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與測驗或評量之間關係密切是不容否認的。有些人認為教學與測驗是主僕的關係,測驗應該對教學提供服務。但是也有些人認為測驗具領導或影響教學的功能,測驗考了什麼,教學才會教什麼,因此,有所謂「考試領導教學」的說法。其實,這兩種描述教學與測驗關係的說法各有偏頗之處。Genesee & Upshur (1996)認為教學與測驗評量間應該是對等的關係,兩者之間應建構良好的循環(feedback loop),保持良好的互動:測驗評量活動、內容的設計應反映教學目標與實際的教學情況,而測驗評量的結果應對教學提供回饋,以便進一步檢視教學的目標、內容等。
而筆者服務的單位,語言訓練測驗中心(LTTC)主任高天恩教授用太極「陰」、「陽」共存、共生的概念來比喻教學與測驗評量兩者之間的關係。這個巧喻可以說是對「全民英語能力分級檢定測驗」(簡稱「全民英檢」)與國內英語教學之間的關係作了最佳的註解。本文將以「全民英檢」為例,說明測驗評量與教學之間的互動。
「全民英檢」是專為台灣英語學習者設計的英語能力評量系統,希望能藉此測驗推廣全民學習英語,進而對國內英語教學產生正面的影響。「全民英檢」於最初的研究階段獲教育部的補助,自2000年起由LTTC自行辦理。十年來,「全民英檢」已普遍受到社會大眾的重視,迄今累計已超過三百五十萬人次報考。不論是在教育界或是各行業,「全民英檢」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測驗,且測驗成績具公信力,各級學校、企業等時常以「全民英檢」成績作為認定英語能力的依據。
「全民英檢」施測以來,普遍認為它已使得國內英語教學更加重視溝通技能,提昇聽力與口說能力的培養。這個成果主要歸因於「全民英檢」與學校教師之間的良性互動,以及教學與測驗之間的雙向交流。我們可分別從測驗的設計理念及測驗的實際運作兩方面進一步了解「全民英檢」與教學的互動情形。
一、測驗的設計理念
「全民英檢」是一個標準參照(criterion-referenced)的英語能力測驗,配合政府鼓勵國人「終身學習」的教育政策,針對國內各教育階段的英語學習者所設計。「全民英檢」共分為五個級數,包括初級(國中畢業能力)、中級(高中畢業能力)、中高級(大學非英語主修系所畢業能力)、高級(大學英語主修系所畢業能力)、及優級(接近受過高等教育之母語人士的能力)。從實際歷年各級考生背景分析顯示(見下表人數比例、年齡、學歷、非學生比例的分布),「全民英檢」各級測驗的考生與國內各教育階段的學習者大致相符,例如初級考生的平均年齡為17歲,高級則為27歲。此外,從下表也可看出「全民英檢」不只是學生報考,社會人士也佔了考生族群的一部份。雖然初級測驗的考生大多數為學生,但是在中高級與會高級的測驗中,非學生的考生比例明顯增加。這個現象顯示國內有越來越多的英語學習者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報考不同級數的測驗,同時說明了「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確實在「全民英檢」上實踐。
級數 | 佔總考生人數百分比 | 平均年齡 |
學生身份報考者之 主要教育階段 |
非學生身份報考者 |
初級 | 57% | 17.3 | 48% 國中 | 11% |
中級 | 35% | 19.5 | 54% 高中 | 14% |
中高級 | 9% | 23.1 | 63% 大學 | 27% |
高級 | 1% | 27.0 | 81% 大學英語主修、研究所 | 57% |
註:優級未定期舉辦,故不列。
- 「全民英檢」是一個接受性技能(聽力與閱讀能力)及表現性技能(寫作與口說能力)並重的評量;它不只是以測試出考生的語言知識為目標,更著重於測試出考生在實際語用情境下使用英語的能力。目前台灣的高中及大學的升學考試尚缺聽力與口說能力的直接測試,因此受到質疑,認為這樣將對學校英語教學造成負面的影響。的確,英語是目前在國際上溝通時被使用最為頻繁的語言,許多資訊經由各種媒體管道以口語的形式呈現,所以口語溝通更顯得重要。這也是為什麼「全民英檢」除了測試考生的閱讀及寫作能力,也將聽力及口說能力列為測驗項目之一。
- 「全民英檢」的高級與優級測驗是針對需要在學術或專業領域使用英語者所設計的。相較其他級數,這兩級的測驗更強調語言使用的流利度與使用範圍擴大,題型也因此更加多元化,例如精讀、略讀、摘要寫作以及整合式等測驗方式。
二、測驗的實際運作
