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學生啟動英語學習的引擎-第22屆ETA英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 精華講座報導

2013年11月8日,第22屆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在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熱鬧登場。這次的主題是「激發學生學習英文的動機:問題與解決方法」,國際知名學者專家在台齊聚,發表專題演講與學術論文,另外研討會中也有工作坊、出版社教材示範、教學座談、小組討論等各式活動。

在開幕典禮上,主辦單位也特別邀請了國立宜蘭大學校長趙涵捷、LTTC研發長吳若蕙、美國在台協會文化新聞組組長Joseph Bookbinder、ETS台灣區代表忠欣公司董事長邵作俊,以及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師學會理事長梁耀南等五位嘉賓致詞,一同為這場為期三天的國際研討會揭開序幕。

其中,ETS台灣區代表忠欣公司董事長邵作俊也以GEAT在台東進行的英語教學實驗為例,再次呼應研討會主題。邵董事長表示,在實驗之前,當地的小學生雖然從三年級就開始學英文,但到畢業時仍無法達到國中入學的基本英文能力要求。

而這個實驗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從teacher-centered 變成student-centered),並讓學生在課堂上就完成學習。經過兩年的努力,這些小學生的英語能力進步顯著,更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邵董事長說,「這項計畫說明了在面對學習動機的問題上,改變教學方式或許是一個不錯的解決途徑。」

主題演講與論文發表-將英語學習與生活連線

跨文化學習 解決多樣化英語學習困難

身為澳洲新英格蘭大學英語與多元識讀教育研究中心成員之一的Anne Marie Morgan 博士在主題為「Connecting Lives and Learning: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English Programs for Learner Engagement, Motivation and Success」的演說中表示,全球化的世界因科技發達而越來越小,了解他國文化、使用母語以外的語言做溝通,幾乎成了現代人的必備條件。

英語是現階段全球的主流外語,越來越多人把英語當作共通語言(lingua franca)或第二語言,在多種國際溝通場合,英語通常也扮演重要的溝通角色,因此如何教授和學習英語,以滿足數百萬處於變動快速的文化與科技下的英語使用者是需要被認真思考的。再者,Morgan 博士指出,現代的英語存有各種不同的型態,形成所謂的Global Englishes,含有不同文化背景及語境的英語隨處可見;這種複雜多樣化的英語,不論是對教學者或學習者來說都造成相當的困境。

「學習一旦出現困境,學生很容易失去興趣」Morgan博士表示,為了解決這樣的困難,老師將跨文化學習加入英語課程中,藉由認識不同文化,加深學習的投入度並激發學習動機與熱忱、提高學習成效。Morgan 博士強調,跨文化學習可讓學生習得不同文化,也同時更加認識自己的文化,並不會有「外國月亮比較圓」的負面效應,而且適用於任何不同地區、不同語言複雜度、不同程度的學習者。「無論是把英語當作外語(foreign language)、第二外語(second language)、母語(first language) 或是共通語(lingua franca)的學習者都能受益於這樣的教學方式。」

學習失敗的原因是缺乏學習動機?

另一位大會主題講者是加拿大籍學者Bonny Norton 博士,她不只是ESL領域的學者,也出版過大量語言教育相關書籍及文章,強調語言學習與身份認知及社會環境間的相互關係與牽連。Norton博士表示,有些缺乏動機的學習者,其實並不是沒有學習動機,而是老師沒有觀察到他們對學習的期待,並投以符合期待的課程。

Norton博士舉例,一位越南裔加拿大新移民Mai希望能透過語言課程,讓她未來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Mai遇到一位來自歐洲的英文老師,在課堂上一直講關於歐洲的事,讓Mai 覺得無法學到東西,因而翹課。有濃厚學習動機的Mai,最後還是逃離課堂,為什麼呢?

Norton博士進一步解說,當課程設計聚焦在「學習動機」時,老師容易假設學習者對學習的認知是單純的、一致的、且無需考量社會歷史背景;但是當學生存有特定的「學習期待」時,他對學習的認知會隨時空變化,甚至會在社會互動中被重新塑造,是複雜且多變的。教學者與學習者預設立場的不同,造成課程與學生學習期待的落差,就是Mai不想學習的原因!

