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chless

台灣減法教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國中小英語語言管理


近幾年,台灣政府推行了12年國教的教育改革計畫,期望透過教改活化教育,落實教育的公平正義,講究適性揚才,培養學生用得到的能力;但從英語文課綱草案來看,內容仍多沿襲舊有模式及思維,對於課程應該怎麼上透過課綱給了很多「指導」,同時,課綱似乎仍假定「學生學了英文之後要能進入英文系就讀」,所以在其中規定了不少過於艱難與複雜的語言與文法知識。如果根據新課綱進行授課,是否能改變台灣中小學英語學習成效,令人懷疑。然而如果老師能透過減法教學的管理方式來教英語,或許可有效解決孩子的英語學習噩夢。

 

越早開始學習外語,成效越好?

 

對於英語學習,有些人強調「關鍵期假設」,認為越早開始學習外語成效越好,然而個人曾做一項實驗,針對2,000位小時候曾學過兒童英語的大學生來檢視他們托福成績,發現小時候學英語跟大學時的英語成績,並無顯著的相關。

 

影響他們英語能力的關鍵,主要是評量前三年內的學習經驗,其次則是學習歷程中是否持續學習英語。據統計,最易放棄英文的「棄英潮」是小學五年級到國一階段,原因就是大部分老師都還是受限於課綱,把英語當知識教,不斷地灌輸英文知識、也不斷地趕課,認為只要教導學生這些知識,學生自然就會了,而不是把英語當成工具、技能,以訓練的方式教授。

 

英語是知識 (knowledge) ?還是技能 (skills)

 

「教育(education)」和「訓練(training)」的差異在於:教育是長期的,透過教育的潛移默化可以把人教成為一個有用的人;訓練則是能在較短的時間讓人學習會一種技能。對於小學英語,個人認為應該把小學的英語當成技能,以「訓練」的方式來教。

 

就像上游泳課,如果只在教室告訴學生肌肉組織、姿勢、吸氣、甚至是游泳前進的整套流體力學原理,然後讓學生回家自行練習,大部分學生都無法因此學會游泳; 要學會游泳,學生不需要任何理論基礎,僅需要讓學生知道「基本的游泳技巧」,並配合「大量的游泳練習活動」就行。現階段英語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課堂上教的都是知識、道理。教多,練習得少;不會用到的語言知識,花最多時間學,反而是最常使用的基礎句型,我們覺得太簡單而花較少時間學。

 

因此,儘管經過小學四年與國中三年,共七年的時間學英語,很多學生在國中畢業後卻連26 個字母都沒完全學會,沒辦法完整說出26個英文字母。在偏鄉地區的學生,國一更有不少學生沒把26個字母學全。且全國達成率最高的小學僅為95%。連台北市都無法做到100%達成率,讓所有的學生都學會26個字母。

 

18-21(1)

 

減法教學是一種教學管理策略

 

個人自2011年起,與台東縣政府合作推動了「提昇國中小學生英語學習成效」實驗計畫,在台東偏鄉各小學以「減法教學」、「教會優於教完」、「以能力指標取代教學進度」等教學理念,推動體制內英語改革,不用KK音標,減少文法術語與語法結構等知識傳遞,強調讓學生習得「帶得走的能力」。確切而言,「減法教學」理念是一種教學管理策略,而非全新的教學法。管理原則上,減少的是原本教得過多的理論知識,增加的是課堂中學生的大量操作形式練習。上圖為其主要重點原則。

 

一、教會優於教完: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應以「能力指標」取代「進度」,減少文法知識的傳授,訂定各階段確實可學會的學習目標,確認每位學生都學會後,才能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

 

二、學習者為中心:班級學生人數最好能控制在20人以下,老師較能關照到每位學生的個別差異,讓所有學習都在課堂上完成,學生回家後沒有作業、放學後不必補習,老師在教室裡也沒有「客人」。

 

三、操作形式與活動導向:減少教師的講解時間,增加學生的練習時間,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透過「使用」來學會英語,並藉由不斷練習獲得成就感,強化其學習成效與動機。

 

