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首屆「海峽兩岸三地專業英語文國際學術研討會」(2014 Cross-Strai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於今年10 月3 日至5 日假亞洲大學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大會主題是「ESP 教學與研究之獨特性與多元化」(Uniqueness and Diversity in ESP Pedagogy and Research),3 天議程,計有約220 位國內外學者與會、發表論文,是專業英語文(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以下簡稱ESP)領域之年度盛會,更是海峽兩岸三地ESP 學者專家首次共聚一堂,探討大中華地區ESP 教學與研究之現況及挑戰。本刊很榮幸邀請到代表中、港、台三地的主辦者進行專訪,分別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孫有中、香港LSP 學會秘書長鄭梁慧蓮、亞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陳英輝,暨望透過三位ESP 專家學者的精采對談,帶領讀者深入了解ESP 在海峽兩岸三地的發展現況和未來展望。
English Career:
可否請你們談談首度舉辦「2014海峽兩岸三地ESP 國際研討會」的緣由與目的?
孫有中:
我們幾人去年都參與了在上海復旦大學的一場研討會,會後酒宴上討論了許多議題,可說是英雄所見略同,大家都懷抱著「創造一個大中華區分享ESP 教學與研究的平台,以促進兩岸英語教學界彼此交流、學習」的願景,這是最初的動機。
鄭梁慧蓮:
事實上,在大中華地區已有非常多以ESP 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像是在上海復旦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等校,已陸續舉辦六屆「ESP in Asia」年會。
陳英輝:
幾年前我帶領16 位台灣學者到武漢參加ESP 會議時,意外得知在重慶也正在進行一場ESP 研討會。我開始注意到兩岸三地有不少頗具規模且有效運作的ESP 學術活動,可惜的是,缺乏一個資源整合機制來匯聚各方的教學與研究成果。我當時就思索:何不辦一場能同時聚集台灣、大陸、香港和澳門各地ESP 學者專家的研討會呢?當時的夢想成就了本屆的研討會,可見有夢最美。
English Career:
這次ESP 研討會成功地匯聚許多來自不同地區的學者專家,使其更具影響力與代表性。請問,在籌辦過程中是否遭遇到什麼困難?
陳英輝:
要舉辦一場跨地區的大型會議,主辦單位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預算」,政府支持與否也很重要。所幸本次會議有來自教育部、科技部的補助,個人服務的亞洲大學鼎力支持,同時也感謝台灣專業英語文學會(The Taiwan ESP Association)、ETS、LTTC,以及TESOL 的單位大力相挺,才能有這場盛會。
English Career:
三位都在ESP 領域耕耘多年,是否能告訴讀者ESP 在香港、中國、台灣英語文教育的重要性?以及ESP 目前在各地區的發展情形?
鄭梁慧蓮:
香港在ESP和EAP教學研究已逾30 年,我們的大學皆設有英語語言中(English Language Centre, ELC),並與專業科目教師合作,設計出最適合學生的ESP 課程。有長久的研究和教學經驗背書,我認為ESP 在香港已發展得相當成熟。最近我們正著手與專業科目教師合作一項新的、小規模的專案計畫,主要是希望鼓勵ESP 教師針對能提升學生職場所須具備之ESP 能力,設計一套相關課程。比方說,成為工程師應具備的報告、提案等技巧,皆可以融入ESP 課程中,並設計成課堂活動,讓學生實際演練,這是香港ESP 目前的發展方向。
陳英輝:
台灣英語教學界對ESP 教學與研究的關注約始於10 年前,現在有許多大學開設所謂的ESP 課程,實際提供的課程與真正的ESP 內涵大相逕庭;有些ESP 只教專業科目的英文專有名詞;有些則搭配專業科目課本以英語授課。這或許是因為許多台灣的大學意識到ESP 是高等教育的新趨勢,所以「一窩蜂」的跟進開課,卻未深入思考課程本身的內涵與意義,才會產生多種以ESP 為名的授課型態。
