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移動力與英語力-兼論大前言一「英語致用能力」


一、全球化與移動力(mobility)

       處在全球化的今日,隨著全球化的進展,「移動力」(mobility)已成為國家競爭力最重要的一環。事實上,從經濟的觀點來看,「全球化」基本上就是人才、貨物、資金和資訊的流通。人才流通又是所有流通之首,蓋掌握了關鍵人才就能掌握物流、金流與信息流。流通的關鍵又在速度;「全球化」基本上就是速度的競賽。

       在速度的競逐下,動作快的人,就能藉著全球化掌握先機而享有知識、權力、財富和地位;移動慢的人,喪失機會,最後淪為被宰制與剝削的對象,成為M型社會底端的那群人。所以全球化的核心就在於移動力,而要能移動快速且通行無阻,則人人必須具備外放的能力、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的涵養。這三種能力又必須奠基於優越的英語能力,所以英語力常被視為一國競爭力的重要指標,道理即在於此。

二、英語力已成為敲開全球化大門的必備工具

       根據英國文化協會 (British Council)的估計,目前有70個國家將英語定為官方語言,2010年全世界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也就是二十二億三千六百萬人說英語,到了2020年更將達到一半人口,約三十億人能用英語溝通。台灣若要接軌國際,英語力的全面提升,已刻不容緩。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近日於日本TOEIC Newsletter(104期)為文,特別強調國際職場需要學以致用的英語能力(“English ability that gets results”),但他同時憂心地指出:日本人英語能力不夠好,主要是學校授課重點多在測驗答題的對或錯,而非致力於改善學生的溝通技巧,更重要的是日本學生學習英文的動機不夠強。他特別呼籲,若日本要在全球化的洪流中與新興勢力,例如中國、巴西等國家競爭,最根本的策略就是從培養學生的英語致用能力著手。

       大前研一提到有關日本學生英語能力低落的問題,正好是目前臺灣大學生的寫照。在國內,除了少數國立大學和傳統的私立大學外,大學生的英語能力普遍低落,尤其是技職體系的科技大學生。根據美國ETS台灣區代表公佈的資料,去年台灣一般大學生職場英語多益(TOEIC)測驗平均分數570分,科技大學平均分數424分,遠低於國內企業聘用門檻650分,更遑論大前研一要求日本大學生的860分。事實上,國內許多科技大學擬將TOEIC 350分或是全民英檢(GEPT)初級,訂為學生英語文畢業的門檻,都有實施上的困難。就可以具體而微看出臺灣大學生,尤其是科技大學生,英語文能力普遍低落的現象。

       臺灣大學生英語文能力低落之主因,如同大前研一所言,源於學習動機不強。然動機不強與學生對未來就業的憧憬密不可分。學生大多不了解當今知識經濟的發展和全球職場的趨勢,以為英語能力不佳依舊能就業生存,因而缺乏強烈的企圖心來提升英語文能力。但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職場的競爭已從國內延伸至國際,除非個人具備卓越的英語文溝通能力,加上能適應國際職場的視野和文化涵養,否則將面臨殘酷的就業壓力。即使大部分科技大學生以國內職場為就業出路,然隨著台灣經濟的轉型與升級,英語能力已是國內企業徵求的關鍵門檻。 “No English,no jobs” 誠如「今日美國報」(USA Today)所言,是職場現實。

       除了學生的學習動機之外,教師在和教學法的變革與改善,亦刻不容緩。隨著英語文全球在地化的發展,語言學習往下扎根,在小學開始教授英語;大學英文往上延伸,以專業英語文(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取代一般英語文 (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無疑是必要的發展。這種往兩端延伸的英語文教學內容是目前英語學習的世界趨勢,然台灣的英語教學依然停留在傳統「學」(learn)的階段,尚未進化至「用」(use)的層面。如何大刀闊斧革新課程架構,充實學習內容,是國內英語文學界義無反顧的責任。

       然而筆者以為,更嚴重的問題是國內缺乏一套完善的國家外語政策及誘因機制。事實上,規劃國家的外語政策各國早已如火如荼的展開。例如:歐盟基於國家整合、文化與族群融合及國際競爭力等因素,提出「1+2」的概念,即是要求人民學習英語及兩種外語;韓國為提升公務員的素質,把英語視為第二語言。反觀國內,政府迄今尚未制定妥善的外語政策,雖有教育部、研考會等提出一些零星的英(外)語提昇計畫,但缺乏政策的利導,效果自然不彰。個人以為當務之急,應由政府主導召開國家外語政策會議,藉由共識的凝聚,規劃、制定符合當今潮流的國家語文政策,將英語提昇為第二語言,把英文納入國家考試、公務員聘任與升遷的必要條件,則以代工、外貿、服務為導向的台灣經濟體,必能開創另一番局面,順利迎接21世紀全球化的挑戰。

【PDF全文下載】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