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坤良×跨文化筆記】留學和英語學習―給可能焦急的家長

近日到世貿大樓參加一場留學講座,談國際化與英語能力的養成。演講內容分兩部分:第一部分,說明地球村的日子不是想像而是事實,蝴蝶效應讓我們與遠在他方的異己緊密相連。全球與在地, 本土與國際,不斷互相滲透,構成一個流動的世界,人們在不停地越界中生活。

過去我們習慣從台北看天下,現在更需要從天下看台北,透過雙向的觀看省思,尋找自己清楚的定位。今日年輕人應該以開闊的胸襟來擁抱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培養自己國際移動的能力。

第二部分談未來的國際化人才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首先,專業能力與外語能力兼備,再者,具有國際視野與跨文化溝通的能力,第三,嫻熟網路科技的運用。而養成這三種綜合能力的關鍵就是英語能力。英文是參與國際活動、融入國際社群、改變自己與世界的工具。學好英文對自己未來的工作,變得很重要。如要出國留學,就要趁早在國內打下好的基礎,養成良好的英文說與寫能力。

演講結束後,有位代替孩子出席的媽媽,攔住我焦急地問了許多問題。(我們常怪「媽寶」學生,依賴不獨立,看來我們也要檢討「寶媽」心態,凡事代為作主的過份呵護。)她羨慕別人英文說得好,所以積極要把孩子也送出國學習。她的問題可歸納為:一、在國外學習是不是比國內好?二、要怎樣才能學好英文?她的問題充滿了對英文學習的迷思。現在我就來回應她的疑問,並談談我對英文學習的幾點思索:

一、 英語能力的好壞,應分三個層次來觀察:分別是生活英文、專業英文,與心靈溝通的英文。生活英文的層次最低,因為使用破碎的英文,輔以肢體語言,大抵也可完成基本的溝通。一般人以為可以用英文聊天,就表示英文很好。但英文好的積極意思應該是可以用英文對專業的知識領域,進行對話、溝通與討論。若要能用英語與人交心溝通,則必須對英語的文化歷史,有深入的理解與體驗,才能達到。

二、 這位寶媽認為國內沒有學英文的環境,她天真地以為出國英文就會自動變好。這真是個天大的謬誤。我看過在美國待了30 年的台僑,英文沒進展,台語倒是進步很多。其實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和理解力,不會因出國而就變好。現在市面上的英語學習材料與網路資源都非常豐富,只要有心學,在國內也可以有很好的成效。

三、 國人學英語的弱點,大概有幾種:發音不正確、單字量過於單薄、句型缺少變化、文化理解不足,和缺乏英文的批判思考能力。中文字的發音以個別單字為主,但英文在字與字之間多用連音(liaison),若不熟捻這個技巧,英文說起來就顯得「字字清楚」,但卻破碎沉重,不夠流暢。此外我們也不用太迷信英美的「標準」發音,反而要學會適應各種不同國家民族的口音,以便和全球各地的人們溝通。

四、 在句型運用上,過於單調。我們多使用直述句,不會使用反面敘述,或其相關修辭技巧,所以言語表達過於單調乏味。王爾德(Oscar Wilde) 過美國海關時說:“I have nothing to declare except my genius.”就是玩弄反面敘述的手法。為加強表達的效果,你也可以模仿以反面手法戲說:“He is humble except when he has nothing to show off.”

五、 語言往往脫離不了文化。Winston Brembeck 說得好:“To know another’s language and not his culture is a very good way to make a fluent fool of one’s self.”一個人語言流暢, 但不懂文化,只會讓自己變成笑柄。缺少相關的文化理解,我們恐無法正確解讀意義或聽出話中話。例如,當美國人說“That’s interesting”時,恐怕並不是真在說「你的話很有趣」。他恐是基於禮貌,委婉表達他不了解或不同意你的想法。

六、 英語表達中最重要的詞類是動詞。缺少動詞,不成句子。但是國人習慣仰賴副詞,因此會用“I cry very sadly.”來表示悲傷哭泣,而不會使用“weep, moan, sob, wail, shed tears, howl”等不同的動詞來表現不同性質的悲傷情緒。同樣會用“eat”不會用“swallow, gobble, munch, devour, dine”;會用“smile”不會用“giggle, grin, beam, smirk”;會用“look”不會用“gaze, stare, glance, glimpse, peep, peek”。

七、 國際化的關鍵能力在英文,更在英文的創意與思辨能力。一般人喜讀軟性的書,較少閱讀需要辯證思考的硬性書籍,所以缺少思辯磨練。德國詩人席勒(Friedrich Schiller)說:「思考是我無限的國度,語言是我有翅的道具。」因此我們必須淬鍊文字,提高閱讀難度,擴展思考的廣度與深度,以建立真正良好的英文能力。

八、出國攻讀學位,可以拓展自己的眼界與世界觀,也可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此外,有一段比較長的時間融入不同社會的文化體驗,乃是生命成長中無可替代的價值。這種在真實文化環境內的浸潤式學習,最自然,也最有效。

台灣很小,所以更需要學習宏觀天下。希望我們年輕的一代,能建立信心,勇敢走出去,在不同的文化中學習並茁壯自己。(作者/莊坤良)

 

About莊坤良
美國南加大英美文學博士
現為逢甲大學外文系教授

Tags: No tags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