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補救教學扭轉孩子的未來-專訪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張新仁校長


12年國教實行在即,除了國教時間的延長外,我們更應該注意國教品質的提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校長張新仁以其多年的教學實務經驗,來談目前國內各階段英文教學所遭遇的問題,以及如何透過補救教學來縮短階級差距,讓弱勢族群也能獲得公平競爭的機會。

畢業青年無法順利就業固然值得憂心,但如果進入職場多年後無法升遷甚至最後遭到裁員,這種因為中年失業造成的問題可能更大!在一項對國內科技大學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追踪調查指出,這些科大畢業生雖然都能順利的找到工作,但問題是進了公司後卻不容易獲得升遷的機會。

後來推究原因,發現不是專業能力不足,而是英語溝通能力不夠,因為在現今科技業裡常會有跨國合作的需求,所以英語能力不足的員工便較難在這些國際場合中表現發揮專業表現,而無法在職務上獲得進一步的升遷。因此近幾年教育部開始在北、中、南各區的技職院校推動IEP( Intensive English Program )的密集英語課程,利用寒暑假期間對學生進行全天候的英語加強訓練,結束後在多益測驗的成績上也獲得顯著的進步。而這種像IEP 或其他形式的補救教學是否也能推行到國中小、大學的各個階段,以加強台灣學子的英語能力?

因此我們採訪了甫接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校長的張新仁博士,她曾任國中英語老師、高師大教育系系主任、學生事務長、教學發展中心主任,並發表多篇補救教學的研究論文,更是教育部「分組合作學習」推廣計畫的主持人,透過張新仁校長多年理論與實務的經驗來探討國內英語補救教學的問題。

分組合作學習計畫的目的

張新仁強調:「補救教學的目的在於縮小學習上的落差與階級間的差距。」尤其在我國即將邁入12年國教的時刻,高中職教育所處正是向下承繼中小學,向上為大學教育基礎的重要關鍵,我們追求的不應只是表面上國教時間延長而已,更重要的是「國教品質」的提升。因此如何在一般常態編班中進行分組合作學習,讓原本存有不同背景差異的學生,都能在國民教育階段獲得適性的發展,避免在12 年國教後反而擴大學習落差,便成為教育部推動分組合作學習計畫的主要目的。

在談到國中小目前英語學習的問題時,張新仁表示:「國中是國小的延伸,而目前國小英文最大的問題是雙峰現象。」而雙峰現象常與學生的家庭的經濟環境有關,以前是有沒有參加補習的分別,但現在的父母甚至會將子女送到以全英語教學為號召的美語補習班,加上台灣貧富不均日益嚴重,也讓這種差距更加擴大。

但張新仁也指出語言是一種積累學習,所以英語表現弱勢的學生不一定是能力不足,更有可能是沒有適合的英語學習環境使其積累不夠,因此實施補救教學的方式可弭平因學習資源不同所導致的差異。而目前一般主要的補救方式有二種:一種是課堂的即時補救,就是每當上完一個課程段落後,就立即給學生習作練習,藉此檢核學生對於剛剛教的內容是否能了解吸收,如果反應不佳就表示需要再重新解說。「這種課堂上隨時診斷施行的即時補救教學方式,是每個老師都要會的基本功。」張新仁如此強調。

強調配套的密集式課程

但是,對於長期落差產生的學習落後,採用上述即時補救方式當然不夠,這時就需要另一種intensive program 的密集式課程,藉由額外、抽離的課後式教學才能收到成效,也就是透過診斷、處方與執行的三階段進行補救。雖然這種密集式的訓練效果顯著但實際施行上卻不容易,「目前最大的困難是有系統補救教材的編寫。」張新仁這麼認為,是因為要實施補救教學,首先要有一套診斷衡量的方式來評估學生的程度到哪?學生程度落在哪一階?然後,據此決定補救教學的內容。

這種教材設計的工作想當然爾可由現有且具相關經驗的出版書商來做,然而在商言商,如果這些書商對這些教材的收費過高,如同現在課本便宜但參考書很貴情況的話,又會變成像補習班一樣讓原本弱勢的族群難以得到真正的照顧。台灣目前這類的課輔教學不少是由具有服務熱忱的大學生來關懷這些偏遠弱勢的學童。雖然出發點很好,可是這些學生志工畢竟缺乏經驗,張新仁提到,在日本都是由資深優秀的教師來進行補救教學,所以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像基金會或企業贊助的民間組織有系統的持續推動這樣的工作。像在她所主持的分組合作學習計畫中第一年便規劃設立「教學資源研發中心」,並建構推行教學實踐、行政支援、專家培訓輔導與師資培育四大系統,以為將來各校實際執行合作學習時提供良好配套支援。

