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全球化,日本自2003年開始了英語教育改革計畫,今年2014年又目標2020 年東京奧運實施新一波英語教改,本篇報導綜觀21世紀日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幫助。
過去二十年,日本經濟始終停滯不前,日本各界不斷努力尋找能夠提升經濟的方法,有不少人建議,日本必須要接受全球化的趨勢,以便在國際上與其他經濟強國競爭。而要做的改變之一,就是強化日本國民的英語溝通素養。
日本社會不少人認為其英語教育問題在於過度強調文法細節與翻譯的「文法教學法」,以及只為通過考試而學習的「受驗英語」(juken eigo)觀念。為徹底根絕受驗英語的影響,日本政治家平泉涉 (Hiraizumi Wataru)甚至主張讓英語教育與大學入學考試脫鉤;著名的評論家船橋洋一(Funabashi Yoichi)則提出,應該重新檢視入學考試所採用的評量工具及標準,並建議大學入學採計托福測驗等標準化測驗,不要讓英語全盤消失於入學考試中。
從保留日本傳統文化面來看,日本社會也擔心過於注重英語教育將導致傳統的日本語言與文化難以為繼,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名譽教授井上史雄(Inoue Fumio)即曾撰書《日本語能生存嗎?從經濟語言學角度觀察》(日本語は生き残れるか – 経済言語学の 視点から)探討此一問題。
2003~2008 日本英語教改行動計畫強調「實用英語」
為了回應政經面與文化面看似對立的輿論,日本政府認為在強化英語溝通教育的同時,有必要加強國民日語能力。2002年文部科學省(以下簡稱文科省) 發布了《培養日本人英語能力行動計畫》(「英語が 使える日本人」の育成のための行動計画)(以下簡 稱《行動計畫》)。
當時的文部大臣遠山敦子(Toyama Atsuko)並明確在計畫中表示:由於英語能力不足,導致外國人無法對日本人產生適當的評價,因而日本人的英語溝通力有加強的需求。同時,日本人也必須先涵養日語的表達能力,做為將來以英語和外國人士溝通的表達基礎。
於2003年正式實施, 2008年結束的《行動計畫》十分強調「實用英語」,希望在五年內高中畢業生可以「用英語溝通」,大學畢業生能夠「在職場上應用 英語」。《行動計畫》規畫了七大改善方針,內容概 要見表一。
日本英語教改行動計畫的三大特色
在施行上,參照計畫原文與飯野公一(Iino Masakazu)、Yuko Goto Butler(バトラー後藤裕子 ) 兩位學者於 Current Japanese Reforms in English 見解,此計畫有以下特色值得一提:
一、目標的量化指標與具體化:
訂定具體達成目標的量化指標,使得計畫執行管理能夠更加確實。包括國中畢業生應該具備相當於STEP測驗 * 第三級(對照CEFR為A1等級)的程 度、高中畢業生應具備STEP測驗準第二級或第二級 (對照CEFR分別為A2等級與B1等級)的程度; 英語老師應取得相當於托福ITP 550分、多益730分或STEP測驗準第一級(對照CEFR為B2等級)以上的英語程度;每年至少萬名高中生至海外遊學等。
二、給予教師、地方政府和社區更大自主權:
由於自主彈性的關係,使得該計畫充滿了鼓勵嘗試 的新興風氣。例如使用創新密集式英語教育的「超級英語高中」(Super English Language High Schools, SELHi),文科省原本規劃5年內指定100所高中為「超級英語高中」;然而到2009年時,總共指定了約150所高中,且研究計畫不受官方課程所限,課程本身在執行上也有較大的自由空間。
三、國小可自行決定引進外語活動:
文科省表示,小學階段接觸英語,並非是提早開始英語文教育,而是進行「適合國小學生的實驗性學習活動」。藉著提供學童愉快接觸外語會話的機會,讓他們熟悉外國文化與生活方式,並促進以英語溝通的正面態度。
實行初期遭遇的挑戰
《行動計畫》是文科省企圖改變長久以往「以考試為導向」的英語教學方式所進行的第一次改革計畫, 因此在實行初期時,凡事講究的日本社會,尤以第一線的英語教師對於計畫背後隱含的理念,以及對行動計畫細節的語意不清都有所疑惑,因此最初在落實計畫時便也顯得遲疑。飯野公一與Yuko Goto Butler便指出日本第一線教師以下的疑惑:
要朝「英語化」或是「多語化」邁進:就日本的情況而言,雖然多語理念在政策制定層級日益受到重視,但是多語理念本身大多被理解為等同於英日雙語化。一般似乎認為,在日益多語化的社會,日英雙語化是解決溝通問題的辦法。以日本群馬縣太田市為例,飯野公一與Yuko Goto Butler指出,太田市面對市內居住愈來愈多不會說日語的外國人,推出了從學前到高中(K-12)的創新英日語混合教學計畫, 但是太田市的外國居民很多是非英語背景,太田市所提的日英語混合計畫,顯然是針對講日語的學生;似乎並非服務當地日漸增多的非日、英語移民學童的需要。
對於「國際了解」及「英語教育」的關係,語意模糊不清:《行動計畫》中闡述的政策,並未對英語教育與國際了解做概念上的區隔。負責英語活動的國小老師,因概念模糊而對此項政策的用意不明所以。例如,「英語活動」指的是「教英語」,還是「不要教英語」?至於「國際了解」,是否應與語言學習分開 來教?可以知道的是,根據文部省的統計,在2006學年,已有95.8%的公立學校引入了英語活動,並逐年遞增;在國小的英語活動也主要採用歌曲、故事、 遊戲等方式,以社交活動為目的、以玩耍的方式讓學生獲取基礎的英語技能。並有一些小學定期會組織英語活動,要求小學生以英語介紹日本的風俗傳統等 等。
「教育平等」觀念及因材施教需求的矛盾問題:《行動計畫》的目標雖是為全體日本人而設,它卻也鼓勵 學校和地方政府推動特別化、個別化英語教育以達到這些目標。然而此類能力分班在日本社會一直被視為是「有菁英主義傾向而無法接受」的。英語能力在高中及大學入學考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老師對 於將學生分組或提供特定族群學生及學校特別的英語教學,便會出現某種程度的遲疑,因為這似乎與「教育平等」的精神有所出入。
大學入學英語測驗的改變
與超級英語高中的成果
《行動計畫》實行的五年間,也許沒有真的達成該 計畫所訂定的最高目標:「所有高中畢業生應該可以使用英語溝通、所有大學畢業生應當能夠在職場上應 用英語」,但它確實為日本的英語教育指出了一個可能的方向,並讓日本的英語教育有所改變,從大學入學測驗的內容調整上可以看出差異。
在目前的大學入學英語測驗上,文法題目的數量已明顯降低,即使出現在試題中,通常也會是與社會互動、溝通交流有關的題目;此外,日本也於2006年時起,在各所大學的入學考試中陸續加上英語聽力測驗。
至於富教學實驗性質的「超級英語高中」表現則相當令人驚艷。文科省指出,透過超級英語高中所進行的多項教學實驗,已幫助改進了英語聽說讀寫技能與其他方面 ( 如以英語表達意見 ) 的教學實踐,且學生也對英文表現得更有學習動機與熱忱,更能敏銳地察覺日本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的異同。
2011 年延續行動計劃的建議與施策
2011年時,文部省感到全球化的日漸普遍,社會對於英語的需求不再只限於大企業與部分工廠,加上311大地震後,受到來自台灣與世界各國的援助,感 激之餘,日本人也再度明確感到自己是全球社區的一 份子。
當時,文部省提出了一份名為「發展英語國際溝通能力的五項建議與具體施策」(「国際共通語としての英語力向上のための5つの提言と具体的施策」) 希望能建基在以往《行動計畫》的成果上,透過新提出的建議與施策補足行動計畫的不足。
2013年底,文部省又進一步提出了「對應全球化英語教學改革實施方案」,希望透過迎接2020年舉辦的東京奧運這個具體目標,階段性全面提升日本學童的英語力。
2014 年對應全球化英語教學改革 實施方案
這份新提出的方案以「培養英語溝通能力」為目標,將在日本的國小、國中與高中實施,並各有具體 的預期目標,並在國中階段要求英語教師原則上要使用英語授課。最終希望高中生以英語討論各種議題時, 能理解對話當中的抽象內容,且具備流暢的英語溝通力,因此預計在高中英語課上進行演講、討論、協商 等語言活動,對於高中畢業生英語能力的期望,也從CEFR A2~B1提升至 CEFR B1~B2。
為確保師生都有足夠的英語聽說讀寫技能,2014年新方案對於教師與學生英語能力的評量也特別表示可以活用TOEFL測驗等標準化測驗,為此文部省也設定了高中畢業生應有TOEFL iBT 57分或STEP2級等以上程度的標準,並評估討論TOEFL等標準化測驗在大學入學考試中實際應用的可能性,如成績的換算制度如何設立等。
在進度時程的安排上,2014到 2018年間由部分學校先行實施實驗教學,並將根據實驗教學成果,於2018年進行課綱的修訂與新課綱的階段性實施,最後,則計畫於2020年進行新課綱的全面實施。
不管是「發展英語國際溝通能力的五項建議與具體 施策」還是近期實施的「對應全球化英語教學改革實施方案」都是可以說是延續《行動計畫》精神的後續改革提案,日本針對全球化現狀而進行積極的英語教育改革,值得後續的持續觀察。
整理:Winter 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