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 English Next 的內幕-英語未來學專家 David Graddol 專訪


1. 可否談談您撰寫《The Future of English》與《English Next》這兩本書的動機?

       我在印度待過很長的時間,在空中大學的工作讓我在新加坡也待了一陣子;在中國,我從事諮詢顧問的工作,為大學生設計遠距教學的英語課程,所以我注意到亞洲國家越來越需要英語,也越來越頻繁地使用英語。《英語的未來》(The Future of English)並不全然是一本談未來學的書,我只是想透過這本書告訴英國跟歐洲的朋友們,我所看見的未來景況,而且這些景況很快就會對他們造成衝擊。九O年代中期,我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這些事情還令人無法置信,歐洲根本沒有人討論中國的情況,但在5年後進入21世紀,無論在經濟、政治或其他層面上,這都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議題,因為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確實十分引人注目,特別是2001年,中國決定英語教育將向下延伸至國小階段;這是英語世界所感受到的衝擊來源之一。

       諸如此類重視英語的想法,之前就已經出現了,而新加坡在許多國家發展的策略方面取得領先,是因為他們很早以前就已經決定,要讓英文在經濟成長的策略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印度,英語也已經通行了好幾個世紀,但印度最近才開放經濟自由,所以中國與印度現在都有了相當多的私營企業,這兩個國家的經濟因而成長得非常快,一時之間需要大量會講英文的大學畢業生,大大提升了對英語的需求。這本書基本上就是在講這些改變,這些就是我在亞洲看見的大趨勢。

       《英語下一步》(English Next)則是受英國文化協會之託完成的。他們來找我,問我是否可以透過某種方式將《英語的未來》的內容更新。他們因為在許多國家開英語學習課程,因而注意到一些轉變,特別是在教學的層面上。兩週前我去了韓國的英國文化協會,下午經過走廊的時候,發現兩邊教室裡頭上課的都是小孩子。我真的很驚訝,因為10年前不是這樣子的,那時候學英文的多半是青少年。我想英國文化協會觀察到了許多類似的現象,所以要求我提供更新的研究結果,看我能否從全球觀點的高度,看見有趣的新格局。在為《英語下一步》作研究的過程中,我真的有了驚人的發現,或者說,這個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在未來將會有驚人的結果。

 

2. 因應您所提到的這些全球化英語的變遷,您認為各國應該如何進行教師訓練,以符合全球化英語的需求呢?

       這真不是個容易回答的問題。現在全世界有數10億的孩童湧入英語教室,因此英語教師嚴重短缺,師資培訓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這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很難掌控的事,因為培養合格的英語老師需要花很多時間,尤其是要教他們自己先學好英語。任何一個國家的老師都需要有這樣的師資訓練,來提升他們掌握英語的能力,特別是國小英語老師,因為他們本身的英語能力還不夠好。老師跟學生的處境都會很艱難。我在《英語下一步》中提過,雖然未來20年對英語教師有大量需求,但這只是暫時的現象,很快就會消褪下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對中學英語老師的需求將會轉移到小學。但我們當然不能直接把中學老師調到小學去,雖然現在這批小學生未來進入中學時都已經會講英語,不再需要那麼多英語老師─這件事現在其實已經發生了,但就目前而言,中學還是需要這些老師的。而且,優秀的中學英語教師未必能勝任國小英語教師的工作;教小孩是另一回事。

       不只是台灣,許多國家都想要尋找新的方法來做師資訓練,或提升現職教師的專業能力,但像台灣這樣的地方正面臨一個問題:根據你們的人口統計資料及國民年齡層分佈狀況來看,小孩正在減少,所以從幼稚園到大學的學生數量都越來越少了。沒有這個問題的國家,則有相反的問題;小孩越來越多,所以需要的老師也越來越多。新進的老師,尤其是最近才取得資格的老師,是以新的方式訓練出來的,英文程度也比較好。你們的問題是,學校在最近的未來是不是會減少英語老師的數量,特別是在國小,而首先被辭退的通常就是這一群英語能力較佳、接受過新訓練的新進教師,這麼一來問題就更大了。整體說起來,我認為企業界對人才英語能力的需求正在提升,而增進英語教學品質的關鍵在學校師資,尤其是在國小,每個地區應尋找出正確的教師專業能力發展模式。

       如果你去看亞洲的其他國家,例如日本和韓國,他們喜歡採用的模式是引進大量以英語為母語的外籍教師,但這麼做除了花費可觀,也帶來了更大的傷害,學校裡出現少數的外籍教師,會傷害本地教師的地位及信心,家長都會爭相要求讓外籍教師來教自己的孩子。而且這些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在很多地方甚至不太有資格擔任教師。在歐洲國家,他們可能都是只能擔任助教的人,要接受正職班級教師的管理。

       所以聘用外籍教師本身就是一個問題。但我想在台灣,這方面的情況還不至於這麼糟,因為你們是少數幾個嚴格規定外籍師資任用資格的國家之一。你知道有很多人想到台灣的學校來教英語,但這個就是外籍師資沒有大批湧入台灣的原因,因為能被你們挑中的人不多。

 

3. 就長期趨勢而言,英語教師在市場上是否會面臨供過於求的危機呢?

