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J.S.
城市如何發展創意產業?曾經在台北縣(現為新北市)新聞室主任任內,創造出現今年輕人每年夏天必定朝聖的貢寮音樂祭的廖志堅,現在轉戰全台最年輕的城市──新竹市的文化局長,看看他如何將這座市民平均年齡才37歲的城市,打造成充滿創意的都市。
內政部今(2016)年6月發布最新統計數據指出,全台灣最年輕的城市是新竹市,其老化指數(即老年與幼年人口比例)為59.36,主要原因是當地出生率高,及竹科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面對年輕的城市,新竹市文化局長廖志堅說,文化要與在地生活結合,吸引市民參與、了解他們的需求與特性。每個城市的特性不同,例如新竹市民年輕、收入及學歷高,不少年輕夫妻格外重視教育文化品質,平時市府辦活動常可見推著嬰兒車、帶著稚子參加的婦人,假日則是全家一起參與,顯見市民對文化活動的渴求。但要如何籌辦出質量俱佳的文化活動,除了花錢,還需要動更多腦筋。
廖志堅不諱言表示,「地方政府要發掘地方特色,產出自己的文化風景,中央政府只要給予計畫與經費的支持,就能讓各地更有空間產出文化創意與特色。」
在新竹市長林智堅力邀之下,廖志堅重回地方從基層去尋找文化的感動,「當時只覺得新竹市是個『路過的城市』,不論從中山高或北二高南下、北上,總會路過新竹,但不會給人太深刻的印象。」他說,連竹科人初到新竹,還會自嘲當地最好吃的食物是麥當勞,認為新竹沒什麼好玩或好吃的。
但其實只要住一段時日,走進新竹市的巷弄探索,就會發現新竹市其實大不同:有舊城區的風貌、仍保有古時城門的輪廓,古蹟比例密度是全台最高,但卻未被發掘利用保存,「我要做的工作就是讓舊城區發出新的光芒,讓在地的年輕人參與文化創意工作。」廖志堅說。
打造獨特性 方能創造產值
在全球化趨勢下,地方要如何以在地特色打造出文化創意產業的新面貌?廖志堅強調,「文化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文化,生活型態造就文化類型。」換言之,文化創意產業就是區域文化,在區域中追求更創新、更理想的生活,並且從中創造出新的產業模式,就是地方文創產業萌芽的開始。「只要具備地方特色,便有機會在全球競爭裡嶄露頭角、脫穎而出。」為找出當地特色,文化創意可思考如何與產業結合、創造商機,廖志堅表示,「我來新竹一直想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取法日本北海道限定產品,讓新竹推動在地產業文化的同時,也能推出限定商品。」
他舉例,新竹市長林智堅最常買來送給貴賓的「水潤餅」,其做餅老師傅已80多歲,面臨收攤窘境,市長從小吃到大,覺得如果收攤很可惜,因此總是買來當伴手禮;此外,市府還協助做新包裝,展現全新的樣貌,如今老店門一開即大排長龍,還得聘請左鄰右舍幫忙包裝,足以證明地方產業在市場競爭下,唯有創造出「only one」才會有競爭力。以水潤餅為例,其便是因為「新竹唯一特有」的特殊性而創造出產值。
廖志堅認為,文化創意產業包括吃、喝、玩、樂,能讓年輕人捨棄大都會高薪,願意回鄉接手、投入創作,這就是優勢,也是在地優勢,加上台灣人的市場接受度很高,老店新包裝,有出奇效果。他也說:「不要小看台灣,全世界知名品牌都會到台灣來開分店,奠定經營模式後再複製到其他國家,顯見台灣的生活消費型態是有影響力的。」
創意人才必備:語言力+勇敢創新
文創並不是一條好走的路,即使地方政府有預算財源,也要不斷嘗試,找到民眾可以接受及喜愛的文化活動模式。廖志堅認為,文化創意人才通常有兩項特質:勇敢和創新,且「要能夠忍受孤獨。」他說明,像新竹市舉辦風箏節,找了極具創意的風箏,讓人大開眼界,但到底民眾對文創活動的接受度有多少?需要透過一場場的活動、一項項計畫的執行去檢視。而不斷努力嘗試的過程,總是孤獨的。
政府尚且如此,個人更是要不斷地摸索、尋找出路。廖志堅認為,新竹市年輕人、科技新貴多,市民教育水準高,接觸外語能力強,更對網路世界非常熟悉,加上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國的工作者,讓新竹市民的外語能力及與國際接軌上有更好的條件,且年輕父母重視教育,對子女的語言能力及國際觀培養更是不遺餘力,因此具有相當程度的潛力培養出國際創意人才。
新竹市文化局在今年9月初邀請「金枝演社」劇團到新竹市演出「祭特洛伊」,廖志堅說,他想試試市民的接受度,沒想到本來只擺了1,100張椅子,後來卻追加到2,000張,而現場擠進的人潮概估達到5,000人,「我們認為應該是新竹市民水準高,對西方的特洛伊故事有印象,想看看台灣的戲曲如何與特洛伊結合。」
廖志堅有感而發地說,推動文化活動最大的阻力,反而是僵化的公務體系,因此他希望藉由一次次的活動,慢慢重新建立公務員的責任與成就感,化被動為主動,讓阻力變助力。「不論是個人能力或是產業發展,學歷或許都不是最重要的,敢不敢、願不願意去嘗試改變,才是成功的關鍵。」
新竹市文化局長 廖志堅
經歷:台北縣政府新聞室主任
貢寮海洋音樂祭
萬里蟹季等活動的重要推手
客家電視台副台長
台灣電影文化中心籌備處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