑期密集班的成果來看,除了成功提升技職學生的英語程度之外,教學者也達成了預期的教學成效。
 
以技能練習為主的教學
 
在傳統的教育制度中,教師考核很少將「教學成效」列為重點項目;但是在IEP 教學關係中,老師必須替學生的學習成效負完全責任。大家必須理解:語言是一種技能學習,而非學科。英語就像是游泳、騎腳踏車一樣,都是技能,一旦學會了就很難忘記。因此,在以目標管理為導向的IEP 課程當中,老師與學生必須共同為達到提升英語能力為目標而努力。老師就像是游泳教練一般,必須以「教會」為目標,而非依照課綱「教完」了事。
 
而為了要「教會」英語技能,讓學生能有實際操作的機會是相當重要的部分,就像游泳課一樣,教練不可能只講游泳原理,而是要學習者實際練習才能學會。因此不同於傳統英語教學,在IEP 課堂上,老師的角色從演講者轉成教練( coach )的角色,藉由大量實作練習取代過多的解說,教會學生如何操作、如何運用「語言」這項技能;因此,在IEP 課程設計中,應有50% 以上的時間讓學生透過練習以及情境任務模擬快速掌握英語技能。
 
專為台灣企業培養一流國際人才的外貿協會就是採用情境式、任務導向的密集式的訓練,大幅提高學員的英語能力。以一年期的貿協國企班英語組為例,採全天候住校密集訓練,全年上課週數為47週,英語課程為970 小時、經貿課程為255 小時,其他如溝通技能等課程則為180 小時;除了在教室進行之語言學習外,學員每天也必須收聽BBCNews、收看CNN,校區內也鼓勵學員以外語交談,營造全英語環境,藉此強化學員的學習效果。如此兼具學習與實作訓練的課程,讓國企班學員在畢業時,多益平均分數達到900 分以上。
 
以全球英語為教學核心
 
誠如前文所提,IEP 是一種目的性、操作性的學習方式,因此學習內容與教材就必須以重視溝通與實用性的英文為主,而全球英語( Global English )即為最佳的學習內容。
 
隨著網路與智慧手機等科技的盛行,全球經貿往來的繁盛,「溝通無國界」早已不再是一句口號。在各種國際場合中,我們常常需要與印度人、日本人、韓國人等非英語為母語者( Non-nativeEnglish Speaker )以英語互相溝通。隨著非英語為母語者成為使用英語最主要的人口之際,以溝通為主要目的,具備精、簡、實、速的全球英語( Global English )已成為身處於國際環境的共通語言。
 
全球英語較傳統英語教學中所學習的「英式英語」、「美式英語」更為簡單,著重於彼此理解與溝通,因此僅需要能運用基本的字彙( 約1,500~5,000 字)、簡單的句型,以與他國人士溝通為首要目標,漂亮的口音、嚴謹的文法則為其次。實踐大學應外系講座教授陳超明就曾提出:全球英語可使得國際人士間的溝通更有效率,因為許多英語母語者的話語中含有太多文化意涵,有時反而容易造成溝通阻礙,也不符全球化競爭時代的溝通原則。由於全球英語較為簡單,單字量少卻「夠用」,因此可以在短時間內就學會,很快就能看到進步,並能提升英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當學生願意主動學習,將英語提升自一定程度並擁有自學能力之後,即具備了溝通的基本能力,日後若想要精益求精,學習富含文化意涵的語言表達,就更沒問題了。
 
以全球英語作為邁向國際競爭力的核心
 
日本最大的網路商本樂天市場( Rakuten )正在推動的「企業官方語言英語化」即是以全球英語為學習內容。日本樂天為達到企業內所有會議都以英語進行的目標,該企業針對不同英語程度的職員開設不同的英語訓練班,例如,針對工作賣力且對樂天極有貢獻的員工,卻因多益分數較低而影響升遷者,樂天特別規劃了「升遷候補訓練計劃」,每天早上8:30 到12:30 密集學習英語,以期快速提升符合職務需求的英語能力,而所有課程所學習內容即是能夠在全球商務環境中能溝通的全球英語。
 
樂天社長三木谷浩史在《為什麼日本樂天都說英語?》一書中即提到:樂天要做為企業官方語言的,嚴格說來並不是所謂的「英語」,而是全球語,不像以英語為母語者所說的英語,撇開比喻及幽默,而是以簡單英語表現的語言。
 
見微知著,從日本樂天市場的理念與實際做法來看,若要技職校院學生的英語能力符合國際職場的需求,台灣技職校院之英語教育,即應以全球英語為核心,才能短時間讓學生具備足夠的英語力,並運用此工具達成國際溝通之目標。
 
而以全球英語為教學內容,且成效良佳的暑期IEP 課程,除了是補救教學的最佳選擇之外,也建議將該課程取代技職校院所開設大一英語之學期課程,或是以暑期課程抵學期課程的做法,讓技職生於在學期間能學習以簡明、快速、溝通為主的全球英語,而非以重視文化意涵之EGP( English forGeneral Purposes )課程,如此,不僅能提升學生之學習動機,穩固其基礎英語能力,讓學習者能夠繼續利用各種自學管道持續強化英語能力,定能有效提升技職生的英語水準,成為符合國際職場溝通需求的國際化人才。
 
作者介紹
王星威
◎現任: ETS 臺灣區代表忠欣公司總經理
◎學歷: 淡江大學保險系
逢甲大學保險所碩士
◎專長: 蘇黎世產物保險國際行銷部經理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