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語言及文化溝通的全球化時代來臨了!華人準備好了嗎?

 

       由於美國現代語言協會針對911反恐後導致的語言危機調查報告建議美國高等教育的語言學習課程,使得目前橫行全球的大一統全球化(Unified Globalization)趨勢產生另一種逆轉可能,未來可能進入多元文化交流的全球化時代,而產生類似14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值得有識之士重視。茲用比較表說明如下:

全球化的三種面相比較表

傳統的大一統全球化

Traditional Unified Globalization

全球地方化

Glocalization

多樣化跨語言及文化交流的全球化

Diversified Trans-Lingual & Trans-Cultural Globalization

1.全球統一標準

1.1 WTO單一規則的自由貿易系統。

1.2 IMF及美元主導的全球通貨體系。

1.3英語成為世界語言

2.   跨國企業主導產品規格、資源分配及媒體價值。

 2.1 Microsoft & Intel 的”Wintel”系統霸權。

 2.2麥當勞成為全球化飲食習慣。

 2.3好萊塢電影文化影響全球價值。

3.   美國主導的軍事組織NATO及政治經濟組織G-8等霸權系統凌駕於歐盟、聯合國之上。

1.   全球化考慮地區特性而做讓步及修正可稱為”Global Localization”。

2.   將地區特色轉換為全球能接收的系統,稱為”Local Globalization”。

3.   強勢區域結盟組織形成寡占結構,例如:NAFTA、歐盟、東協加三、G-8。

4.   杭亭頓的文明衝突論預言了強勢的地域文明在全球化競爭中可能產生區際經濟、文化及宗教勢力衝突,911就是一個基督教、回教文明衝突的惡兆。

 

 

1.   語言及文化乃人類的共同資產,全球化除了使用英語為國際溝通語(EIL)外,應保護弱勢語言及文化,並積極追尋「語言及文化的多樣化」目標。(Diversified Languages & Cultures)

2.   美國現代語言協會的反省,英國的語言政策調整,大國開始示範學習並尊重其他弱勢族群語言、文化而減少文化衝突。

3.   多元的語言、文化溝通將帶來大量文化創意活動,開創全球文藝復興的遠景。

 

 

 

 

 

 

語言學習的四種程度

       依據「歐洲語言學習、教學、評量共同參考架構」(CEFR),語言能力可分為流利使用者(Proficiency User)、獨立使用者(Independent User)及初級使用者(Basic User)等三級能力。第一級再分為C2─大師(Mastery),C1─流利(Effective Operational Proficiency);第二級分為B2─優級(Vantage), B1─門檻(Threshold);第三級分為A2─初學(Waystage),A1─入門(Breakthrough)等共六級,為方便理解,作者建議將前三級改稱為生存、溝通及精通,再加上跨文化能力,共為四級能力,以便提醒並催生跨語言及文化溝通的全球化時代。

 

CEFR (關於歐洲語言學習、教學、評量共同參考架構)

       CEFR全名為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Learning , teaching , assessment,係由歐洲理事會 (Council of European) 所研發,2001年歐盟高峰會議決議採行其作為國際共同之語言學習及使用能力指標。為推動英語學習,教育部已於2005年決議採用CEFR作為台灣各級機關學校及民眾衡酌語言能力及測驗需求之參考。

 

1.   生存(CEF稱為初級使用者,又可分為A1A2兩個階段):

指滿足對最低層次的生物需求的食、衣、住、行所需的跨語言能力,約當CEF A1 & A2水平。

2.   溝通(CEF稱為獨立使用者,又可分為B1B2兩個階段):

指滿足一般生活、商業及社交層次溝通所需的語言能力,約當CEF B1 & B2水平。

3.   精通(CEF稱為精通使用者,又可分為C1C2兩個階段):

         指跨文化的深層次社交與溝通所需的語言能力,約當CEF C1 & C2水平。

4.   跨文化(Trans-Cultures):

指創造新文化需要的語言學習心理狀態,包括反省、謙遜、尊重其他語言的文化意涵,關照並重新認知自身母語的特質,進一步產生覺知雙語之間的文化意涵。覺知性又可分為「自覺性」與「覺他性」,覺他性是願意協助他人溝通並欣賞另一種文化的能力,是一種類似菩薩道的修行能力,約當CEF的C2或C2以上的能力。

 

華人面臨「跨文化奧林匹克」競賽

       美國現代語言協會雖已有高度的反省,要求用其他族群的眼光來解決衝突,但2006年小布希宣布的美國國家語言政策只是將霸權主義由「大一統全球化」戰場移轉至「全球地方化」戰場,選擇性地挑選並學習影響全球政、經、軍勢力的四種戰略語系:中、俄、阿、波(斯),這將全力加速其他弱小語系的死亡。但這也是具有王道思想的漢語系文化蛻變與超越的機會,華人地區社會需要更大幅度的投入語言及文化多樣化議題,華人下一代不只需要更精進的全球化語言能力、雙語能力,也需要更多元的跨其他語言及文化能力,包括習得中國境內少數民族的語言及文化能力,例如藏族、維族……等。

 

       聖火傳遞期間的西藏事件,不能只視為一個中國動亂,其實是一個漢族的功課,檢視漢族主導的中華文化能否跨越漢、藏、維文化鴻溝,當溫家寶總理成了唐三藏,達賴成了達摩,東突疆獨分子成了鳩羅摩什,中國在西藏及維吾爾自治區的官員都成了文成公主,華人留學生也都成了空海時,也就是華人準備好加入「跨語言及文化奧林匹克競賽」的時候了。

 

2100年三千種語言瀕臨滅失

       今日,全球人們使用的語言總共約有6,000種。這些語言中有96%是由只占全球3%的人口在使用。這些被使用的語言,有1,995種在非洲;有1,780種在亞洲;1,109種在新幾內亞;234種在澳洲;250種在太平洋群島,還有209種在歐洲。現今的主要語言是華語、英語、西班牙語、俄語、法語、印度語、阿拉伯語、葡萄牙語、孟加拉語、日語和德語。

到了公元2100年,至少將有3,000種語言從地球上消失。在澳洲和美洲大陸,耗損率將更為慘重,仍有人使用的語言可能有90%會徹底絕跡。事實上,在歐洲移民來到現在的美國之前,這塊領土上約有300種語言。1992年,仍有192種語言,每種至少有一人使用。本世紀終了時,這些原住民語言中,只有5種會存留。

       到了2100年,主流語言會是英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華語和印度語。在非洲,史瓦希利語 (Swahili) 和沃洛夫語 (Wolof) 則會在眾語言中取得優勢。(摘錄自人籟辯論月刊2006年四月號)

 

作者簡介

王星威

現職:ETS台灣區代表總經理

學歷:淡江大學保險系、逢甲大學保險所碩士

經歷:蘇黎世產物保險國際行銷部經理

 

甯耀南

現職:ETS台灣區代表副總經理兼研究室主任

         社會大學、全球華商學院及文山社區大學講師

學歷:大同工學院機械系、東吳大學經研所

【PDF全文下載】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