異質分組策略學習

在實際執行部分,則可在課堂上透過異質分組的方式,以4 人為一小組,由學習表現好的幫助較弱的同學。不過張新仁也提醒,這種在同班分組的做法有可能因為同學優越感作祟,或擔心被貼標籤而影響互動效果的話,可改由高年級擔任協助角色,利用午休或早上的彈性時間來進行互動交流。因為讓高年級來教低年級學生本來就比較容易被接受,所以能避免像因為面子、自尊等情緒而造成指導溝通的阻礙。再者由高年級學生負責補救教學的話,因為之前也有同樣的學習經驗,所以有時更能理解弱勢者的需求而不會有所謂老師的身段,甚至利用許多的口訣技巧來幫助同儕學習。

舉例來說,像在背英文單字elephant 時,就把它想成「愛拉糞的大象」, lion 則是「懶洋洋的獅子」等,利用諧音關連的字句口訣來幫助記憶。張新仁就認為對於程度中下的學生或較難的課程內容,這種結合學習策略的教學方式往往更能收到顯著的效果,正如同那些所謂補習班的名師,往往都有各種訣竅來幫助學生學習以吸引學生聽課。但這不是代表補習班老師真的比較厲害,說穿了不過是因為有招生的壓力所以讓補習班老師必須投注更多心力去想一些所謂的「學習秘訣」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而中、小學的老師因為沒有招生的壓力,所以相對較少使用這類比較具創意又有效的教學方式,這或許也是學校老師值得參考借鏡的地方。

張新仁強調,中小學的補救教學絕不是僅靠單一方式就可奏效,如同利用高低年級的異質分組,進行合作學習再輔以適當的學習策略,需要透過多種途徑的交互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小組(small group )、密集( intensive )與學習策略( learning how to learn )都要能納入教學設計的考量。」針對中小學的補救教學,她最後作了如此的總結。

大學專業英語課程(ESP)

大學環境補救教學所面臨到的挑戰又有所不同。在強調國際化的教育政策推動下,現在許多大專院校都將英文視為學生的基本核心能力,因此許多學校會要求像全民英檢或多益等測驗的入學與畢業門檻,未達標準的學生則需再參加補救課程。但張新仁卻提到有些學生是沒參加英檢就直接去上補救課程,連嘗試努力都有,就當作再多修一門英文課。這種應付心態下所進行的額外授課當然無法達到提升同學英語核心能力的效果,也失去了「補救課程」的原意。因此未來台北教育大學會修改相關的規定,限制只有參加過考試的人才能去上英語補救課程,並將節省下來的教學資源用於協助由各科系的老師開設進階的專業英語課程。

教學應回歸以學生為本位

另外她也提到近來熱門的全英語學程現象,因為這幾年有不少學校是以開設全英語學程為號召,對外吸引外籍學生就讀,對內則提升其國際化的形象,但張新仁提醒全英語學程的執行要留意學生對上課內容的接受狀況。尤其當大一新生剛開始接觸到基礎專業課程時,可能會因為英語能力的關係阻礙對專業知識的了解,反而在課後還要去找中文書籍來看,到最後變成「專業」與「英文」兩邊同時都需要補救教學的窘況。「學校應該以學生的學習成果而非以老師的教學表現為導向。 」 張新仁說,所以在推動全英語課程時應就學生的學習權益進行考量,而不是光想追求表面的國際化形象甚至是因為老師能獲得較高的薪資來推動全英語課程,以免產生倒果為因的怪象。

補救教學的目的當然是為了縮小學習成效的差異,讓不同背景程度的學生都能獲得公平發展的機會,但除了成績的考量外,有時還要能看到學生真正背後的需求,才能讓密集式的補救教學達到預期的效果。例如一些中小學英文弱勢的學生常與其家庭社經地位有關,這種情況除了加強其課業的學習外,還要思考如何激勵這些學生讓他們在不同學習領域建立自信,也就是說,從多元智能學習理論的觀點,找出學生的優勢,強化他的優勢智能來降低弱勢智能所產生的不利影響,這才是根本解決學習成效低落的方式。至於在大學的英文補救教學不應只是提供一門課程取代,而要先了解學生要的是什麼?畢竟不是每個學生都想看Time 雜誌或文學名著。設計符合所學相關的課程內容,加強學習動機才能真正提高英文的能力,發揮出最大的密集補救教學效果。

人物介紹

張新仁

◎現任: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校長

◎學歷: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校區課程與教學博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學士

◎經歷: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學發展中心主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生事務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系主任、教育部國教司科員國中老師

◎專長: 教學原理、教材教法、班級實務、教學策略研究、教學視導與評鑑研究、認知取向教學策略

【PDF全文下載】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