據我了解,美國ESP 學者也曾提出「正統ESP」之說,卻引起一些不必要之爭議,畢竟美國人是母語人士,所定義的ESP和其他地區人士對ESP的觀點,也不盡相同。
孫有中:
大陸的ESP 跟台灣、香港的發展也不大一樣。過去,我們將偏重於語言、文學、翻譯等內容為主的英語系,通稱為「英語專業」;但近幾年來,政府教育當局意識到英語系的主要課程內容與方向,不應該只是增進語文能力,便鼓勵各大學英語相關科系能夠「特色發展」,希望在課程規劃中即能看出該校的定位與特色。兩年前,中國教育部也首次認定「商務英語」(Business English)成為獨立的科系,正式脫離了「英語專業」學科領域。
以中國政法大學為例,該校的特色就是法律,其英語系就發展出「法律英語」學程,雖沒和「商務英語」一樣成為本科學位,但很顯然地,中國政法大學的英語系就因此與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的英語系授課內容有所區隔;又如中央財經大學的英語系,除了一般學程,還設立了「金融英語」和「商務英語」等學程,並安排該校財經專業師資協助授課,也獨樹特色發展方向。我所任教的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系,則是區分為「文學」、「語言」、「社會與文化」和「國際政治與經濟」等學程。
由此見得,現在學界著重於培養學生的跨領域能力。當然仍然有學校維持傳統英語系的定位,以北京大學英語系為例,主要是以傳授語言學、文學知識為主,但這也不失為是一種特色發展。
English Career :
EMI(全英語授課)也是近來相當風行的教學方式,請問各位認為ESP 在EMI 中扮演何種角色?
鄭梁慧蓮:
EMI(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 全英語授課)在香港高教是必要的,大學教育尤其是全面採EMI。即使1997 年香港回歸之後,政府已明定中文為官方語言,但在大學教育中,除了中文課以外,所有課程仍採用全英語授課。其實這與英語的通用性大有關係,畢竟英語是國際學術通用語,學生若以英文撰寫發表研究報告,更便於向國際學術界投稿,讓世人看見研究成果。
因此,香港的ESP 課程當然也採EMI 授課,重點在強調「專業用語訓練」;不過,我們對於ESP 和EAP 有很清楚的劃分,前者著重於培養學生未來在就業發展時所需具備之能力,後者則是協助學生具備學術領域發展的能力,課程目標完全不同。
陳英輝:
我認為EMI 較似一種語文政策而非教學法。在台灣,EMI 授課者多為專業科目教師,通常需要ESP 老師協助,以彌補語文訓練之不足。或因EMI在台灣尚不普遍,對授課者而言,是一項艱難的挑戰,若要鼓勵專業科目教師實施EMI 教學,需要一定的誘因。
孫有中:
我認為ESP 是通往EMI 的橋梁, 想要推廣EMI 就得做好ESP 的準備。我也同意EMI 的確是語文政策下的產物,香港大學全面採用EMI 的狀況不難理解,而且中國也開始出現一些全英授課的學校(例如英國諾丁漢大學寧波分校等),但就中國經濟的急遽發展而言,我相信最好的人才必須要中、英語文皆通。
English Career :
中、港、台學生的英語程度因區域不同而有所差異,請問三位對於「學生的英語文能力程度」與「ESP 課程」之間的關係,有何看法?
陳英輝:
學生的英語文能力是否足以應付ESP 課程,確實是課程設計的一大考量。為了讓學生在大二之後,能夠修習ESP 課程,台灣許多大學已開始研擬將一般英語文(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課程只在大一開設。以我所服務的亞洲大學為例,目前大一、大二英語文課程主要以EGP 為主,大三以後,已訂定必須具備CEFR B1 之程度,才適合修習ESP課程。
孫有中:
在中國,非英語系的學生若英語程度不足以理解ESP 課程, 將交由英語語言中心輔導; 有些學校的英語系則兼具語言中心的功能,協助學生提升英語能力。也有些學校讓學生在大一、二時, 不用修EGP, 可直接進入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課程,學習該專業領域的英文(Disciplinary English),像復旦、清華等大學,學生能直接閱讀專業領域的英文文獻。
English Career :
中國和台灣學生的英語學習基礎環境彷彿較為相似,那麼,以英語為第二語言(ESL) 的香港,在ESP的推動上是否也有必要考量學生的英語程度?
