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與地方攜手同心以英語力闊步國際 專訪研考會朱景鵬主任委員


       全球化浪潮來勢洶洶,臺灣勢必要與國際接軌;憑著過去的基礎,臺灣已締造了舉世稱譽的經濟奇蹟,在全球化的舞台占有一席之地,面對未來,唯有突破才能領先,而突破的關鍵點,就是人才決勝;如何培養高素質人才,同時兼具專業與英語力的人士,進而多方位的形塑國際友善環境,行政院研考會主任委員朱景鵬一一道出他心目中的藍圖與規劃。

       「提升臺灣的國際競爭力」,這一句話,看起來是那麼龐大而抽象,但是在行政院研考會主委朱景鵬腦海裡,它其實是落實在我們的週遭生活中的許多行動!

       面對「提升臺灣國際競爭力」這個大課題,朱主委不諱言,必須落實在培養國際人才上。他指出,「臺灣雖然土地很小,但以人口數來看,臺灣2,300萬人,在世界上排名第41,比起北歐的丹麥、瑞典,甚至是澳洲、紐西蘭,臺灣人口都要比他們多,所以就人口數的觀點而言,臺灣算得上是大國,我們沒有人力資源不足的理由!」

 

    提升英語力

    培植量能以接軌全世界

           人口數多,固然在起跑點上有相當的優勢,但是什麼才是能夠帶動臺灣向上提升、邁向國際的人才所需要的條件呢?

          朱主委直接點出臺灣的隱憂:在以知識工作者為主流的今日,臺灣在英語力發展上的不足,直接削弱臺灣的國際競爭力。也因為臺灣國際人才比例的落後,將使臺灣未來發展受到更多侷限!

 

    鼓勵英語多學多用

    練就語言力

       有鑑於此,為了提高臺灣競爭優勢,行政院在2009年9月通過「提升國人英語力建設計畫」,將以3年時間,投入超過新臺幣5億元預算,全面提升臺灣英語力,儲備臺灣在國際競爭的本錢。

       朱主委表示,大前研一在他所著的《即戰力》一書中,點出了三種能力「語言力、財務力、問題解決的能力」,而這三種能力當中,開宗明義地把「語言力」放在第一位;他解釋,所謂的「語言力」指的就是一口流利的外語,能夠輕鬆立足於無國界的經濟圈,「然而這不僅僅表示要有語言力,還要有溝通的能力!」

       朱主委以自己學生時代的經驗為例,他在大學學德文時,「我記得,當時我的老師告訴我,只要我們在英文和德文學好了,一輩子就不用愁了!」此外,老師還說了另一段話,直到今天,他仍然銘記在心。

       這位老師說:「你們進來學校之後,生長的土地、灌溉的肥料,都是一樣的,但是4年唸完,你們得到的結果卻不一樣,有人半途就夭折了,有人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會遭遇到瓶頸,有人卻能成長茁壯,這三種狀況,你們會是哪一種結果?必須靠你們自己!」因此,朱主委除了在學校唸德文,暑假回到臺東縣知本的家鄉,常跑去達仁鄉找一位瑞士籍的神父聊天,經由與神父不斷地講話、聊天,練就他一口流利的德語。

       朱主委是德國基森大學政治學博士,擅長國際關係,但他發現,即使他可以用德文撰寫學術論文,能和歐洲許多國家以德語進行學術交流,毫無障礙,「但是到了國際研討會中,還是得用英文,因為英文是全世界共通使用的語言工具!」

       然而,目前臺灣年輕人的英語力,卻讓朱主委開始感到憂心。他說,以2008年臺灣學生的托福成績,在亞洲國家中,已輸給中國大陸、香港、南韓、新加坡等競爭對手,只比日本好一點,當他看到中國大陸的學生,那種發狠讀書的拼勁,回頭再看到臺灣學生的學習態度,忍不住開始擔憂臺灣人才的國際競爭力。

       朱主委還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他指出,在臺灣,只要舉辦國際會議,翻譯者必定是找專業的即席口譯人才,「但是在中國大陸,他們的國際會議,翻譯的人卻是北大外語系的學生!」可以想見,學生來做翻譯,必定不如專業的口譯人員那樣流暢、精準,因此,曾經有一位中研院士,聽到大陸學生翻譯所用的語言精準性不足時,還當場指正了一下。

       但是朱主委卻認為:「沒有關係!即使這些學生有些緊張,精準度不夠,但我相信,這樣的經驗對於一個23歲的年輕人而言,卻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經驗!」

 

    走出國門

    跨國語言文化體會最直接

       現今拜科技所賜,網路無國界,人在臺灣,一樣可以透過電腦觀看到全世界的資訊,也可進行交流。但是朱主委說:「用Skype交流,總比不上人和人親身直接接觸吧?」他甚至覺得,現在電腦發達,市面上也有許多極其方便的翻譯軟體,而不肯下苦功學英文,「我看他們的報告時,常常對他們說一句話:『怎麼你們寫出來的東西,每個字我都看得懂,但變成一句話的時候,我卻看不懂?』」這讓他忍不住喟嘆:「現在電腦發達了,但人的腦袋卻退化了!」語言必須實實在在的學習打底,穩穩地扎根。

