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 of employees having discussion in office

【莊坤良×跨文化筆記】跨文化溝通的第一堂課

我這學期在大學部開跨文化溝通的課,主題是全球化時代我們如何看待異文化並學會與之溝通。第一堂課,介紹全球化的理論背景與影響後,進行分組討論,許多本地學生只想要和自己認識的人分在同一組,但我要他們和來自不同地方、不同背景的人分在同一組,畢竟這堂課是跨文化溝通,本來就是要來練習怎樣跨越文化藩籬。

我同時也在研究所開課,走進教室,裡頭坐著俄羅斯、尼加拉瓜、比利時、越南和台灣學生。同一話題,就有了五個不同的文化觀點。大家用英文,各自表述,互相溝通,多元思維取代單一價值,文化理解跨越文化隔閡。教育生態的改變,使得世界離我們越來越近。地球村不在他方,就在校園裡,國際化就從校園開始。

學生對待陌生文化的反應,早在意料之中。他們成長的環境裡,缺少怎樣面對異文化的學習,因此對「他者」具有許多偏見而不自知。

 

你覺得某人怪異 他眼裡你也怪異

美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家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在他的小說《小鎮畸人》(Winesburg, Ohio)中提出一個「怪誕」(grotesque)的觀點。大意是說,你覺得某人的行為舉止或思想言行怪異時,別忘了你在他的眼裡一樣怪異,這就是一種互換角度來觀看的結果。不同文化之間的誤解,大抵也是受到「怪誕」心態的影響。

由於歷史因素,台灣人對美日強勢文化接觸較多,因此也在心裡養成一種「被殖民心態」(colonized mentality),覺得他們高我們一等。這種自卑心態也轉化在我們對待東南亞或南美洲文化的態度上。出於一種詭異的心理補償,我們變相扮演「殖民者」,以高傲的態度對待來自該地區的外勞或國際學生。這種文化霸權的意識形態滲入人心成普通常識,讓我們失去了理解他者文化的機會。

我問本地學生對家裡外勞認識有多少?曾經嘗試去閱讀一些有關她們國家的歷史與文化嗎?是否試著去了解的她們的風俗與習慣?和她們聊過天嗎?答案大抵是否定。顯然,我們對跨文化溝通的意識薄弱,更談不上站在人性相同的立足點來省思不同文化間的互斥與互補。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帶動我們對東南亞國家的經貿政治與教育投資,但是對他們的文化,仍然充滿偏見與無知。

大家習慣把野蠻落後的刻板印象加在他們身上,其實不然。今年剛開學時,國際生宿舍廚房經過一個暑假的閒置,髒亂不堪,急需整理。我正在想去花錢請人打掃,就從國際生的群組裡看到一位印尼學生發起清理廚房運動,邀請其他學生在中秋假期打掃廚房。宿舍裡歐美日韓各國學生都有,卻是由來自東南亞的同學帶動清潔運動,這位學生自律利他的精神讓我感動,也打從心裡感佩他及他所代表的文化。

新南向政策帶動對東南亞的投資,但我們對他們的文化理解還有加強空間。

 

打破「有謀無勇」印象 學習闖蕩的勇氣

跨文化溝通的第一堂課,我給本地學生的精神講話:

1.向外籍生學習:坐在你旁邊的國際學生,每個人都有值得你學習的地方。首先,他們飄洋過海來到一個文化、語言、宗教和生活習慣完全陌生的地方,光是這樣的勇氣,就值得我們學習效法。這一代年輕人最常被批評的就是「有謀無勇」,安居在舒適圈,想得多,做得少,最缺的就是勇氣,就是一種闖蕩世界的姿態。年輕就是本錢,本地同學應該以外籍學生為榜樣,勇敢迎上國際化的潮流,走向世界。

2.建立國際友誼: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想像自己在一個異國的環境裡求學,可能遇到諸多生活上與學習上的挑戰,遇到困難時,是否也期待別人伸出援手?所以本地學生要主動協助,並以善意包容和理解欣賞的態度對待外籍學生,就能得到珍貴的國際友誼。國際友誼就是個人關係的國際化延伸,也是個人在未來職業生涯裡,進行國際連結與國際移動時的重要資產。

3.第二外語學習:全球化確立了超級大國的地位,但也相對讓區域合作變得越來越重要。如果能夠學會英文以外的第二外語,那對未來跨文化溝通與國際就業,無疑又增加了許多機會。學習第二外語,最好的老師就是你們身旁的外籍學生。透過語言交換,你也可以教外籍生中文,同時學習一種新的外語。多學一種語言,給自己的世界多開一扇溝通的窗,也增加一種理解世界的思考方法。不同語言、文化與思想間的跨界對話,為創意提供了豐沛的養分,因為新的點子經常來自不同文化間的雜化與交融。

國際化的世界,不是遠在天邊的彩霞,它正在校園裡真真確確地進行著。而跨文化溝通就從善待與理解你身旁的國際學生開始。

 

About莊坤良

學歷:美國南加大英美文學博士
經歷:現為亞洲大學特聘教授

Tags: No tags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