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銜接專業領域的英語能力,專業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在大學逐漸受到重視。較為重視英語能力的學校,會在大一英文之外安排多項選修英文課程,包括進一步增強英語四項技能的課程,或是在各項專業應用中需要的ESP 課程。
然而,即使部分學校如成功大學等,對ESP教學已有一定的成果,整體來說,ESP 教學在台灣仍處於發展期,對於如何達到有效教學,舉凡英語教師和專業教師該不該協同教學,或是如何因應ESP 教科書的缺乏、如何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效等,許多大學仍然在摸索階段。
港日ESP教學藉Can-do評量能力
比較亞洲各地區ESP 教學,可以發現,對於ESP 教學的評量方式,日本、香港普遍以能力評量表(Can-do)作為檢視學生能力提升工具,讓學生的學習更有依據。如果台灣ESP 教師在教學規畫階段納入Can-do 評量表作為能力指標,或許能有助針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成效進行教學管理。而泰國則有大學以iTunes U 作為ESP 課程教學輔助工具,為數位原生世代的教學方式提供了一個參考釋例。
根據日本高千穗大學商學部教授寺內一自2014 年開始進行的日、港、台大學階段課程調查,日本、香港教學上主要透過Can-do 評量表具體檢視學生的英語能力表現概況,而台灣的大學則較少使用Can-do 評量表進行學生能力評估。
以Can-do評量表搭配能力分班教學 成效更好
在ESP 課程中使用Can-do 評量表,原因是日本的語言教學普遍認為,教師若能將課程目標按聽說讀寫等項目分類,並明確標出不同等級(或不同分數)所應具備的能力,將能有效幫助教師與學習者檢視學習成果。如果搭配能力分班,則效果又會更好。
比如, 日本一篇2009 年發表的論文〈Framework and Language Portfolio SIG Forum: Use of can do statements〉就舉例,茨城大學將英文課程分成五個等級,該論文即建議等級四的閱讀、寫作Can-do 評量表可以如(表一)。在台灣,也有部分大學(如台北大學)的ESP 課程以Can-do 評量表做為教學目標。
(表一)日本茨城大學等級四英語教學目標建議
能力 | Can-do評量表 |
閱讀 | 當文本包含與我感興趣主題、資訊有關的高頻字彙時,我可以理解文本的主要概念。 |
我可以概要瀏覽與我感興趣主題有關的書籍、網頁文本,並且可以區分當中的必要資訊和不必要資訊。 | |
寫作 | 我可以寫一篇500 字左右與社會議題(口頭簡報主題)相關的文章,該文章包含三個以上的段落,當中並包括引言、主體和結論段落在其中。 |
寺內一除了指出日、港兩地對Can-do 評量表的重視,他也認為,英語教師與專業教師協同進行教學,能有效增進ESP 教學成效,且如果雙方能建立有系統的溝通管道,將更有助教學間的搭配。
台北大學國際談判及同步翻譯中心主任陳彥豪,在分享他開設的國際談判英語課程時,也提到要讓學生具備專業概念,同時又要在課堂上模擬情境讓學生用英文進行國際談判並不容易,因此,「強烈建議以協同教學方式授課。」
泰國醫學英語 藉iTunes U數位學習
此外,泰國蘭實大學(Rangsit University)結合iTunes U 作為教學工具的教學管理方式,也許值得台灣的大學參考。iTunes U 是蘋果電腦開發的教學平台軟體,內建大量的各領域教學素材,也有一定程度的社群功能;為結合數位學習,蘭實大學的大一新生每人入學時都會領到一台iPad,因此教師們可以利用iTunes U進行各種教學嘗試。
比如,Ubon Sanpatchayapong 教授就利用iTunes U 為大一醫學系學生進行醫學英語的教學。她以《Professional English in Use Medicine》作為主要教材,再針對學習者英語學習弱點搭配iTunes U 進行加強,如提供延伸閱讀材料、指出文法問題等。
透過iTunes U,學習者也能自由開啟專案,並在專案內納進需要的教學素材,或是上傳功課、進行小組討論;教師也能以學習者為中心推動學習,「教師能更輕易接觸到學生,從中協助、引導學生,並評量學生在專業情境下的英語運用。」且上傳備課資料、批改作業、回覆學生意見、提供TED 等額外學習材料等,師生間在線上可以輕易互動。
但是,使用iTunes U 也不是沒有缺點,缺點之一在於較無法練習到英語口說技巧,仍然需要結合課堂上的專題簡報活動。缺點之二,則是和Android、Windows 等系統的不相容。
不過,Android 或Windows 的使用者仍然有像是Facebook、Line 之類的社群軟體,以及Google 文件等協作軟體可利用,雖然提供學習者iPad 的教學方式不易複製,但只要懂得化整為零,ESP 教師一樣可以運用既有資源(如手機或桌上型電腦),一定程度納進網路可用資源,在線上完成即時的教學互動。(文/張淳育)
資料來源:〈 Framework and Language Portfolio SIG Forum: Use of can do stat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