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人語-國際化的基礎建設:語言政策與人才


這幾年,台灣的政府、企業、及大學都在談論國際化,諸如 FTA、自由經濟貿易區、拓展國際市場、大學國際化、國際交流等話題時有所聞。對於國際化的政策推動不遺餘力。然而,過去,各界較多關注基礎建設中的硬體設施如建構國際友善環境、改善各種軟硬體設施。但在文化面與基本能力方面則較少顧及。個人在許多學校觀察,常常發現官員、企業人士或學校師生老師,在國際溝通能力上,並不足夠。如此不管是怎樣推動國際化政策,真能夠達到多少國際溝通效果呢?人才培育與政策的確定,才是這波國際化基礎建設的重要一環。

這一期English Career,我們嘗試提出一些解決方法。我一直認為,台灣國際化人才不足並不是只有教育問題,而是政策問題。以國際事務能力的提升來說,沒有需求面就沒供給面,如果學生花費大量精力幫自己武裝了國際事務能力,卻又沒有地方讓他發揮,或是提供的薪酬與努力不成比例,大家加強自己國際化能力的意願自然不高,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有再好學習環境幫助不大。首先應該讓大家能夠看見需求,再來進一步規劃完整的政策。

2013 年年底,台南市市長賴清德提出要在台南推動英語為第二官方語政策,引起一波語言政策的討論,其中台東認為他們最大的出路就是要把觀光旅遊等產業國際化,為達此一目的,台東縣長黃健庭從改革當地小學的英語課程、從小培養地方的國際化人才,進而推動很多國際產業,如熱氣球節等。

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沈立言曾提及,他爭取一場國際會議主辦權時,雖然台灣的整體研究實力在申辦者中最為堅強,評審卻因台灣人「英語能力不夠好」而在最初選擇時,排除台灣。甚至認為在新加坡、香港等地舉辦都比在台灣來得合適。即使後來透過實力爭取主辦權,但是,思考如何讓台灣成為一個國際化環境友善,且全民具備雙語能力的國家,沈教授有第一手的感觸。

大學方面,屏東科大校長古源光推行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靜宜大學建立國際學院,讓學生全面具備國際化與英語學習能力,沈立言教授也認為,台灣能夠參考馬來西亞或其他國家,把英文當成學術的官方語言。此外,我們也邀請到了各種不同的專家,談到語言能力對未來政經發展的重要性:政大周行一教授,以學術及企業管理的觀點,提出精闢的看法。

此外,NGO 部門的相關人員也都朝國際化路線努力,一方面努力提升台灣影響力,一方面也把 NGO 的國際化思維帶入台灣,透過國際上的交流讓台灣更有活力。解決國際化人才問題,要從政策上、從基礎建設的語言能力上著手,希望各界人士都能更重視這個問題,繼續把這個議題延伸、落實。

 

發行人:陳超明

現任: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執行長、實踐大學 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政治大學英文系兼任教授

曾任:政大公企中心主任、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系主任、政治大學外語學院院長

個人網站:http://www.englishforlife.com.tw/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