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LTTC 國際學術研討會」摘要報導/全球在地化下的外語教育反思


◎記者∕ Ke Chun Chu

由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驗中心( 以下簡稱LTTC)主辦,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 in Taiwan) 協辦的「LTTC 國際學術研討會」於2015 年4 月在國立臺灣大學霖澤館舉行,本次研討會以「Critical Reflections o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Globalization and Local Interventions」為主題,邀請500 多位世界各地國際學者共襄盛舉,場面盛況空前。

本屆主題講者特別邀請到英國南安普敦大學教授Jennifer Jenkins、日本大阪大學教授日野信行、LTTC 執行長暨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廖咸浩擔任主題講者,並共同與會以「Globalized English:Transnational Interactions」為題之論壇,探討全球化英語及國際溝通對英語教育之影響。以下為本屆研討會重點報導。

以「ELF」觀點出發設計全球化英語評量

近年來全球化議題火熱,有別於傳統英語的使用觀念,「全球化英語(Globalized English)與跨國互動(Transnational Interactions)」的概念已延燒國際。然而,檢驗全球化英語使用者之能力評量機制仍有待探討。為此,英國南安普敦大學教授JenniferJenkins 以「International Tests of English: Are They Fit for Purpose?」為題,除講述全球英語對英語教育的影響外,也提倡現有的英語檢定評量應符合全球英語使用者的需求而設計。

Jenkins 以自身教學經驗舉例,發現許多國際生大都認為傳統英語檢定缺少生活化情境,檢驗目的不是為了改善語言能力(language improvement),多偏重於技術性(technique)。然隨全球化影響,全球說英語的人口中,非英語母語者與英語為母語者的比例為4:1,再加上大專院校EMI 課程的學生也逐漸以非英語人士居多,因此使用English as aLingua Franca (以下簡稱ELF)的現象擴增,而不再追求英語能力接近母語人士的標準。換句話說,為了檢驗大多數使用ELF 的人口,採用符合國際標準或在地人口需求的測驗如IELTS、TOEIC、GEPT等較符合時宜。這些測驗的性質貼近真實情境,且測驗出題者並非來自單一英語系國家人士,因此測驗的用意也在於檢核測驗者的跨文化溝通力,而非只追求語言的「精確性(correctness)」。

以使用者為導向英語檢定應「全球在地化」

英語教育在台行之有年, 孩童不僅小學三年級起就學英語, 大學也廣設EAP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或EMI (English as Medium of Instruction) 課程以提高學子國際競爭力。當英語教育受到重視的同時,英語評量機制也備受檢驗。然而,LTTC 執行長暨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廖咸浩認為,英語能力檢定在台灣常有「誤用」的現象,因此,他以「One Size Fits All?:Globalization and the Urgency of Localizing Assessments」為題,探討英語能力檢定使用的正當性。

廖咸浩表示, 台灣需要的是「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英語教育及檢定, 在實施上不僅應兼具跨國溝通及在地文化觀,也必須符合不同學習者的「學習導向(Learning-Oriented Assessment)」需求。舉例來說,為職場情境所設計的英檢就不見得適合用來評量小學生,任何檢定都該符合受試者相關生活經驗,才易看出評量成效。

全球化英語溝通「英語+在地文化」

相較於Jennifer Jenkins 與廖咸浩兩位學者針對全球化英語評量的探討,日本大阪大學教授日野信行則著墨於日本的全球化英語教育現象。日野信行以「Negotiation between East Asian Values and Anglophone Culture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in Japan」為題,說明日本英語教育深受「以英語為母語之人(Anglophone)」所影響,因此英語學習者使用英語的方式偏向西化,但要談及母國文化時卻往往詞不達意。

他舉自己英語課的例子,許多亞洲學生認為表達一場哀傷的週年紀念(如親人忌日)時,誤以為不適合用英文單字「anniversary」(因為隱含歡樂的氣氛),儘管英語為母語者並不在意該單字用在結婚周年或是忌日,但亞洲人總認為這兩件事應該要用不同單字表達,因此,為了貼近東方思考及表達用詞,他會建議學生使用「commemoration」。日野信行表示,現今英語學習者多來自各國文化,完全使用以西方思維為出發點的英語反而不一定能夠溝通無暢,因此懂得如何融合在地文化的英語較為體現全球化英語的精神。

英語課程新思維:

跨國溝通+多元文化觀

在主題演講中,Jennifer Jenkins、日野信行、廖咸浩三位講者針對英語評量如何落實「全球在地化」、英語與在地文化之對應等議題提出觀察與省思。緊接著在「Globalized English: Transnational Interactions」論壇中,三位講者再度齊聚一堂,探討在全球化效應之下,英語教學的目的不單只是教授如何與英語母語人士溝通,而且也是如何用英語與非英語母語的各國人士進行有效的跨文化溝通。

Jennifer Jenkins 首先表示,全球化讓英語型態改變,過去人們以英語為外語(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為學習方式,並以盡量接近母語人士的英語能力為學習目標,然而全球化使國際交流的機會大增,英語成為世界共通語(ELF)後,能進行有效的跨文化溝通成為新的英語教學目標。

日野信行則以課堂觀察舉例,他帶領的大阪大學語言與文化研究所EMI 課程由來自日、美、德、中、伊朗、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多國學生組成,學生的跨文化溝通力顯得極為重要。而日野信行表示,他使用ELF 的教學法上課,其主因是ELF 具有多元「流通性及動態性(fluid and dynamic)」,而這種性質並不要求學生要說一口如英語母語人士般的流利英語,反能讓學生藉由跨文化溝通養成多元文化觀。

同樣以大學EMI 課程為例,廖咸浩則表示課堂上最常遇到的難題便是學生「英語力不足」,導致學科內容無法理解,也難以和教師及同學溝通、互動。然而為發展校園國際化,許多大專院校仍廣設EMI課程,因此,為了讓學生能進入課堂狀況,廖咸浩建議修課前,學生應達到CEFR B2 指標,才不易導致教學成效不佳的情況,而學生也較能在課堂中發揮到跨文化理解與溝通的目的。整場論壇,講者們倡導兼顧跨國溝通與在地文化觀的英語課程及評量,共同期望學生能透過多元的外語學習經驗,培養更寬闊的全球視野。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