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協設定英語為官方共同工作語言說起/英語是世界的共同工作語言

123456

◎整理:Winter Chang

2015年是東協十國成立東協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AEC) 的元年, 東協國家將成為更加緊密相連的一個巨大的單一市場。

AEC 的制度設計除了掃除關稅等經貿障礙、推動有型的交通、電信、網路等硬體、軟體建設外,還實施專業勞動人口自由移動化機制,關鍵在於設定「英語為官方共同的工作語言」,讓不同語言的十國人才能整合成為一個巨大的國際化人才隊伍。AEC 能成為擁有6.3 億人口的單一市場,不只在於彼此拿掉了關稅、非關稅障礙(如簽證、通關規定、關貿限制等),也在於透過基礎建設加強彼此的連結。近日泰國為了建立完整的經濟網路,已計畫將全面打通泰國東北部至寮國、越南與中國的鐵公路運高速輸網路,加強區域的溝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而在語言與人才的溝通交流上,AEC 不但設定英語為官方共同工作語言,同時也互相承認彼此學校、

產業的學歷與經歷,讓東協各國的專業技術人才得以自由地移動工作,使得各國人才結構得以互相溝通、互相補足,也使得想與AEC 往來的全球企業領導人與經理人得以透過英語輕易地在AEC 內旅行、居住生活、工作、做生意而沒有障礙。

事實上,東協十國6.3 億人,使用的母語總共超過1000 種,為了經濟發展,東協各國勢必需要統一的語言以利溝通,因而各國政府與民間對英語的重視與使用早已不是一年兩年的事。而東協的語言政策,則將各國的語言政策更緊密的統合起來,讓東協的工作者得以透過英語跨界移動、溝通、合作共事。

東協諸國外,歐洲國家甚至歐盟也都相當重視英語的溝通價值,因此本文也會稍稍介紹歐洲的英語政策以作為比較。除了英語在工作溝通上的價值,本文也會提到英語與當地語言的衝突與調和,以及各國是如何規劃他們的語言政策和語言教育的。

英語在東協各國的角色

新加坡 Singapore

新加坡以語言政策立國是全球最獨特、著名的成功範例。新加坡以其地理位於太平洋與印度洋的交通要衝,在建立城市時就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原為英國殖民地的新加坡,1965 年脫離馬來西亞獨立建國後,首任總理李光耀考慮到新加坡彈丸之地缺乏資源,雖然華裔人口佔多數,但人口族群多元、又被馬來族群的人口海洋包圍,如果要國家安定富強就要妥善規劃語言政策,讓各族和平相處,並強化自己交通樞紐的優勢,注重貨物貿易與服務業的發展,因此新加坡推展英語、華語、馬來語、塔米爾語四種官方語言政策,並以英語為第一官方語言。

自1979 年大陸推動開放政策後,李光耀又大力推動「華人華語」運動。希望能跟大陸建立更緊密的經貿關係,因此新加坡的語言政策不僅顧及內部各族群和諧,也確保了新加坡重視英、華雙語的大方向,並能因應全球政經環境的改變而不斷地調整、改變其語言政策及語言教育政策,才有今日的成就。

馬來西亞 Malaysia

同樣曾被英國統治的馬來西亞,對英語可說又愛又恨,一方面來說,它就像是殖民的象徵,另一方面來說,它又是在經濟、貿易、知識、科技等方面都有價值的語言。

獨立前,英語已是馬來西亞的官方語言,獨立後十年間也持續延用。1967 年時,受到民族主義的影響,馬來西亞官方決定降低英語的影響力,陸續將原本英語授課的小學與中學改採馬來語授課,並在1978 年完成全數的轉換。

這段期間英語雖然仍是馬來西亞的第二重要語言,但國民英語能力的降低卻使馬來西亞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嚐到了苦果。2002 年初,馬國各大報紙報導,馬來人族群有兩萬四千個畢業生失業,報導並認為很多人之所以無法找到工作,是因為英語能力有限。

為了再度加強學生英語力,同年5 月,馬來西亞政府開始要求各源流學校以英語進行數理科教學,並

於2003 年開始了「科學和數學英語授課計畫」(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in English, PPSMI)。可惜此計畫最終因為部分教師英語授課能力不足,以及部分人士反應,英語授課對英語弱勢學生的數理受教權造成了限制,且又加上計畫成效不彰等因素,最後於2012 年告終。

即使如此,居住在吉隆坡等大城市的年輕人,因為工作需求,仍然有不錯的英語表現。據國際教育機構英孚教育所發布的《2014 全球英語能力指標報告》,馬來西亞成人英語能力在全球63 個受調查的非母語國家中排名12,略高於排名13 的新加坡(台灣排名 30);而英語培訓機構Global English 所做的《2013 全球商業英文程度評鑑》調查,馬來西亞則是排名第 13,略輸排名第10 的新加坡(台灣排名31)。

值得另外一提的是,在Global English《2013 全球商業英文程度評鑑》中,菲律賓的排名為第一名,顯示菲律賓人在商務溝通上能以英語進行相當有效率的溝通。

菲律賓 Philippines

菲律賓的憲法第十四條第七項條文如下,「為了溝通與授課之目的,菲律賓的官方語言是菲律賓語

(塔加羅語)以及(除非另有法律規定外)英語,地方方言為各地區做為輔助教學的官方語言,應做為授課輔助媒介」,明確定義菲律賓語和英語同為菲律賓的官方語言和授課語言。然而,儘管菲律賓政府清楚地提倡菲律賓語,但因為「英語好」在菲律賓意味著「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可以到國外工作」,使得英語不管在校園或是民間都是普遍被使用的語言。