所以,Norton博士強調,現代教師必須對學習者的社經與文化背景做更深入的了解,並觀察學習者真正希望達到的學習成果,時時考量到學習者如何能將習得的語言運用於社交之中,如此必能同時達到教學與學習之最高成效。

高中英語學習講座-改變單向傳播的教學方式 提升高中生學習動機

老師台上教課,學生台下聽課,是教育環節中最普遍的講述教學法,優點是教學系統化、架構清楚、易掌握整個教學流程等,但也時常被批評是「單向傳播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缺乏主動學習之動機。隨著時代變革,現在的學生──尤其高中職生,變得更活潑、更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很難和學生產生共鳴,老師必須經常「推陳出新」才能應對學生的多元性思想。

全力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是每位老師的共同目標,也是長期面對的共同課題,在本屆ETS Session講座中,多位高中老師們毫不藏私地分享了他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與秘訣,像是近幾年被廣為運用在教學上的數位課程教學、強調學生之間相互溝通及合作性人際互動的「合作學習法」、簡化專業口譯訓練「跟述法(Shadowing)」的英語口說訓練,與以提升閱讀測驗、英文寫作的速度泛讀養成訓練等,帶給現場與會的英語教師許多課程規劃靈感。

小組活動 降低焦慮

數位課程教學是由溫宥基、李陳福、謝怡箴與陳永維四位政大附中的英文老師以「OLPC課程(TOEIC ® Official Learning and Preparation Course)」做為教材的教學做法與成果。為了強化國際化特色課程,增進學生英文學習效能,政大附中於102學年度的高一班實施國際多益課程。課程設計以每兩周為一個循環,一周以傳統教材進行英語教學、一周則到電腦教室授課,輔以測驗來檢視學生的進步程度。

測驗除了前測與週間小考外,更有中測與後測,以讓學生們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目前的學習成果,也方便老師調整課程或者個別輔導。另外,謝怡箴老師提到,在課程間安排多種小組活動,可降低學生對課程的學習焦慮,一旦學生的焦慮降低後,也會同時增加學習的興趣與課程參與程度。

程度落後學生也適用的口說、聽力訓練

面對英語程度偏中後的16歲青少年,必須設計出活潑、有學習成效的教學方式。「因為學生很難靜靜地坐在椅子上聽課,非常不適用於一般傳統的教學方式。」台中大明高中應用外語科教師許淑雲老師說,她以從前在英國受口譯訓練的經歷,規劃了結合口譯訓練的英語特色課程。

她選擇了口譯中的「篇章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跟述法(Shadowing)」、「重述法(Paraphrasing)」、「視譯法(Sight Translation)」四種方式來訓練學生。而四種方式中最重要的是「跟述法」。

「跟述法」是口譯訓練中最重要的環節,即是讓跟述者在聽到聲音的同時立即複述,也就是「你講我跟」。許老師表示,跟述法訓練可以加強學生辨別相似音,因為在跟述者重覆句子時,講者會特別注意跟述者是否將句子完整呈現,也能從跟述者的失誤中,反思自己的發音,讓跟述者了解該單字的多個相似音。學生也因為以口譯訓練的方式,改變原本排斥英語學習的看法,依目前的學生所給的回應看來,成效相當正面。

養成學生的泛讀習慣

同時任教於新竹高商應用外語科與曙光女中外語科老師葉健芬,在學區內舉辦的多益普級訓練體驗營中教導一群即將升上高中職、英語程度卻不及多益450同等程度的國中生。因此,葉健芬老師將教學設計回歸基礎閱讀訓練,讓學生廣泛閱讀不同內容來培養基本的英語能力。

課程的重點在於學生須每日朗讀小說和雜誌文章,漸進式提升閱讀文章的速度,也可以訓練正確發音和語調。另外,課堂上施以聽寫克漏字填空的試題訓練,並且要學生在考試後朗讀出自己的錯誤的部分來加強記憶。葉老師採用空中英語教室的《台灣走透透On the Go》和《Ivy League Enjoy English 常春藤生活英語》,教材附有短片光碟、聽力CD,並搭配練習題和測驗卷。葉老師表示,像這類集中整合題型的教材可提升教學效率,老師便無須在編輯教材中花費太多時間。

延伸學生對英語的想像力

強調讓學生接參與測驗題目的合作學習法,是師大附中吳詩綺老師最常在課堂上使用的教學方式。吳詩綺以多益測驗考試題型結合遊戲,並且不提供測驗原有的答案選項,鼓勵學生們有更開放性的答案,延伸對英語的想像力。

台灣的學生大多都很害羞,在乎其他同學的看法,擔心自己的口音不標準或是文法錯誤而遭到其他同學的取笑。來自復興實驗中學的英文科教師文湘玲以讓學生發揮聯想力做為英語的訓練方式。舉例來說,先以某個單字做為主角,像是fruit,學生可能會講出多種水果的名稱,進而針對如何切水果、將水果加入菜餚、水果對身體的好處等議題,讓學生講出相關單字與句子,可以訓練寫作與口說的能力。

