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OL論文】為成人設計CBI課程 兼顧就業與學業英語力


P66

作者/ Doreen E. Ewert

編譯/周如怡

※原文刊載於TESOL 電子期刊《 TESOL Journal Volume 5, Issue 2》2014 年6 月號,本刊之轉譯係經TESOL 正式授權,然譯文並非由其審閱。

 

Doreen E. Ewert

舊金山大學(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語言及修辭系助理教師,也是多語言學程主任,負責課程規畫、師資培訓及行政工作。她的研究包括課程設計及執行、第二語言發展、廣泛式閱讀、以及師資培訓。

 

摘要

Trilling 與 Fabel 提出21 世紀的勞動力必須要具備七種技能:專業知識、批判性思考、了解多元文化、合作溝通、電腦能力、在職進修及獨立工作的能力。近年來有許多相應的教育政策提出,其成果仍有待驗證。不過今日以英語為第二語言(ESL)教師的教學也需要符合大環境的潮流,幫助學生順應今日知識經濟的挑戰。其中成人英語教學領域所面對的挑戰又特別艱難。

成人學習英語,多是為了改善經濟狀況或是想要在學業方面更上一層樓;他們來自四面八方,教育水準及英語程度不一,其中有人僅受過基本教育,有人是技職教育出身,有人則是接受學術性教育。整合眾多不同的需求是成人ESL 教師的一大挑戰。許多研究指出,學科內容語言教學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CBI)在這種情況下效果卓著。本文的主旨是探討什麼樣的教學活動,可以符合CBI 的精神。

doi: 10.1002/tesj.119

 

研究顯示,無論是在職場或是學術界,職員所需具備的英語技能大多是一樣的:批判性思考、對專業內容的理解、口語能力及辭彙。因此學者建議應該在成人基礎教育的初始階段, 就把重點放在教材文本,設計各種教學活動讓學生次第發展較為複雜的語言能力。

比如先讓學生透過閱讀或聆聽,大致了解文本內容,再要求學生聽取細節。下一步,則請學生用不同的型式呈現這些細節、指出內容中各種事物的關係或進行歸納分析。這種教學法不會排擠學生在語言方面的學習,而是強調閱讀與寫作上的詮釋、合作、及解決問題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決定課程活動的順序時,若能考量到如何幫助學生發展技能,就能事半功倍。

CBI 是以學習文本內容為重點的教學法之一。這種教學法在外語和第二語言的課堂上已行之有年,但在成人學術預備或技職教育的ESL課堂上, 仍不常見。許多研究指出,運用CBI,學生可以透過特定的教學文本,逐漸發展出語言及其他能力。但學者也警告,非沈浸式的CBI 課堂往往太過仰賴文本,這些文本對學生而言不再是知識的來源,也無法激勵學生之間的合作。許多研究讀寫及語彙教學的學者建議使用主題式學習,學者指出長時間閱讀某個主題的文本,可以為學生建構這方面的概念及語言知識,讓他們讀寫更為流暢,思考也更有批判性。學生不但可以學到所需的語言知識跟技巧,更成了這方面的「專家」。

 

CBI 課程活動應具備六大要素

對成人ESL 學習者而言,CBI 最根本的難題, 是文本本身通常過於困難。因此教師及學生一開始會專注在語言本身,或是使用所謂的策略式學習法,每堂課都使用不同、但主題相關的文本, 然而這樣卻無法讓學生展現他們對文本的知識。

但有研究指出,透過課程活動設計,可以讓學生逐漸深入文本,就算是一開始程度較低的學生, 也能逐漸掌握內容知識,同時發展出學術、技職、或職場上所需的技能。教師的主要工作,是設計適合的教學活動,啟發學生更深入理解文本,進而發展其他的技能。

傳統上,多數老師針對文本所設計的課程活動, 不外乎回答問題、在閱讀前後進行測驗或是要學生再次閱讀文本,進行討論摘要。這些活動本身沒有什麼問題,但通常只能測試學生對文本的記憶,而無法幫助學生更深入了解文本。