       英語教師其實不需要擔心他們的工作,因為未來會有新的契機。新一批的教師會被訓練得更有彈性,必要的時候可以轉換跑道,例如改任行政工作或從事師資培訓。

 

4. 您的演講中提到了幾項英語教學上的迷思,其中一項是關於老師在課堂上授課時應否使用學生的母語,關於這點,可以請您詳細說明一下嗎?

       懂得學生母語的英語老師更能幫助學生學習,我想對於從事英語教學的人來說,這是再明顯不過的一件事;然而在某些特定的時候,不使用學生的母語,反而有助於英語學習,這也是顯而易見的事情。

       我想,在課堂上不使用學生母語的迷思之所以會形成,是因為很多在世界各地教書的英語老師,都是接受過教師訓練的英語母語者,他們只會說英語,而不懂得學生的母語,因此尋求沈浸式(immersive)教學方法變得有其必要性。還有另一個原因是,沈浸式教學法在某些國家被用於教授ESL課程;但是ESL課程的目的在於養成移民者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能力,這跟在缺乏英語環境的非英語系國家教英語完全是兩回事。

       從一個語言學家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走向多元語言的過程,有件事令我覺得奇怪。美國有很多沈浸式課程(immersion program),目標是讓孩子拋棄他們的母語,接受另一種語言,也就是說要同化他們,使他們進入單一的英語語言環境。這種「只容許第二語言存在的沈浸式語言環境」有許多不合理之處,因此我們也有充分的理由說,別管這個了,我們應該來看看,有哪些在課堂上使用學生母語的方式,能夠對他們學習英語有所助益。引導學生注意他們自己的母語與英語之間的異同,常可使學習的速度加快許多,然而並不是任何一種在課堂上使用學生母語的方式,都能夠帶來正面的效果。比方說過去在香港的「英語學校」裡,其實大部分的教學仍是以廣東話進行,這種中英語混合使用的狀況,讓很多人感到憂心,因為這樣的方式並不是對英語學習特別有幫助。不過,這麼一來,這項爭論的焦點就不再是「是否該在課堂上使用學生的母語」,而變成「該如何在課堂上使用學生的母語」了。

 

5. 過去曾經有人發明文法及發音規則固定的Esperanto來作為世界語(註),但如今英語已經成為世界語,並且自然而然地發展出許多不同的型態。面臨諸多偏離標準英語的差異性,老師該如何處理這個問題?

 

       老師應該如何面對這個問題?我想我們現在才剛開始要尋求答案。因為在過去,大家一直以英語母語者所使用的美式英語或英式英語作為標準,有時候也包括加拿大英語,而我也常常聽見有人問,到底我們應該教英式英語還是美式英語呢?那一種會是世界共同採用的呢?但我這一次參訪亞洲,卻再也沒有聽見這類問題了。以前大家腦中一直被這些問題盤據,但是根據我過去幾年的觀察結果,我想這樣的問題已經不復存在了。

       所以,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教學模式及教學的本質都需要改變,才能反映世界各地不同的英語風貌,以及英語成為世界語(lingua franca)的趨勢。大家對於這點已有廣泛的認知,但卻沒有人真的知道該怎麼做。

       我們可以把某些國家的經驗當作指引。挪威現在的中學英語課本以國際溝通為重心,挪威人也認為學生應該要有能力瞭解世界各地使用的英語。他們的教材有文字、聲音、與光碟,可以聽見中國人、伊朗人、印度人如何說英文。因為現實世界的狀況是,如果一個人只能了解英語母語者說的英語,當他到別的地方使用英語溝通時,他就沒辦法完全了解當地人說的英語。

       兩週前我在韓國的時候,在一場座談會上有一個有趣的經驗。有一位從新加坡來的與談人談論新加坡的教育系統及英語教育改革,結果現場大部分的韓國人都無法完全聽懂她講的內容,但對我來講,她卻算是一個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顯然,我們並不想要上述這種狀況發生。所以,我們不僅要培養理解能力,聽懂以英語為第二母語者說的英語,比如印度英語,也應該要能了解各國人士,如西班牙人、德國人、法國人說的英語。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現象也正在逐漸形成,從世界語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ELF(即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以英語為世界語)教學的擁護者提議,