       因此,在他擔任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任內,他就非常希望能有一筆經常性的預算,讓學校得以每年選派30到50位學生,到東華大學與國外所締結的姊妹校去進修,「要走出去看看人家的環境、他們的文化,從生活中、專業上,了解外國人的想法與思考模式,才能知道要如何與外國人交流,不然,怎麼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大?」甚至於,正確的外語使用方法,也要「走出去」,在國外生活一段時間,才能逐步體會。然而於現實,能直接到國外學習並非每個人都能實現,因此,為了積極營造適當的英語學習環境。在實體環境的營造上,政府將結合在地資源,營造活潑多元且生活化的英語情境體驗場域,促進學用合一,活化英語學習。同時結合各級學校與周邊商家形成「英語街」,型塑國際化生活環境。

       朱主委說,包括各縣市情境英語學用環境的設置,就是提供民眾有較相等的機會,以活潑與模擬實境的情境學習與運用英語;此外,可結合許多民間團體的資源與人力共同努力。目前即有許多民間團體,例如金車教育基金會推動的「英語史懷哲」活動,號召來自國外的外籍志工,他們總帶著滿滿的熱情在偏遠地區推廣英語教育不遺餘力。

       朱主委表示:「語言力不是短時間可以提升的!這需要長時間的努力,才有辦法看出成績!」不過,養成了語言能力,則是一輩子的資產。

 

    縮短城鄉落差

    善用在地資源與數位學習

       近日,朱主委與溫世仁文教基金會聯繫獲悉,2009年全國英文單字大賽中,得到第一名的學生竟是來自於花蓮的花崗國中,「但是報名人數最少的縣市,同樣也是花蓮縣!」花蓮縣這種兩極化的現象,朱主委分析說:「因為孩子們會害羞,會怕自己講不好!所以不敢參加。」

       看到這種情況,讓他在推動提升國人英語力時,不斷地大聲疾呼:「我們的英語教育,要盡可能地把題目出得簡單一點!」他指出,不少孩子在學習時,如果第一次考不好,受到打擊也許還可能再努力一下,「但如果第二次、第三次都考不好,最後可能就放棄了!所以要讓孩子們在學習時,能獲得成就感,這樣他們才有動力繼續學下去。」

       在多數國人無法直接出國與國際人士交流的狀況下,朱景鵬主委也建議積極透過國內的數位學習環境、網際網路的及時連結來學習。因此,除了實體環境營造的努力,將數位科技列為英語推廣的重要工具。具體措施則包括:整合強化英語數位化情境學用網,提供便利無時限的互動學習環境,並結合學校多功能e化教室、縣市圖書館、文化中心及生活美學館等空間,提供英語學習及對話情境,以及運用資訊科技及網路,推動遠距視訊英語教學,縮短偏遠校區及弱勢地區英語落差。

 

    打造國際環境

    鼓勵地方共同以行動支持

       「臺灣國際化的環境,相對而言是落後的!」朱主委語重心長地說,觀察臺灣國際化是否做得好,「並非單純地只看外國人來臺灣的人數有多少?還必須看這些外國人在臺灣是否有貢獻?」而這一點,則需要政府建構出一個讓外國人感覺到,臺灣對他們而言,是一個友善的生活環境。

       「打造一個友善的國際環境」亦是臺灣近年來努力推動的方向。然而儘管中央規劃了許多策略措施,最後仍然必須要靠地方政府的執行才得以落實:對於中央政策與地方執行之間的連結,來自於地方的朱主委,自有另一番體悟。

       「各縣市能否打造一個國際化的生活環境,地方首長的企圖心非常重要!」朱主委說,國際化的規劃,需要地方首長能夠體認到它的重要性,「他不一定要很會講英文,但卻要用行動來支持,以帶動出這樣的風氣。」

       目前有些縣市首長對培育國際人才的迫切性有深刻體認,也採取了一些加強措施。除了地方首長需要展現出強烈的企圖心之外,朱主委說:「他還要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政策執行團隊!」而這一點,就必須仰賴公務員的熱情!「只有熱情,才能夠不間斷地讓這些政策持續地推動下去!」特別是語言力的提升,與國際生活環境的建構。因此在創建了機制之後,如何引領長期有效的持續運作,將是這項政策能否達成成效的關鍵。

       最後,他說:「當然,中央與地方在落實政策執行時,如何能簡化行政流程、提升政府效能,則是我們研考會責無旁貸的職責!」一樣地活力四射,朱主委如此地道出他深深的自我期許。

【PDF全文下載】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