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樂夢「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訂為政策」之焦點座談會摘要報導/探討推動 英語政策的有效可行做法

◎整理:Hsin-Pei Shen

當東協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AEC) 已在2015 年啟動, 並以英語為共同使用語言以利境內、境外人才的移動與企業起飛發展時,台灣面臨嚴峻的國際競爭環境,該如何提升國民競爭力以因應局勢變化,成為刻不容緩的議題,其中,訂定明確且符合國際競爭的語言政策,無疑為國際化策略當中不容忽視的一環。

為此,財團法人台南市富樂夢教育基金會「英語為台灣第二官方語言」推動辦公室,於今年4 月17 日主辦「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訂為政策」之焦點座談會,特邀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暨台灣公共廣電集團董事長邵玉銘、東吳大學英文系教授林茂松、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葉匡時、台灣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謝劍平、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賴喜美、新北市淡水區新市國民小學校長林建棕、實踐大學國際事務處國際長郭壽旺、財團法人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常務顧問王冠軍以及ETS 台灣區總代理忠欣股份有限公司顧問王星威等產學專業人士為座上嘉賓,並邀請台北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劉慶剛、實踐大學應用外語學系講座教授,同時也是GEAT 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陳超明,為此次座談會主持。以下為摘要報導之精華內容。

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的價值

官方語言的定義,是在官方單位或教育單位中用以作為溝通媒介的語言。而第二官方語言的意思則是僅次於官方語言的正式語言。主持人陳超明認為,對台灣而言,語言是國力,英語應該成為台灣包括中文、閩南語、客家語或是原住民語言在內的多元語言之一。同時,台灣能否具備如同新加坡那樣的國際化環境?或是像印度一樣,讓英語成為階級翻身的改變力量(transformative power)?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

而要將英語設為第二官方語言,在現實面上需要考慮到什麼?這就相當需要集思廣益,結合大家的意見以歸納出最有效可行的做法。

12345678

聚焦剖析現況

以目前現階段問題及困境來說,多數與會者皆同意,要想將「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政策一步到位,幾乎是不可能之事。公共廣電董事長邵玉銘從英語教學層面分析,台灣之所以無法複製國外經驗,尋求外師來提升英語教學成效,主要原因即包括:

政府將資源用來推動12 年國教政策,因而缺乏資金聘用外師。

資源排擠下,英語教學時數不足以供外師上課。

本地環境國際化程度不足也是一大問題,台北大學劉慶剛表示,若缺乏英語使用環境及資源,自然

難以提升學習和使用動機;台大教授賴喜美也指出,目前的英語教學和實際應用落差需要改善,「語言應該學的是生活上應用得到的,因此教學教材和配套機制都應重新考量,當人們覺得溝通不再困難,自然能夠提升學習動機和成效。」

實踐大學國際長郭壽旺更是直指台灣環境對於外國人來台工作、求學的制度都不夠友善,造成難以吸引更多外國人才來台進行國際交流;另外政府部門在推動國際化相關政策時,缺乏行政整合單位、資源分散,也是問題之一。

建議做法:從可行性、有效性及指標性切入

為提高落實英語為第二官方語政策的可行性,從大方向來看,中山大學教授葉匡時表示,應先檢討現狀,找出現階段推動英語教育及國際化環境成效不彰的主因,並且設定短、中、長期目標,分階段進行,方能提高可行性及成功率;台灣科技大學教授謝劍平也建議,先設定短期目標逐步推行,將英語環境建置好,並從小加強英語學習課程,「先培養能和外國人溝通的英語力。」

東吳大學教授林茂松進一步從可行性、有效性以及指標性等3 大層面提出建議做法,可行性方面,例如以競爭性代替強制性:以點、線、面分階段進行,先由少數地方政府(例如台北市、台南市)將英語設為準官方語言,基於競爭心態,其他地方政府就會起而效尤,自然跟進。

有效性方面,林茂松建議以EIL(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取代美式或英式英語為主要溝通語言,他解釋,「英美式英語具備較深的文化意涵,而以溝通為導向的EIL 較不需過多的字彙量,若官方文件如操作手冊、基本文件等以EIL 字彙撰寫,可提高使用上的適應性,自然也能降低阻力。」

最後在指標性方面,林茂松建議可參考新加坡的做法,將城市中的所有建築物說明及相關文件雙語化,可行性較高。除了將公部門文件雙語化之外,賴喜美建議,應將國家考試列為標的,在國家考試中加考英語口說能力,考試內容不須過於艱澀,而是以溝通為主要導向;新市國小校長林建棕則認為,目前公務員考核已包括雙語能力的考核,然而對公務員而言,缺乏提升英語力的動機,即使列入考核也難有具體成效,應思考如何提高誘因,以落實公務員英語力提升。

123456789

多管齊下:集結資源 增加師資、行政配套

成立不到兩年的新市國小將英語教育列為首要策略項目,校長林建棕分享該校做法:

一、 提高英文課時數:中高年級每周共5 堂英文課、低年級每周共4 堂。

二、 引進外師:該校中高年級英文課5 堂當中有3堂由外師授課,同時會由本地教師陪同輔助及交流。

三、 行政配套:仿大學設立國際教育處,將國際文化、英語教學以及新住民等需求整合於國際教育處,藉以提高國際化成效。

師資方面,邵玉銘建議可參考韓國經驗,以海外僑胞為外語師資,「海外第二代華僑的人數其實不少,如今學習華語可說是最熱門的趨勢之一,或許可以提供華僑學習華語的資源、提供薪資福利等誘因,以吸引他們回台擔任外師。」郭壽旺表示,英語系學生也是一大資源,每年全台灣英語系畢業生約有5,000 至10,000 人,若政府能有計畫地培育英語系畢業生,使其在求學階段或畢業後能快速融入職場,相信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及成效,也能加速建置本地國際化環境。

設定基本門檻和菁英要求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王冠軍認為,影響多數企業員工英語文能力主要有3 要素:學習意願、學習能力以及學習環境,以企業管理思維來看,「英文學習意願和能力較高者約佔整體20%,應將資源放在這20% 的人身上,藉以抬昇整體環境英語力。」他解釋,若20% 民眾能和外國人溝通無礙,便足以打造出友善的國際化環境,「可透過設立英文專班的方式落實集中資源式的英語教育,且當資源集中於少數時,更能因為競爭心態而提高學習動機。」在中小學的英語教育方面,王星威則表示,基本上國小畢業生只要會127 個英文單字,便足以銜接國中課程,看似簡單,但據調查,發現全台灣偏鄉孩童能熟悉認識26 英文字母的比率不到6 成,他補充王冠軍意見,指出台灣在重視精英教育的同時,各階段教學應該也要設定基本門檻,讓所有受教的學童能具備足夠的英語能力。

陳超明最後表示,國際人力資本是國家經濟競爭力的來源,為國家安全等級的課題,因此訂定相對應的語言政策為必要之路。透過此次座談會所獲得的寶貴意見將為日後推動「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政策時的最佳參考。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