另外,文本內容的主題也需保持一致,這樣學生才能逐步建立在特定領域方面的知識和語彙, 據以進一步發展更高階的技能。

假如文本較困難,需要學生更專注學習,那教師就更需要設計能啟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活動。綜合前人研究,配合CBI 的課程活動應該具備以下六項要素。當然要一次滿足這六個要素並非易事,但教師可以透過一系列的課程活動把這些要素整合在一起。

 

‧ 要素一:重視聽說讀寫流暢度

整合聽說讀寫被證實在加拿大式或全雙語的學習環境中,效果良好。但一般成人ESL 課程仍較強調語言本身的正確性,而非使用語言時的流暢度,但後者在理解文本上卻更為重要。研究指出廣泛式閱讀及主題式內容教學對發展語言流暢度十分有效。這並不是說在初學語言時,不需要重視語言本身的正確性,而是更應該把重點放在語言結合的方式,進而從中理解文字的意義,發展語言流暢度。

 

‧ 要素二:積極推動分組合作

成人ESL 教學法中早有分組合作的課程設計, 但如果要能成功進行分組合作,關鍵是要引發學生本身對學習的興趣,同時活動內容需要每個小組成員的參與才能完成。然而教師通常不大願意勉強其他成人做事,因此導致分組合作難以成功。不過分組合作在教學上有許多好處。首先,每個學生都會根據自己的知識,共同合作理解文本; 這個過程的本身可以讓一群原本程度背景相異的學生,整合至類似的程度。再者,分組合作能幫助後來加入、缺席、或沒有充分準備的學生,準備較充分的學生可以為他們講解之前的內容。

 

‧ 要素三:連結運用既有知識

學習文本內容有賴學生具備詮釋文本的技能, 而要提升詮釋文本的技能,學生必須能夠將文本的內容和他們已經具備的知識做出連結。許多教科書會先預設學生在閱讀一段文本前,應該學習哪些辭彙和知識,但這種沒有充分考慮學生既有知識的課程活動,可能會過猶不及。這裡所說的既有知識,也包括在同一系列稍早的教學中所學到的知識;反覆運用這些知識可以達到複習及系統式學習的效果。

 

‧ 要素四:多層次思考訓練

多層次思考有助於學生發展批判性思考。進行多層次思考的前提,是學生要能夠建構對特定領域的知識,才能從低層次思考進入高層次思考, 如解決問題、評估各種論點、創造新的意義。

比如說,可以讓英語程度較淺的餐飲管理學生, 閱讀一段和他們程度相當、描述不同的食物可以在冰箱保存多久的文字。先讓他們進行個別閱讀, 根據文本資訊整理出一個時間表。接著讓他們互相參考彼此做出的時間表,再加入更多食物。之後將學生分組,根據他們的時間表,擬定一間餐廳的一週採買計畫,然後作比較。不需要改變學生語言程度就能完成整個活動,帶領學生進行更高層次的思考。另一方面,用不同的活動讓學生以不同的方式接觸文本,能更強化他們理解文本不同面向的能力。

 

‧ 要素五:反覆閱讀

大部分ESL 教科書的設計,是讓學生閱讀許多段不同的短文,接著回答相應的理解測驗。這類測驗主要是針對記憶而非理解力,也會讓學生認為閱讀文本一次便足夠了。

但若要透過閱讀來學習,不只速度要放慢,更需要反覆閱讀。學生既有的知識、目標、及閱讀的目的,會讓他們對文本有不同的解讀。重複閱讀,可以讓學生檢視他們對文本之前的詮釋是否正確,增進對文本的理解。

 

‧ 要素六:用不同呈現方式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用不同方式呈現文本內容資訊,可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為了將文字和各種圖表、示意圖互相轉換,學生必須重複閱讀同一段文字數次,同時發展出不同類型的組織分類能力。比如說,讓學生分組閱讀一段講述歷史的文字,每一組負責寫下不同時間軸上所發生的事件,接下來標明事件的前因後果。不過,教師在選擇閱讀文本時, 應該要考量文本本身是否可以用活動內容所設計的方式來呈現。