四、評量為診斷工具:多元化的評量方式,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拿到100分,提升其學習動機。教師可以藉此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以調整教學內容,校長也可以透過學生的學習成效,來檢驗教師的教學能力。「減法教學」是一種管理概念的轉變,而非降低英語教學與學習的品質,它可以作為校長執行語言管理的理念,也可以作為教師設計教學與評量的準則。

 

能力指標取代課程進度

 

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應以「能力指標」取代「進度」,減少文法知識的傳授,訂定各階段確實可學會的學習目標,確認每位學生都學會後,才能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減法教學重視「能力的養成」,而能力指標就是用來明確定義各階段學生應該具備什麼樣能力的指標。

 

18-21(2)18-21(3)

 

以表1與表2為例,正是針對不同程度學生而設定的小學英語能力指標,可供教師規劃教學活動,以及診斷學生學習成效使用。

 

學習診斷:診斷式測驗

 

傳統的英語課程規劃流程,可以說是以「方便教師把課程上完」的前提來進行規劃,跟學生有關的只有「評量」,並要等到進行評量時,才會知道學生學習的情況,而補救教學則要在評量結果出來,發現學生尚未學會課程內容時才會安排。但事實上,針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量管理應該更早出現。

 

譬如教師可透過學習單的應用,在每次下課前確認學生的學習狀況,或是透過學習檢核表的輔助,列出每次課程、學期或學年的期望目標,並記錄學生是否達成目標。針對國中生,除了一般的能力評量測驗外,也能透過如多益普及測驗等國際通用的英語標準化評量,在學期一開始時即進行前測,診斷學生英語文能力的強弱項,據以設計差異化教學,並在學習完後進行延遲後測(也就是間隔寒暑假後,開學第一週),檢測學生學習成效。

 

新加坡全面推行減法教學

 

很多人誤會減法教學是針對弱勢或學習不佳的學生。其實,一開始推動減法教學的新加坡教育當局,是針對全面的(大抵以成績好的)學生為主。新加坡2004 提出「Teach Less, Learn More(TLLM)」的口號,原因是,新加坡政府發現新加坡的年輕人都很會考試,但是卻沒有相應的應用能力。他們或許能成為優秀的企業基層人員,但卻因為不具備批判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或真正的管理能力等國際事務人才所需的能力,使得許多在新加坡設點的企業,從CEO 到中級主管多是由外國人擔任,少有新加坡人。

 

地狹人稠的新加坡逐漸意識到必須提升國家的「人力資本」,才是提升競爭力的根本之道,自2005 年起,新加坡即開始有系統地推動減法教學政策,針對小學與中學學生各項科目進行全國性的教改,強制規定新加坡各級學校減授20%的教材內容,教學重點從「教知識」一改而成「教能力」,尤其強調要透過學習改革,來發展學生「自我的學習能力」、「創造力」、「批判性思考」等21 世紀國際化人才所必須具備的能力。

 

減法教學+強化學習:強調學生學習,老師成為學習指導者!

 

減法教學,並非降低學習份量,而是減少老師單方面的知識傳授,將學習權還給學生。減法教學,搭配的是強化學習!看看新加坡的例子,可知減法教學不只能在偏鄉地區實行,只要配套得宜,如加強學生閱讀份量、強調聽說能力的練習,減少老師在教室裡的單方面傳授,也能夠在都會地區實施。不但可解決都會區部分學童學習弱勢,也可強化資優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為所有孩子們培養未來出社會所需要的能力。

 

未來台灣的英語教育,除了基本能力訓練外,更要學生能自主學習,以及持續的學習。將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以強化學習為主軸,老師成為教練、成為推動學習的助力,而非站在講台上的文法或語言知識的講授者,這才是減法教學的精髓,也是台灣英語教育應走的方向。我們要培養學生使用英文的能力,別再以訓練英文老師的教育模式,要求所有學生跟隨。

 

自主學習是維持語言能力的重要策略,唯有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減少老師的教學灌輸,才能開創台灣未來12 年國教英語教育的新機。

 

◎口述:陳超明

◎整理:Winter Chang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