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成為台灣第二官方語言的可能性與必要性/「英語成為台灣第二官方語言」研究計畫結案報告摘要


前言

本研究旨在廣面探討規畫訂定「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政策」之可能性與必要性。環顧亞洲各國家如新加坡、香港、印度,甚至各種環境不如台灣的泰國或馬來西亞,都已啟動利於其使用國際溝通語言(即英文)的種種策略,東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也在其憲章中訂定英語為共同使用之語言。台灣不是東協會員國,但台灣未來國際發展的腳步卻不能因此而停下,反而更應積極把「英語使用能力」(簡稱英語力)視為未來發展國家國際力的一種潛在實力。

國民「英語力」指的是一國的國民能有效地使用英語,透過英語而強化面對全球的溝通力、執行力,更可進而發展成競爭力。因此,「英語力」絕對是國家的一種軟實力,應該當作國家軟性的基礎建設。台灣如果沒有英語力,就只能發展內需產業,不能把國家經濟力往外推動,更遑論成為國際島。有鑑於此,建立國家外語政策實在是一種必要的策略方針。訂定符合國際競爭的語言政策,更無疑是國際化策略的重要一環,也是台灣立足亞洲,甚至全世界的一項關鍵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

以英語做為第二官方語言,是相當理智、果斷,且具前瞻性的做法。從地方到中央,如何建立一套具有前瞻性與戰略性的英語政策,絕對是台灣未來十年所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本研究將針對與上述主題相關的幾個議題加以廣泛討論,也期望經過本次研究針對此政策所做之地方政府相關人員及中央、地方民意之問卷之資料收集後,透過邀集各界專家焦點論及對外開放社會各界之廣泛論壇,能從大家的寶貴意見中,為國家找到更明確的語言政策方向。也期盼對於台灣未來國際化的語言政策,得到更多的回饋。

本研究計畫的撰寫,具有以下幾個目的

  1. 分析「英語成為台灣第二官方語言」的必然性與可行性。
  2. 指出「英語成為台灣第二官方語言」對台灣未來發展的影響。
  3. 確立「英語成為台灣第二官方語言」的前瞻性思維與戰略意義。
  4. 規劃「英語成為台灣第二官方語官」的方向與政策作為。
  5. 提出「英語成為台灣第二官方語官」行動方案。地方政府公務人員對英文

研究案規畫與研究情形

本研究計畫將採取以下研究方法

一、文獻分析法: 定義有關英語為官方語言之理論分析、世界各國案例;台灣英語環境建立之相關作法與規劃。

二、問卷調查與分析:調查政府及民意對此議題看法。

本問卷分析,共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針對台灣地方政府之公務人員進行問卷。本次調查對象以各地方政府涉外部門或曾接受國際化或英語教育訓練為主, 由行政院人事總處地方研習中心提供名單,共發出問卷170 份,回收112 份,回收率 65 . 88%。

第二部分調查民意對於英語成為台灣第二官方語言之看法。本問卷調查對象為中央民意代表(立法委員)及五都(台北、新北市、台中、台南及高雄)及較偏遠地區(南投、屏東及台東)等地方議會之縣市議員。共發出523 份問卷,回收116 份。回收率22%,其中有效問卷為113 份。

      三、深度訪談: 訪問對此議題有研究之學者及意見領袖。

除了民意收集之量化意見化,政策的推動,其實牽涉到更細膩的法制面、社會面、行政面及實際操作面的挑戰與規劃。針對「英語成為第二官方語言」政策的面向,團隊訪問多位政策及行政等專家學者。為了獲得專家學者及意見領袖對於「英語成為第二官方語言」的看法,本研究團隊針對以下幾個議題面向,訪問 10 位專家學者及意見領袖,包含前政府高階公務人員、學者、大學校長、專欄作家等。訪問議題如下:

          向度一:英語力∕ 國際移動力∕ 競爭力的關係

1. 英語力對台灣未來(政治、經濟、社會、教育等)發展∕ 競爭力的影響。

2. 英語力對台灣未來國際移動力發展的影響。

向度二:訂定新的外語政策

3. 把英語訂為台灣第二官方語言對台灣現況及台灣未來發展的評估。

4.「英語成為台灣第二官方語言」是否為前瞻性 思維且具戰略意義?