- 為使測驗對教學產生正面的回沖效應 (washback effects),測驗單位必須與教師及學生維持良好的溝通。「全民英檢」一直將教師視為重要的關係人之一(stakeholders),因為他們是測驗和學生之間的橋樑。有鑑於此,從2000年「全民英檢」開辦以來,LTTC累計在全國分區已舉辦數百場的教師研習營,幫助教師認識「全民英檢」。這些研習營除了提供教師「全民英檢」字表,也與教師們分享課堂活動設計。這些資源也可以在LTTC的網站免費取得,方便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或是幫助學生準備「全民英檢」時使用。此外,LTTC也經常舉辦專題演講及工作坊,與教師分享語言教學與測驗領域的趨勢、議題,藉此提昇國內英語教師的專業知識。經由這些努力,我們已看到些成果,例如有些老師表示,參加這些專題演講或工作坊以後對語言測驗有了新的認識,並進一步將吸收到的新知運用在他們的課堂教學與評量的活動中。更有些教師表示,由於「全民英檢」聽、說、讀、寫四技並重,促使他們在課堂中也開始加強練習以往常被忽略的聽、說能力。
- 近年來,教育部鼓勵大學校院要求學生提升英語能力,越來越多學校要求學生在畢業之前必須通過英語能力測驗。因此,「全民英檢」不僅對中等學校的英語教學產生正面的影響,也與大學校院的英語教育產生良好的互動。這點我們可以從台灣大學英語課程的例子來作說明。與其他將「全民英檢」列為畢業條件的大學不同的是,台灣大學更進一步將「全民英檢」融入英語課程中。例如台大學生在大一下學期報考「全民英檢」中高級初試(含聽力、閱讀能力測驗),並依據學生「全民英檢」的聽力及閱讀成績分班,實施英語課程。該課程由72小時的線上課程以及課堂教學構成,課程目標與中高級的能力指標相符合,藉此提昇學生的聽力和閱讀能力。台大表示,透過這種合作模式,學校英語課程已見顯著的效果,例如對學生而言,學習英文的動機增強、學習目標明確、聽力能力進步;對教師而言,提供較明確的教學目標。
- 「全民英檢」宣佈將自明(2010)年起調整初級聽力與中高級閱讀的題型。任何語言測驗在改變的過程中最關切的問題就是如何確保測驗能夠反應真實的語用情境,並且有效測試出學習成果,所以「全民英檢」廣納各地專業教師對於語用情境的意見,將「全民英檢」與教室裡的英語教學連結起來。更藉由舉辦座談會,「全民英檢」與學校教師得以雙向溝通,將老師的意見納入測驗修訂時的參考。此外,「全民英檢」也分析學校的英語課本及其它教材作修訂的參考。最後,我們也將新題型的預試結果與教師分享、討論,確保題型的改變是適當的。
- 「全民英檢」不只對國內英語教學及測驗產生影響,同時也引起許多國內研究人員對語言測驗評量產生研究興趣。過去七年來(2002-2009),發表於國內學術期刊、研討會的論文,或是未出版的碩、博士生論文累計達35篇,探討的主題包含:
– 對於「全民英檢」的評論
-「全民英檢」的構念效度(construct validity)
-「全民英檢」與其他英語能力測驗的比較
-「全民英檢」對台灣英語教育、社會的影響
另一個值得期待的研究是LTTC與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合作建置台灣英 語學習者語料庫。該語料庫收集「全民英檢」各級考生寫作、口說真實語料, 擬藉由定性、定量的語料分析方法,進一步瞭解我國英語學習者的表達能 力,並提供國內英語教育參考。筆者認為這些研究的結果不僅對「全民英檢」 本身及LTTC的其他語言測驗的改進極有助益,同時也更豐富了台灣近幾年 來在語言測驗評量這個專業領域的研究,相信這個研究方向未來仍會持續, 並在學術研究領域開花結果。
結語
正如國際著名語言測驗學者Lyle F Bachman教授(1990)所言:「測驗不是在一個與社會價值完全隔絕的試管中所研發出來或被使用的產物,測驗應以服務教育、社會為最終目的。」過去近十年來,「全民英檢」不論在研發或實際運作方面努力與國內英語教學建立合作、互動的機制。我們很高興看到這些工作已有些成果。在這基礎上,我們相信唯有繼續透過與教學的交流合作,才能持續提昇「全民英檢」的測驗品質,並有助於國內教育、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Bachman, L.F. (1990).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enesee, F. and G. Upshur (1996). Classroom-based Evalu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