鄭梁慧蓮:
即使在香港,英語已相當普及,我們還是有英語程度不足的大學生。我們也會請大學附設的英語語言中心開設一般英語課程作為「補救教學」,通常是以線上課程的方式進行,學生必須一邊上正規課程,一邊接受課後英語輔導。此種補救教學並非正式課程,是因應學生的需求,另外安排的。
English Career :
針對不同的區域性問題,推動ESP 發展是否還有其他可能面臨的挑戰?
鄭梁慧蓮:
師資訓練相當重要,由於香港的學生需要具備撰寫文獻探討(Literature Review)的學術語文能力,我認為ESP 教師應具備英語教學的部分專業知識,例如言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體裁分析(Genre Analysis)、語言學和語音學等專業,並能傳授給學生;但不必要具備專業科目的知識,那是專業科目教師(Discipline Teacher)的工作。
陳英輝:
誠如Winnie 所說,ESP 的根本還是在英語文學習而非專業知能。在少子化的環境下,教育部推估未來台灣將有1/3 的大學被迫停辦,這也包括部分公立大學。我擔憂ESP 師資可能因而縮減,如此一來,專業科目教師在欠缺語文訓練的情況下,將影響學生學習專業領域寫作、提案的語文能力之成效。
孫有中:
就中國目前的狀況而言,「商務英語」的師資算是充足。但其他如「法律英語」等新興的ESP 課程,師資就較缺乏,不過重點還是得改變教師觀念,我相信這是能克服的。除了師資,決策者也是一大因素,中國境內2,000多所大學的英文教育仍以EGP 內容為大宗,目前約有半數學校採EGP、ESP、EAP 三者並進的做法,只是在課程比例和分配上有所差異。我認為中國的大學可以和香港一樣,增設EAP、降低EGP課程比例,甚至是直接取代之,中國一些頂尖大學就是採取此一作法,讓學生先接觸EAP,因而更容易接受ESP,這些政策上的改革,端看教育決策者的決定。
◎採訪:R.K. ◎整理:Yozhu Wang
孫有中
現 職: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中國專門用途英語(ESP) 學會會長
學 歷:復旦大學世界文化史方向博士、華中師範大學英語語文學學士
經 歷:中國教育部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北京市高校英語類專業群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跨文化交際學會會長、國際跨文化交際研究會(IAICS)顧問、《中國ESP 研究》主編等
研究專長:跨文化傳播、美國思想文化、英語教育研究
陳英輝
現 職:亞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兼外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研究發展中心主任
學 歷:美國馬里蘭大學英美文學博士
經 歷:台灣專業英語文學會(TESPA)理事長、國際TESOL ESP-IS 主席、亞洲大學國際學院副院長、中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輔英科技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院長暨創意中心主任、高雄大學西洋語文學系主任、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外語學院院長、中山大學等研究專長:維多利亞文學、英國小說、文化研究、專業寫作、專業英語文(ESP)、商用英文
鄭梁慧蓮Winnie Cheng
現 職: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兼教授、香港LSP 學會秘書長
學 歷:香港大學教育學碩士及博士
經 歷:香港理工大學英文系英文專業傳意研究中心總監、Asian ESP Journal 主編、香港LSP 學會秘書長等
研究專長:言談分析、體裁分析、跨文化商務溝通、課程與教材設計
兩岸三地「ESP」與「專業英語」用詞、定義大不同:
|
專業英語( 文) |
ESP |
台灣 |
ESP 的中文稱法。教授專業知識的英文專有名詞,或以英語教授專業內容的課程。 |
包含各種領域專業內容,兼含專業與學術性質,旨在協助學生未來就業或於學術領域發展。 |
香港 |
ESP 的中文稱法。能提供學生諸如「言談分析、體裁分析、語言學和語音學」等知識。 |
和EAP 有很清楚的劃分,前者強調未來往就業發展、後者則是未來往學術領域發展。 |
中國 |
與ESP 無關。指「以英語文系為專業」。中國ESP 譯作「專門用途英語」或「特殊用途英語」,前者較通用。意指以英文授予專業內容的課程。 |
包含各種領域專業內容,兼含專業與學術性質。旨在協助學生未來就業或於學術領域發展皆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