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LTTC學術英語教學講座-從ELF觀點 近看EMI的教學與實踐


講者簡介 Robert Baird

Robert Baird博士目前任教於英國南安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並同時肩負學術研究工作,他對於大學英語文課程的教學方法及讀寫整合課程投入甚多。Baird 博士主要的研究調查目標,是了解東亞學生參與全英語(EMI)課程的角色定位及學習經驗,尤其著重於語言表現上的觀察及身分認知。Baird 博士也是該校全球英語中心(Centre for Global Englishes)的創辦者之一,其研究專長包括:第二語言寫作、英語為共通語(ELF)、全球學術言談(global academic discourses)、語言概念,以及語言與應用的整體敘述(holistic accounts of language and practice)等。

應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驗中心(LTTC)之邀,Robert Baird 博士在今(2014) 年5月22日, 以「English-as-a-Medium-of-Instruction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Qualitative Insights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為題,擔任「2014 LTTC學術英語教學講座」的主題講者。

談及全英語教學(以下簡稱為EMI)的研究與教學實踐,Baird博士認為,「必須先對EMI的定義有所掌握。」不可諱言,受到全球化的影響,EMI課程在世界各地的普及程度已愈來愈高,也經常是學校教育機構及單位用以招攬國際學生的策略之一。然而,將EMI落實於教學層面,因應不同的地域時空背景,將會產生全然不同的教學模式。關於「教學者怎麼教?」「學習者怎麼學?」等問題,都會受到英語使用者與所處環境之間的關係而影響。

實踐EMI須先了解學習者目標

換句話說,不光是「全球化(Internalization)」影響著「學習者」,學習者也會受到因時因地制宜的「全英語教學(EMI)」而影響。Robert博士強調,EMI的概念其實包含了教學實踐中的一大區塊範圍(a range of practicing),其中蘊含了不同性質的教學者、學習者、學習科目以及學習環境等,因此教學者只能視EMI為一個廣泛概念的「統稱(term)」,而不能套用某項既定的理論架構與分析於所有的EMI個案。

對東亞英語教學環境潛心研究多年的他表示,欲深入探討EMI,終究是要了解學習者的目標為何,在進入EMI 研究的同時,不單要思考高等教育的本質,也需進一步了解EMI 之所以日漸熱門的原因。Robert博士表示,以台灣而言,EMI在政府教育政策的大力推行之下,確是不容小覷的教學風潮,台灣落實EMI 教學的優勢,或許是具備「中英雙語」的環境,而此優勢確實能吸引對學習中文有興趣的國際學生前來;然而,作為EMI教學者仍不免須設想:「EMI學生的專業背景知識為何?」「EMI課程期望的學生屬性?」「學生的語言程度如何?」「透過EMI教學,學生應獲得是知識本身?或是理解英語知識的技能?」及「學生未來應用英語的概況?」這些問題,都將深深影響EMI 課程設計的走向。

另一個EMI實踐者須經常面對的問題,就是「教學品質」。也就是說,須了解「老師是否有能力進行英語授課?」「學生是否能理解英語授課內容?」Robert博士就他的研究經驗分享,某日本EMI課程,雖名義上要求須以英語授課,但實際上老師們仍以日語進行教學,他指出,倘若學生的英語能力未達水平,進行EMI授課,對學生而言無疑是一種折磨。

「究竟理想的EMI教學是什麼?」Robert博士說,只要轉換了教學情境,以上任何有關教學實務問題的答案,可能都得視情況而定,否則,硬性套用某種EMI 教學策略,對學習者而言,並無幫助。

EMI與ELF之間的關係

假如語言只是用來學習知識的「工具」,那麼英語教學者應如何善用這些工具提升教學品質,進而協助學習者達到學習目標?作為研究學者,Robert博士從「語言」的觀點探討EMI教學,他提引當代盛行的「英語為全球共通語」(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以下簡稱ELF)現象,作為EMI 教學參考應用的思考及研究方向。

Robert博士說明,ELF並不是「一種英語」,而是一個語言現象,正如同EMI,無法以單一的教學目標來簡化定義,而是囊括了一系列不同的教學實踐方法。他分析,兩者之間有著一些共通性,好比說,EMI與ELF皆集合了來自不同個體的觀點。

在英語為第二語言(ESL)的語境下,ELF使用者有些常見的語言表現,例如經常出現「-ing」結尾的名詞;容易濫用過多的主詞,卻忽略所有代名詞的應用(eg. Research and riches, they rarely go together.);反應了英語的贅餘符號(eg. 第三人稱單數之動詞須加“s”)。Robert博士表示,在真實的ELF語境下,第三人稱單數動詞須加“s”的標記容易被使用者忽略,主因在於,該標記並不具備溝通性功能(communicative function)。因此對教學者來說,真正應留心的教學內容,其實是「在真實情境中具備溝通性功能的英語」。他表示,在不影響語意偏差的情況下,EMI教學者或許可以維持對英語的認知彈性。

Robert博士更曾經比較過「演說專家」以及「如研究生般的生手講者」之間的英語言談表現,結果發現,「詞彙連結(lexical linking)」的應用是兩者間的主要差異;前者能靈活應用較多的字詞,後者卻是偏向以文法鋪陳語意。有趣的是,儘管是涉及學術英語(EAP)的演說內容,他們皆不會使用太艱深的字彙,85%的語言是普遍性的,學術性語言則僅佔15%。

如同持續變動中的ELF現象,EMI的理想教學應用尚無定論,但Robert博士初步提供了一些研究與分析,也跟與會者分享了他與中國、泰國、南韓、台灣EMI課程學習者的訪談概況,或許可供有意深入EMI相關教學與研究的英語教師略作參考。

 

◎記者:R.K.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