專業英語文講座-替學生未來職場專業力加分

開設ESP課程的需求性

針對台灣個別領域職場上的英語專業需求,捷米專業英文顧問公司執行長莊錫宗和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所長周天都認為,專業英語課程是相當必要的。本身是機械工程背景,並有20年左右的海內外相關工作經驗莊錫宗,認為台灣製造業具有一流技術,卻因為專業的英語能力普遍不足而發展不開,相當可惜;周天教授也強調,職場上對於法務人士的英語要求幾乎都要「精通」,且法學英語(English for legal purpose, ELP)和一般英語(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EGP)的情境不太一樣,精通一般英語的人,到了法律領域未必吃得開,因此有開設法學英語課程的必要性。透過ESP課程有效率的研習,讓學生及訓練人員能在專業領域達到有效溝通。

以往ESP課程最難發展的地方即在於教材的真實性,針對這點,莊錫宗獨力研發的教材是利用與外國廠商互通email累積下來的語料庫編寫而成,並透過解構與再結構的方式,讓學員能夠利用語料庫自由重組句子,寫出最符合製造業情境的專業英語(如右頁範例)。

製造業email寫作教材範例by莊錫宗

語料庫資料:

The factory has no [experience / background expertise] [with clean room requirements and procedures / with a gas product / with consumer products / as an OEM supplier / in the area of sourcing and quality control].

那間工廠沒有[無塵室]的規定及程序∕瓦斯產品∕消費性產品∕代工供應商∕採購和品管方面的[經驗∕背景∕專業知識]

學生想要表達: 那間工廠沒有代工經驗。

學生的email: The Factory has no experience as an OEM supplier

 

而教授法學英語課程的周天教授,則利用線上的法學資料庫如Westlaw International、LexisNexis,以及參考美國法院判例作為教材,同時也會指導學生怎麼進行商務法律情境的簡報剪報、會議、協商,與商務合約的草擬。

從實作中理解ESP的價值

不同莊錫宗與周天兩位,教授醫藥英語(English for medicine purpose, EMP)成大生理學研究所教授蔡美玲指出,由於台灣的醫院環境多講台語,學生感覺不出學EMP的需求,使得學習EMP時並不投入。為了改變現狀,她的課程很注重在讓學生理解EMP的重要性,比如帶領學生投入國際醫療志工服務,或是參加國際研討會,從中讓學生理解,如果徒有專業而沒有EMP能力,將很難和其他國籍的同業共事。

ESP課程的專案導向與選修

台北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劉慶剛建議,ESP課程可利用專案方式教學,透過階段式完成一連串相關的任務,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符合專業情境的ESP同時,也學到團隊合作、深度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要領。如此作法,相對學生也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心力進行學習。此外,劉慶剛以及亞洲大學語文教學發展中心主任陳英輝都認為,ESP課程重視學生的投入程度,所以最好將ESP課程安排成選修課程,如此參與的學生就都會是讓真正有修課熱情的學生,而老師若感受到學生的積極態度,也會更用心教學。

同時也擔任國際TESOL英語教師協會專業英語文主席的陳英輝教授指出,ESP的教學需具備專業情境與英語教學能力,因此英語教師怎麼透過對專業情境的了解來充實自己ESP課程的教授實力,將會是ESP課程能不能在台灣各校實踐,進而協助學生具備職場英語力的關鍵。針對此問題,本身並非英語相關背景的莊錫宗則持相反意見,認為由專業教師來教授ESP課程最能達到效果。

透過詞彙鏈有效記憶學術英語(EAP)詞彙

中原大學應用外語文系教授戴維揚引用Patricia Licklider 觀念指出,學術辭彙大都源自拉丁文字根以及其衍生的字首,因此可以利用這樣的概念將同字根詞尾衍生的三大詞類(v. + n. + a.)放在表格中,使之形成「詞型」,並使字彙串接成井然有序的詞彙鏈(Lexical chains),如此以動態的、詞彙化(Lexicalize)的方式比較詞與詞的關係,可更清楚詞彙的意涵,利於學術英語的單字記誦。

同樣的,也可透過「詞源學」組成「德語同系-拉丁字根- 希臘字根」的詞彙鏈、透過「詞構」組成「詞首- 詞幹- 詞尾」的詞彙鏈、以及透過「語用學」組成「基礎英語- 學術英語- 專業英語」的詞彙鏈,達到大量記憶的效果。

 

◎記者:Shannon Yeh、Ching Yu、Winter Chang、Yi-Chun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