       在課程中應優先教授容易對口語溝通造成理解困難的教學項目。也就是說,如果學習者覺得「th」這個齒擦音的發音方式很難,但這個音發不準並不會造成理解上的差異,那就不必急著把他們教會。特別是在今天,英語使用者都希望能藉由自己使用英語的特色來顯示自己的國籍,而不希望自己聽起來像英語母語者,這個現象在歐洲尤其明顯。這表示老師們需要更多引導,了解哪些層面是他們應該特別幫學生加強、多花時間幫學生矯正的,但這樣的引導現在還沒有出現。

       我確實注意到,現在世界級的大型測驗,比如劍橋ESOL英語認證考試,或是最近Trinity College有一個新的職場口說英語能力測驗,都逐漸把重點放在語言的功能性,訂定出對應到CEFR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歐洲語言能力分級架構)的能力論述表,而不再那麼強調正確性,不再講求發音是否跟英語母語者一樣完美,而是重視考生是否有能力把一件事情解釋清楚。而且主考官們也得到明白的指示,不用擔心考生英語的本地特色或腔調問題,如果他們能有效率地使用英語,就不用太在意這些狀況。

 

註:Esperanto是猶太醫生Ludovic Lazarus Zamenhof1887年發明的國際語言,目的是為了讓全球各國的人能有一種共通的第二語言可以使用。Esperanto是羅曼語、日耳曼語及斯拉夫語的綜合體,有固定的文法及發音規則,不像自然語言有許多與規則不符的例外。目前全球約有10 ~ 200萬人能夠使用這種語言。

 

6.      英語成為世界語後,其文法是否會簡化?

       我認為這是有可能發生的,或者也可能會出現另一種新的型態,但不會取代原來的母語型態。成為世界語的英語無論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我認為都不會影響美國、英國或是加拿大人說話的方式。但總有一天會出現一種更適合學習、較容易被接受、「部分」文法較為簡化的型態。我認為在口語上的確是如此,例如動詞的時態被許多世界語的使用者簡化了,因為只要用其他方式來指明時間,就不會產生語意不明的現象,像是:I do this tomorrow(動詞應該用未來式will do);I go to London yesterday(動詞應該用過去式went)。這兩句都只使用現在簡單式,但將時間點標明出來,因此可以清楚表達語意,不會造成誤會。這種情形越來越多了。在以前,使用世界語的人因為意識到自己犯了文法錯誤,所以說話之前都會再三猶疑。我想現在他們會直接說出口,尤其當他們溝通的對象也是非母語人士、也使用相同的模式時,他們會曉得這沒什麼關係的。因此,用於非母語人士之間的溝通時,世界語的特色會強烈的顯現出來。

 

7.      為了因應上述溝通模式的改變,英語母語者是否也需要接受這方面的教育?

       我認為絕對有必要!英語母語國家的課程內容都必須大幅修改,我覺得目前的內容很糟糕。適合挪威小孩的教學內容,對英國小孩也應該是好的,他們必須接觸世界上更多的英語腔調和用法。在我看來,這是培育世界公民的教育,英語母語者也一樣需要接受這樣的教育。

 

8.      中文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使用中文的人遍布全球,學中文也成為西方社會的潮流。您認為將來中文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無庸置疑的,中文在全球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語言,但我不認為它會馬上取代英語;這件事即使發生了,也不會是在未來的幾十年,而是在幾世紀之後。世界的趨勢走向雙語,甚至是多語,而學習英語的人越來越多,使得英語成為必備語言,因此大家開始對第三語言產生興趣,同時體認到光是會說英語是不夠的,即使是英語母語者也不應該因此感到自滿;而已經把英語當作第二語言來學習的人,需要的也不只是英語。雖然第三語言政策在歐洲已經行之有年,但現實生活中,大部分國家關心的還是英語教學。不過現在第三語言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在歐洲,有些人建議第三語言可以是個人自選的語言,也就是說,任何成人都可以選擇世界上任何一種他們想要學習的語言來當作第三語言。目前歐盟的政策是,第三語言必須是歐盟成員國所使用的語言,中文當然不在其中。有什麼因素會讓學校想要教授中文?中文有可能成為第四語言嗎?很明顯,答案是沒有。但個人自選語言的論點引發了各種有趣的聯想,這的確是個大轉變。這個概念意指大家可以自由學習家族傳承的語言、非常有意願學習的語言、或非常有用處的語言,雖然如此一來教室裡的每個孩子學的都是不同語言,但這仍然是個非常吸引人的提議。

 

9. 認為線上學習的需求會增加嗎?