 

以上六項要素,可以做為設計課程及課後評量的參考指標。最簡單的方法,是將這六個要素製成評量表,在課前及課後勾選各項活動是否包含了這些要素。

 

課程活動範例:拼圖活動

教師在規畫課程時,可以利用拼圖活動一類的教案來達成上述六項要素。先將學生分成小組, 每個小組負責文本不同的段落,由小組成員一起合作來了解其內容。之後重新分組,新的小組內會有來自每一個第一次分組中的成員,如此一來新的組員便能掌握全部的文本內容。

教師可根據學生程度和文本難易度,來決定在閱讀文本時應該予以怎樣的協助。比如說,可以為初階學生設計引導式問題或組織圖,進階學生則直接請他們自行提出文章主旨。拼圖活動完成後,可以針對學生透過活動所得到的知識,再進行運用高層次思考技能的活動。教師一旦熟悉了幾種CBI 的課程設計,就能輕而易舉地從其中搭配選用,設計出一系列可以同時發展語言流暢度以及思考能力的課程。

 

教學活動資源建議

目前已經有許多現成的教學資源,能夠提供符合上述六大要素的單元課程活動及系列課程活動, 可以直接拿來使用或稍做調整。第一種教學資源是閱讀與寫作的教科書,其中包含需要同儕合作才能進行的讀後練習,如Academic Encounters 系列最新的《The Natural World》(Wharton, 2009)就很不錯。

第二種教學資源是各種教師手冊,如Kroeker and Henrich 的《Reaching Adult Learners With Whole Language Strategies》、Herrell and Jordan 的《50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以及O’Loughlin 的《Academic Language Accelerator》。

第三種取得教學資源的方法,是參考其他年齡層的ESL 教材。比方說,中小學及高等教育的重點就是學習課程內容,因此也發展出許多可供學生練習的文本。

 

學科內容教學法的挑戰

許多為了學術目的或技職教育而學習英語的學生,經常不明白ESL 課程使用CBI 的目的及好處。多數學生認為只要能累積這個語言本身的知識, 就能在不同的情境中溝通。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說明這種教學法的好處,特別是此教學法有助於發展高階思考技能,並透過同儕的溝通互動,練習使用語言溝通。

然而,習慣使用短文、教學重點放在語言本身的ESL 教師,在把課程活動改成以內容為重心時, 可能會有困難。

CBI 要成功,就要改變傳統上對教師及學生角色的認知。在設計課程的初步階段,教師必須運用自己在語言以外的既有知識(如大學主修及個人興趣)。

不過,一旦課程進行一段時間後,也要依學生的專業知識調整課程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出更多的文本和活動,此舉也能激勵學生參與, 提高學習自主性。

也就是說,教師最大的挑戰,可能是要如何在一般ESL 閱讀和寫作的教科書之外,加入特定主題、足以進行幾個星期、甚至是一整個學期的教學文本。不過,這種挑戰反而可以重燃教師對教學的熱情。

 

結語

筆者最近觀摩了一堂中低階程度的CBI 課程, 主題是美國社會,所閱讀的文本和憲法及最高法院有關。教師運用拼圖活動,讓學生分組討論他們各自問題的答案。學生進行了大量討論,也反覆閱讀文本。重新分組後,學生們分享對不同段落的理解,輪流回答教師針對整個文本所設計的問題。最後,全班要運用新學到的知識,一起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聽著原本英文口語能力有限的學生,討論憲法的某些條文是否能確認或反駁某一項裁決時,實在讓人驚豔。

值得一提的是,並非所有的成人ESL 學生都有機會和同一群人進行長時間的學習,不過我們仍然能夠利用上述六項要素來進行課程設計,增進連續性。例如將有參與前一堂的學生及新來的學生分在同一組,透過合作來取得上一堂中所學到的知識及技能。即便是在完全沒有連續性的ESL 課程中,課程設計若能符合上述其中幾項要素, 也能幫助學生發展今日職場所需的各種技能。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