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台科大應用語言學暨語言教學國際研討會-在地全球化 全球在地化

今年應用語言學與語言教學的盛事之一,由台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主辦,教育部、科技部協辦,為期三天的「2014應用語言學暨語言教學國際研討會」於4月17日在台灣科技大學熱烈展開。此場研討會聚集了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針對「語言與社會」、「語言與專業」與「語言習得、外語教學」三大主題,發表各自的研究報告,並與現場教師們互相交流。

學術國際化 推動EMI教學

台灣教育部自2001年發表「高等教育白皮書」,鼓勵大學教育國際化,各大學不僅致力改善校園國際友善環境,亦紛紛針對不同學科導入英語授課(English-Medium Instruction, EMI)課程;這樣的轉變也相對關乎到學生是否具備足夠的學術英語(EAP)能力,因為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設定之下,想在學術上有所成,必須能以英語做口語及文字上的研究、討論。

然而,英語授課需求量的遽增,並不表示老師們對EMI 有同樣程度的認知。EMI課程該有的條件為何?如何有效執行?這些課程的基礎設定仍是EMI教師們最關心的問題。中正大學語言所何德華教授解釋,theme-based和task-based課程設計為EMI授課的核心。依據這兩大核心原則,何德華發展出一套EMI課程設計模組(表1),兩年教學實驗下來,EMI不僅不會成為學生的學習障礙,何德華還發現,本地生在與國際生共同上課的環境下,能刺激他們更加活用英語。

何德華教授總結EMI成功要點

精心設計每環節之問題及任務,激發學生挑戰慾望

細察每位學生特質,給予表現機會

合作式學習,使同儕互助學習

利用多媒體資訊,引起學生共鳴

整合式教學,聽說讀寫並重

評量測驗設計與運用

整合式教學(integrated skills approach)是現代語言教學者在教學設計上不可或缺的核心法則,然而,美國愛荷華大學教授Lia Margaret Plakans博士提出,我們評量學生語言學習成果的方式也應該是「整合式評量測驗」,測驗應同教學法所側重之content-based、task-based 設計,也就是測驗題目盡量重現語言使用的真實情境(authenticity)。Plakans博士並以托福測驗(TOEFL)為例,說明其考題如何整合讀和寫之能力,並給予充分的作答指示與評分重點,就如同真實課堂中,老師在指派學生作業時,一定會先導引方向、提供支援一般。

除了評量內容之考量,老師如何利用評量工具協助、確立課程設計之目標則是測驗的主要功能。ETS台灣區代表忠欣公司總經理王星威提供一套評量計畫參考原則(表2),並解釋前測可為協助老師設定課程目標之重要參考,因此在此階段若採用標準化測驗(standard test),將以利了解學生現階段之程度,並施予最合適之教學法,幫助他們達到最終課程目標能力。

LTTC語言測驗中心研發長吳若蕙則談到,因應全球化發展,英語能力備受重視。尤其是在亞洲地區更可顯著發現,中國、日本、韓國等地皆投入資源於英語測驗研究領域,研發屬於本地的英語評量工具,以符合當地教育體制之運用,也提供老師們標準測驗工具的另一選擇。

12年國教外語課綱3面向

國教院負責外語課綱研究的教授張武昌、葉錫南、陳秋蘭以及楊承淑於針對外語相關課程之縱向連貫的學習架構所提出未來12年國教語文領域之目標、組織方式、學習內容架構原則與方向,也在此場研討會中共同發表他們6個月的研究結果。

針對九年一貫銜接至高中的外語課綱方面,葉錫南教授表示,9年初等教育結束後學生的英文字彙量約為1200 ~ 1500字,是以低標門檻做為課程設計目標,但高中普遍要求畢業達7000字,卻是高標理想,學習銜接產生巨大落差。因此葉錫南建議高中應轉化英語角色為工具,激發學生運用自學能力,探索新知,不要一直存有要教完7000字的迷思。

受到近10年來普設大學影響,原本選讀高職的學生「畢業即就業」之傾向已大幅改變,陳秋蘭教授表示,高職生畢業後選擇繼續升學的比例已高達87%,換言之,高職英語課程也需調整,如何培養學生順利由專業能力轉軌到學術研究能力,是未來高職教育需慎重思考的問題。至於許多高中職開設之第二外語部分,楊承淑教授也指出二外學分應被正視,協助學生銜接大學教育,才不至出現高中日語已通過檢定,進了大學日文系還是得從基礎開始學習的怪象與學習資源浪費。

由於12年國教將於今年新學期上路,老師們都相當關心外語課程在12年國教中所設定之核心能力與目標,這場專案小組研討就在台上台下互動熱烈下圓滿收尾。

 

◎記者:Shannon Yeh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