       這也可以算是一種教學上的解決方案。事實上,英語教學的某些問題仰賴科技來解決,但運用時必須謹慎。有些國家想像他們可以利用科技來免除一些師資問題,所以讓學生透過光碟來學習,但這並不是人類學習語言的方法,因此過不了幾年,這些國家就開始發現,他們砸大錢研發科技產品,得到的結果卻比以前更糟。不過科技可以透過更有趣的方式來應用。比方說,大家認為英國在某些方面的條件優於其他國家 (雖然大家不認為英國在語言學習方面領先),事實不然。世界上大部分的國家都學習英文,但英國沒有英文可以學。其他國家非常清楚他們必須學習的語言是什麼,而且比起學習其他較難找到機會使用的語言,學習英語的阻礙其實低得多。如果你學法語 ─法國是離英格蘭最近的國家─ 結果你到了法國後,發現太多的人想要說英語,你學習法語的阻礙反而變高了。

       如果我們在英國可以找到教授外國語言的有效方法,那麼就可以造福其他國家了。但前提是我們的學校都很科技化,有寬頻上網的設備,同時更有趣的是,學校之間可以相互購買或是交換一些服務。這是由政府資助的,因此即使某個學校沒有足夠的學生,他們仍然可以聘用一位中文教師,而鄰近學校的學生則可以透過視訊會議之類的方式上課,就好像是一個虛擬教室。這是目前某些學校正在實驗的方式。很快我們就可以看見一個班級中,所有學生都在學習不同的語言,或至少有一些學生是在學習不同的語言。

       此外,科技或許也可以協助克服學習者程度差異帶來的問題,我想這點很重要,這是目前全世界在英語學習上面臨的共同問題。以往的教育方式是,如果你11歲,那麼你就是用這個程度的課本,上這個程度的課。但現在狀況不同了,在台灣或是世界各地都一樣,許多孩子國小就已經學過英語,畢業時程度已經很好,但是偏遠地區的孩子卻什麼都沒有學,這些學生通通進入中學後,就會發生同一個班級中,每個人學習背景和程度都不同的狀況。

 

9.      在外語政策上,您會給台灣的教育決策單位什麼樣的建議?

       我認為,在時間這項議題上,任何一位政治人物都要先認清事實。如果你懷有雄心壯志,擬定了一個計畫,要讓人們有效的學習英語,並達到一定程度的水準,那麼這大概要花上30、40或者50年的時間才能完成。這就是時間的歷程。但是民主國家的政治人物不太會注意這點,他們在執行計劃或頒布政策時不會考慮到時間歷程,他們只是想要對下一次的選舉結果造成一些影響,這對於英語政策的長期發展來說當然是很危險的。只要想想看為八歲的孩子規劃一套新課程需要花多少時間就好了;設計教材、測試教學法、訓練師資,在學生能夠坐在教室裡上課前,必須花上3到4年的時間來做這些準備。接著要經過10到15年的時間,這些學生才會投入職場中。所以,從開始準備的第一天,到他們第一次真正在職場上使用英語,大約也要20年的時間。

       事實上,常常要等到招募了新一代的教師進來,一切才算真正上了軌道。因為具備英語能力的專業科目教師,可以在中學裡用英文來教授專業科目的內容,也可以照顧到學生在專業科目英語上面的需求。奇妙的變化這時才會開始,進展會變得非常迅速。但是當然,那應該是40或50年之後的事了吧!實際上所需的時間取決於國家的人口數,人口不多的國家大概要花30到40年,而臺灣的人口已經不能算少了,以北歐國家的人口數量來說,需要花上23年的時間,跟新加坡花的時間差不多,這樣看來台灣需要的時間應該是更長的。

 

10.   有新的研究計畫嗎?

       事實上,駐印度的英國文化協會最近要求我在當地進行深入考察,我覺得這個計劃很棒。印度是個很大,而且非常非常複雜的國家。他們在學兒童的數量遠遠超過中國,而且在不久的將來,他們會取代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他們有很多種語言,雖然大家普遍認為大部分印度人都說英語,但事實上,最近的調查顯示,還有超過80%的國小教師,他們的英語程度是無法得知的。沒有人可以用CEFR 來測量,工程之浩大遠遠超過你能想像。如果我們可以有效地把我在《英語下一步》一書中所用的研究方式做規模上的調整,或許就能夠應用在印度及中國的研究計劃上了。

【PDF全文下載】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