5. 英語成為台灣第二官方語言的效益評估及是否有其他選項?

6.「英語成為台灣第二官方語言」的必然性與可行性。

向度三:新政策應如何執行對英語教育的衝擊

7.「英語成為台灣第二官方語言」的方向與政策作為。

8.「英語成為台灣第二官方語言」的行動方案應如何實際運作(如如何盤整資源、規劃路徑及促進全民共識)。

9.「英語成為台灣第二官方語言」政策應對目前英語教育是否會造成衝擊?

四、焦點座談與政策論壇:

除了深度訪談外,對各種不同意見收集以及不同意見之激盪,對於政策面的擬定,具決定性之影響。本研究團隊,進行一場焦點座談及一場政策論壇。

焦點座談

針對這些議題,本團隊邀集專家學者及意見領袖進行焦點座談,由計畫主持人劉慶剛教授及陳超明教授首先進行背景說明及議題導論之簡報,然後由與會專家學者進行前述三個向度的討論。

政策論壇

本團隊為收集各界對於此議題之意見,舉辦「英語成為台灣第二官方語言政策論壇及公聽會」,邀請教育界(高中、大學)、各級政府、社會大眾及媒體參與討論,針對英語成為台灣第二官方語言之可行性、策略性及目標性,進行討論及辯論。本次參與會議近百人,意見多元,討論熱烈。論壇由劉慶剛教授引言, 詳論台灣在推動英語教育及英語語言政策的困難與挑戰,而後由陳超明教授針對之前兩次問卷調查(地方公務人員及民意代表),進行報告及說明。而後開放與會人員討論。本次論壇及公聽會,乃在收集意見, 並不做任何政策辯論或回應。

研究結果發現與分析

一、文獻分析之討論與發現:

針對各國案例分析,我們發現:

1. 國家訂定英語為官方語言,除了歷史及文化因素外,大抵是為了國際化及全球化的競爭,其中東協及歐盟等區域經濟體都以英語為其官方語言,儘管該地區具多元語言與多元文化特性,但為了區域間的整合,英語不可避免成為該國或該地區重要共通語言。

2. 各國對於其原本本土語言及文化,也甚為重視, 此地區將英語定為官方語言或非官方語言者,大抵採用多元語言政策,也就是採取多種語言成為其官方語言,而非獨厚英語。

3. 各國以英語為官方語言,大抵跳脫國家主體性的考量,而是以全球化及國民之國際競爭力為主要考量,並不牽涉到國家定位問題。面對本土化人士之反彈,採取包容及其他教育、文化與語言的增加計畫, 提倡多元文化。

二、問卷調查與分析:

此問卷之分析與發現,摘錄如下:第一部分,推動英語為官方語言有助提升國家國際競爭力之認同度;第二部分,政府應推動英語成為第二官方語言。

由兩項問卷調查中,可發現以下幾點:

1. 受訪政府官員及民意代表,均同意英語能力為國家重要的競爭指標。

2. 受訪政府官員及民意代表,大都認為東南亞的英語政策正威脅台灣的國際競爭力。

3. 受訪政府官員及民意代表,大部份認為政府應該有更具體的作為,推動台灣的英語國際溝通能力, 包括推動英語成為第二官方語言,從教育著手。

民意代表市議員對英文

三、專家深度訪談:

綜合專家學者意見,研究團隊發現:

1. 受訪者均肯定此政策對台灣的正面影響,但為減少大眾疑慮及執行的難度,政策行銷及議題鎖定, 非常重要。

2. 宜長期規劃,從教育與人才訓練著手。

3. 由地方或民間著手,創造議題或需求面,從組織變革做起,比較可行。

4. 可透過法規制定,逐步完成此一目標。

5. 改變現今台灣英語教育之制度,有效且大幅提昇國人英語能力,如此以英語為第二語言或國際溝通能力,水到渠成。

四、焦點座談及政策論壇:

1. 透過學者、專家及意見領袖之意見交換,本團隊發現:

