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牽小手 建構英語學伴網絡 / 讓大學生成為弱勢學童的專屬學伴


P76_陳超明 (修)

◎記者:Hsin Pei Shen

 

「我們最喜歡跟著大哥哥、大姊姊學英文!」下課後滿心期待地走向輔導教室準備上英文課的小朋友,臉上洋溢著單純而快樂的笑容。他們有些本來在英文課上不敢開口、有些喜歡搗蛋,但都在大學生學伴的循循善誘下,體會到了更多學習的樂趣。

為提升學習弱勢學生的學習成效,教育部國教署從104學年度開始推動學生學習精進計畫,其中,由實踐大學教授陳超明和國立屏東大學校長古源光共同主持「英語學伴:大手攜小手計畫」,其團隊於今年(105年度)第二次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上進行計畫執行簡報分享,提出透過在地大學生為弱勢學童輔導學習英語所獲得的成效,與現場教育先進共同討論。

此計畫目前集結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國立屏東大學、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以及大仁科技大學等多所大學的應用外語系師生,實際深入雲林、屏東共計15所中小學,以每周固定的個別輔導課程加上不定時的電話課業指導,提供學習弱勢的孩子擁有更多英語學習資源和機會。

 

變得喜歡英文 就能學出成效

計畫發展至今一年下來,已動員80多位大學生,輔導學童人數達270多位,屏東縣隘寮國小校長林明泉便表示,「我們學校和許多單位合作推動各種課後輔導計畫,問同學最喜歡哪種課程,他們回答最喜歡和大哥哥、大姊姊一起學英文。」接受輔導課程之後,許多學童學會了「看到字就會念、會念就會拼」的字母拼讀法,部分學校的補救教學測驗及格率也提升到50%以上,顯見輔導課程不僅能讓學童變得不排斥、甚至喜歡英文,也確實提升了學習成效。

此外,對參與計畫的大學生而言,也是教學相長的寶貴經驗。屏東市歸來國小校長張文禎表示,「大學生學伴的教學活潑,學生們都變得很樂意學習。」屏東大學學生楊絢雯分享,一開始原本設計競爭型加分活動作為課堂學習內容,「但後來發現孩子們很容易為了搶到分數而起爭執,便改以合作型活動進行,讓他們共同解決問題,課程上起來就變得順利很多。」

國立虎尾科大學生林思妤也說,一開始以傳統教學方式進行但成效不彰,「其實有點想放棄。」但抱著想陪伴孩子們學習的初衷,希望讓他們也感受到自己學習英語的樂趣,因此改以玩小遊戲、讀故事書等活潑的教學方式,後來便獲得很不錯的回饋,同學們變得開始喜歡學英文。

「小孩子學英文的最大動機其實只有情感因素和成就感。」計畫主持人陳超明表示,大學生扮演學伴角色,近距離輔導小朋友學習,因即時補救和關懷,讓學習弱勢、挫折的孩子能夠重拾學習英語的樂趣,「當他們喜歡這些大哥哥、大姊姊,當他們有機會考100分、從中獲得成就感,就能提高學習動機、就有可能把英文學好。」

陳超明進一步指出,計畫成功要素來自於大學生學伴的投入、國中小學的支援以及孩子們的學習成就,目前試辦計畫已有初步成果,相信接下來若能獲得更多民間資源投入,結合大學和社區,建立社區學伴平台,更有機會讓此計畫獲得永續經營的機會,為更多學習弱勢學童帶來學習機會及資源。

 

國際學伴計畫 兼備英語教學及文化交換

無獨有偶,國立台灣大學副國際長吳俊輝也於會議中分享「建置國際學伴支援網絡」計畫,提出運用該校的國際生和本地生,共同合作以每周視訊加上定期會面的形式,為國內中小學生提供英語學習活動,不僅讓孩子們學習英語,更是拓展國際視野的好機會。

他進一步表示,目前做法是以台大1位國際生和1位本地生,對應中小學2到25位學童,依學校特色、課程目標、學生需求等,共同規劃課程內容和進行方式,本地生可適時作為國際生和中小學童之間課前聯絡、課間翻譯等溝通橋梁。

今年5月底,參與計畫的31名外籍生便曾到訪嘉義市文雅國小,和視訊教學了半年的學童們見面,不僅學童們相當開心地和這些大哥哥、大姊姊以英語溝通、一起上課、玩耍,對外籍生而言也是深入了解在地文化的好機會。顯見國際學伴計畫對於國際生、本地生以及學童而言,同時可達到英語教學、學習以及文化交流等多重互惠成效。

不過,吳俊輝也不諱言地表示,國際學伴計畫還有許多挑戰,包括建立永續性的系統做法、差旅費來源、網路品質等等;而現場與會的一位教育局處長也提出,目前國際學伴計畫僅限於台大學生參加,教育部或許可以扮演推動角色,未來擴及全國各大專院校共同參與,相信能夠造福更多弱勢學童。

 

P77_加圖(英語學伴)

圖說:當小朋友喜歡這些大哥哥、大姊姊,有機會考100分、從中獲得成就感,就能提高學習動機、就有可能把英文學好。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