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明X 吳詩綺 高中英文特色及選修課程設計、規劃、管理工作坊/要設計課程先知道能力指標與學生需求


2345678908◎記者∕ Winter Chang

12年國教新課綱帶來高中英文課的改變,是災難還是救贖? 12 年國教新課綱即將實施,高中英文選修課將多出6 小時,「選修課怎麼開」已成高中老師的大問題。為此,師大附中與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GEAT)合作,於5 月18 日舉辦了全台第一場「高中英文特色及選修課程設計、規劃、管理工作坊」,吸引了近百位高中老師一同探討開設高中英語選修課程的理論與實務。

這場工作坊由實踐大學講座教授陳超明與師大附中英語教師吳詩綺分別從理論與實務面做分享。陳超明在演講一開始,先公布一份最新的調查報告,這是針對全台各地的高中職英文老師所進行的抽樣問卷調查,以了解教師開設選修課的現況,有77 位老師回覆此份問卷。部分的調查結果如下:

E

選修課應以能力指標做把關

陳超明指出,規劃、設計一堂課程並不容易,因此有些學校校長與課程發展委員會可能會認為「有老師肯開課就很滿足了」,而老師們在課業忙碌之餘為求方便,則可能利用選修課來上必修課的內容,使得選修課變相成為「必修課程的隱藏版」;又或是「選修課程通識化」,單純依照老師擅長的主題開設各式課程。

但事實上,「選修課通識化」易使選修課無法與其他英文課配套學習,若沒有後續配套課程支撐,則學生學習後很容易就會忘記學得的內容,造成學習資源浪費。

陳超明指出,以語言教學管理的概念來看,不論是選修課程或是特色課程,在開立課程之前都應該先做好學生需求分析與課程整體規畫,不同年級的課程間應具備漸進式的縱向聯結、同年級的英語必修課與選修課也應具備關聯式的橫向連結,才有助學生扎下良好的英語能力基礎。

另外,陳超明建議,不論是學校課程的發展目標、課程規劃或課程的設計,在確立教學目標時都應以未來用得到的英語能力為導向,依「能力指標」的概念進行,並按學生程度規劃初階(CEFR A1-A2)、中階(A2-B1)、或高階(B1-B2) 課程。「比起過於繁瑣的文法課程,讓學生能夠用英文看懂文章、開口簡報、寫電子郵件,才是我們應該要教的東西。」陳超明說。以培養英語口說能力為例,

高一的初階口說的能力指標可以是「能用簡單的短語和句子來形容自己生活的地方和認識的人」、高二中階口說則為「能就一件事物解釋自己喜歡或不喜歡的原因」、高三高階口說則可以是「能連續進行問答,但如果說話者講話過於迅速,可能還是需要要求對方重複問題」。

關鍵是你期望學生有怎樣的學習結果?

對於課程的設計實務,吳詩綺以她在師大附中設計的「TOEFL Made Easy」為例指出,她設計課程時,參考的是Grant Wiggins & Jay McTighe 所撰寫的Understanding by Design 這本書,用的是「逆向設計」(Backward Design)的概念。也就是先為課程確定期望的學生學習結果,再來決定可接受的學習證據、並設計學習經驗及教學活動。這樣的設計邏輯,才能真正幫助到學生,培養學生期望的能力。

吳詩綺也認同陳超明對「能力」的重視,認為「未來學生的關鍵能力發展」是國際趨勢。她指出,現今21 世紀的關鍵能力為4C's(Critical thinking、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Creativity), 因此她也希望學生在上完課後,能夠在進行英文閱讀時,懂得「發揮4C 能力」,如果學生行有餘力,也能順便通過TOEFL ITP 測驗,具備第5C── 托福證書(Certificate),證明自己「有實力」。

吳詩綺分享,她的課主要是教學生如何綜合運用Skimming、Scanning、Making Predictions、Making Inferences 等十種閱讀策略來快速分析文章,抓到文章重點。

課程大致包含學生對閱讀策略的課前猜測、老師對策略的講解、學生的個人應用練習、小組討論策略應用方式、上台分享策略的應用等等,透過多個角度反覆切入英語閱讀策略的學習,讓學生更能在實際閱讀英文文本時,熟練使用各項閱讀策略加快對文章的理解,達到快速吸收的目的。

J6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