A. 英文列為第二官方語言的阻力仍大,需有設定不同的實施方式來提升社會大眾的接受度。

B. 政策可行性:從地方作起,階段性推動。

C. 政策有效性:以溝通為導向的 EIL(English as an lnternational Language,英語為國際性語言),來取代文化導向的英式或美式英語。

D. 實施指標:例如以新加坡作為一個具體的目標,讓全民明確清楚了解應達成的程度及模式為何。

E. 訂定目標:如果多數國民都有這樣的共識目標,或可訂定 25 年或 20 年內讓英語成為第二官方語言。

F. 檢討過去做法:應將學生普遍英語能力不理想的情況,以及過去推行雙語化落實不徹底的原因來做分析檢討。

G. 檢討母語政策:建議學生有限的上課時數內, 進行母語及英語學習時數上的檢討及調配。

H. 教育政策開始鬆綁,從 107 年十二年國教課綱開始改變英語教育體制。

I. 公務員英語能力提升做法:考慮公務員考試是否加考英文,並思考英語能力對於公務員的誘因和需求面。

J. 設立統籌機構或專責單位,進行政策推動。

K. 開放外籍人才進入台灣,建立台灣人民與外籍人士交流學習機會,創造一個學習英文的需求及使用英文的環境。

L. 由非官方語官,到準官方語官,到官方語言一步一步做起。

2.至於政策論壇及公聽會,整理意見如下:

A. 第二官方語言的兩個定義,第一,政府使用的語言,第二,教育單位使用的語言,至於私人機關則自行決定是否使用。

B. 「英文成為台灣第二官方語言」這個議題的危急性,主要是東協從今年以英語為共同使用語言,來打破東協十國間不同母語溝通障礙,以利境內、境外人才的移動與企業起飛發展。

C. 國家發展關鍵在於領導者的決心。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先生具有高見、膽識、力排眾議將英文作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

D. 學習教材:建議直接使用國外教材,依照課本程度分級教學,不僅可學習語言、還可學習文化。

E. 學習評量:制定每一個求學階段需達成之英文程度。

F. 教學師資:仿照日、韓做法,大量引進英美外籍或僑裔師資,以改善英語教學環境。

G. 成立台灣的英語電視台,增進台灣在國際社會的發聲能力。

H. 連署支持英語成為第二官方語言的政策。

I. 從地方作起。

    J. 民間協助與監督:政府常發生的情況,是政策不明確、各單位本位主義互相牽制,導致落實上發生種種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可靠民間的監督機制來改善。

K. 建立友善國際環境:台灣對外國人不友善、沒有獨立生活可能的環境,使觀光量不足而導致台灣人使用英文的環境機會更少。

L. 質疑「英語成為台灣第二官方語言」必然性:

a.應從是否推動「英語成為台灣官方語言」議題開始討論,非直接進入政策執行面的討論。

b.德國亦未提供德文以外的表格資訊,是否亦定義為對外國人不友善環境之國家?

c.現今台灣的旅客多為陸客,因此增強台灣英語力的目的為何?

d.英語成為台灣第二官方語言的實質意義為何?是每個人都需要會英文?

e.英語和競爭力並無必然之關係。

     M. 第二官方語言議題對台灣現況之評估

a.現今台灣的國際方向不清,因此推動第二官方語言可能遇到的衝擊與挑戰較大。

b.第二官方語言議題可引發台灣角色認知的釐清,例如新加坡認知即為一個Hub(樞紐中心),而所有的執行面皆依此衍伸。

結語

本團隊依據本次研究結果,撰寫英語成為台灣第二官方語言政策白皮書,將依據以下幾個原則:一、配合全球化浪潮,建構英語力成為台灣國際競爭的重要指標;二、擬定長期之願景(十年為期)及發展藍圖,從政策面、法制面及執行面,考量此政策之可行性及務實性;三、從地方、民問到中央政府,循序漸進,提出可行方案;四、從教育面著手,擴展到產業及政府,創造使用英語的國際環境;五、落實國際化,建立國際連結及國際競爭環境,提昇國人對於此政策之需求;六、部分學者專家及國人對於英語成為第二官方語官仍有疑慮,對於其推動之目的、機制及造成之衝擊,仍應謹慎評估。對於需求面及學術面之研究,仍應持持續。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