以國內工作而言,Global English《2013 全球商業英文程度評鑑》研究指出,菲律賓已取代印度語音服務中心(Call Center)的樞紐角色,成為新的語音服務全球樞紐。在國內語音服務中心工作的菲律賓人超過40 萬名,大約比印度多出 5 萬人。

為賺得更多的金錢來改善貧困的生活,許多菲律賓人也選擇到國外工作。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顯示,光是2010 年記錄有案的勞工匯款與薪資就高達162 億美元。可見英語能力對於菲律賓人來說,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來說都是重要的。

再者,因為菲律賓人如此注重英語的使用,使得菲律賓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英語,又加上物價水準較美、英、加、澳等英語系國家低上許多,因此也有不少韓國人、日本人以及少許的台灣人選擇前往相距較近的菲律賓宿霧市的各家語言學校進行沉浸式的英語學習,甚至在當地進行密集式的一對一英語教學。

泰國 Thailand

加入東協後,目前泰國正積極提升國民英語力,2010 年時,泰國一項語言政策重申泰語作為泰國國語的地位,宣稱每一個公民應該精通它,以增強民族團結和溝通。該政策同時也要求泰國國民更加重視英語、華語,以及周邊國家的語言。

為加強國民的英語能力,今年泰國教育部決定將採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架構(CEFR)作為學子的英語能力指標,並以階段概念分別設了國小畢業須達到A1 程度、國中畢業須達到A2(參照的TOEIC 分數為225 分)程度與高中畢業必須達到B1(參照的TOEIC 分數為550 分)程度的三階段標準。

在此之前,泰國的英語教學並沒有根據學生使用英語的能力來設定教學目標,而未來高中畢業生則需要具備B1 級的英語能力,依據CEFR 的能力論述是具備可以撰寫書信和筆記來傳遞意見、消息;使用主題範圍廣泛的口語溝通能力來處理大多數情況;並能透過聽力了解平常工作、學習和休閒中較常遇到事項的重點等。與此同時,目前泰國教育部僅依靠泰國國家考試O-NET 來衡量學生的語言能力,但O-NET只是透過選擇題來評估學生對英語語法、詞彙和文章的閱讀理解力,而沒有針對英語口說與寫作能力進行評策。教育家Daniel Maxwell 認為,未來泰國官方也將需要採用如同多益測驗、雅思測驗、或劍橋博思測驗等具備聽說讀寫四項能力檢核的測驗來評量學生英語能力表現。

英語在歐洲的角色

土耳其 Turkey

位於歐亞交界的土耳其,目前是歐盟的準會員國。因為英語對於全球化經濟、科技與學術領域佔有主導地位,同時土耳其也想加強與西方世界的交流,因而在土耳其的外語教育中,英語是唯一成為各級教育必修的外語科目。

1997 年時,土耳其將英語教育從中學教育向下至基礎教育,將英語設為四年級、五年級學生的常態科目,並明確指出:「土耳其的政治與經濟抱負,以及本國希望與英語國家維繫關係的渴望,這兩股力量是推動兒童學習英語的動機。」

這次的教育改革,土耳其的英語教育也做了兩項改變,一項改變是引進溝通式教學來發展學生的英語溝通能力,另一項改變是教學改以學生為中心,老師從主導者變成引導者。

為了支持這樣的改變,土耳其政府也開始重建職前教育,並擴大在職教師的培訓機會,以便這些英語教師與準教師可以熟悉溝通導向的兒童英語教學方法。土耳其高等教育對於英語授課的重視,則是在更早期的1980 年代就持續至今,許多大學與系所在1980年代紛紛將課程轉為英語授課,更使得各大學必須決定是以土耳其語還是以英語作為主要的授課語言,如果選擇以土耳其語來授課,則須把英語納入必修課程。

為了確保英語授課的成效,1996 年時,教育官方提出了大學或科系必須符合以下三項條件才能實行英語授課:

必須有足夠的、能以英語授課的教師。

必須有一個合作的外語中心,為英語程度不足的學生提供學術英語課程。

系圖或大學圖書館必須有數量夠多的該門學科相關英語書籍資料。

歐盟 European Union

歐盟支持語言的多樣性,並沒有統一的語言政策。為保持歐盟28 國會員國的語言多樣性,歐盟盡可能對所有官方語言(目前歐盟共有英語、法語、德語、捷克語、保加利亞語等20 多個官方語言)一視同仁。成員國政府或公民發送給歐盟機構的通信可以使用任一種官方語言,回覆將以同一語言書寫。在歐洲議會,各國議員並可以使用各自的官方語言進行發言。為了維持歐盟主張的多語性,歐盟設有世界上最大的口筆翻譯機構,並為此每年支付大量的翻譯費用。

歐盟在尊重語言多樣性的同時,也發現了使用共通語言的必要性。歐盟為維持行政的效率,在內部事務使用英語、法語、德語三種語言作為日常通信與交流的「工作語言」。同時,歐盟在語言教育上則有1+2 政策:母語外,歐洲學童應該再學習二個外國語言。在1+2 政策的鼓勵以及英語的溝通方便性下,學童通常會把英語列為優先考量,並且再另外選擇一種外語學習。

Tags: No tags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