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技職教育之英語文


 

       在全球化潮流下,英語力已成了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為了強化國家的競爭力,全國上下致力推動英語文教育興革,冀望藉由國人英語力的提升,加快台灣國際化的進程。然而在整個再造的過程中,技職體系英語文教學顯得力不從心,且改革困難重重。國內外英檢機構及各校教學成效數據顯示,技職體系學生的英語文能力普遍低落,教學績效又不彰。在政府積極推動人才專業化與國際化之際,培養專業技術人才搖籃的高等技職學府,國際化所必備的英語力低落,無疑是件十分諷刺的事。我們若把英語文教育視為一種產業,整個產業無疑地出現了大危機,若不積極對症下藥,國家競爭力將快速流失。

事實上,技職體系英語文能力低落其來有自,不僅下游出問題,上游更是危機四伏,要如何徹底改善?個人以為必須從下列幾個面向去思考。

 

從上游改善

       就技職大專院校而言,上游指的是高(中)職,是技職大專院校生源所在。若要改善技職英語文教育,從上游著手較具經濟效益,也能獲得較佳的成效,雖然從技職大專院校的執行面,多半只能就下游來改善,因為上下游攜手共同改善教學的機制目前尚未建立,有待政府積極從政策面主導。英語文學習要有足夠的immersion/exposure,方能產生可見的成效,但國內高(中)職英語文教育上課時數/學分向來嚴重不足,學校行政主管也不重視,總認為技職以專業養成為職志,何必學英語文?情況有點像早期的師專教育,因為小學未開設英語文課程,所以師專生的養成教育根本就沒有英語文能力的訓練。或因高(中)職教育過度重視專業技能的養成,英文課每週只分配部訂的2小時必修課。經學者專家多方呼籲,高(中)職已在原部訂的2個小時課程,增加校訂的2小時,現今大多數高(中)職生英語課每週4小時,較接近於一般高中生的英語上課時數。然即便如此,對提昇高(中)職生的英語文能力還是有限,因為高(中)職生英語文能力遠較一般高中生為差,且大多數可稱為英語文「傷痕族」,要使高(中)職生英語文教學起死回生,除了部訂、校訂各2個小時必修課程之外,還應視學生程度的差異額外加2小時的輔導或補救課程。換句話說,高(中)職英文課一週4小時是最起碼的要求,最好能規劃6個小時,將英語文教學時數/學分增加,強制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沉浸於(immerse/expose)英語文的環境,應是改善上游的不二法門。

 

建立學生心理優勢

       除了高(中)職英語文課程時數不足之外,技職院校學生英語文程度普遍低落,學習動機又薄弱,背後最主要的因素是缺乏心理建設。前已提及,進入技職大專校院的學生絕大多數是英語文「傷痕族」,他們在國中及高(中職階段,英語文學習過程受傷累累,自然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總認為先天缺乏英語文細胞,再怎麼努力也於事無補。假若學生缺乏學習的動機和向上提昇的力量,視「學習」為畏途,老師、教材及課程設計再好都沒有用,這是整個技職體系英語文教學上最大的問題與挑戰。

       要想扭轉乾坤,必須從建立學生的心理優勢做起,否則單憑英文老師之力,問題依舊無法解決。整個社會及學校必須建立 “NO CHILD LEFT BEHIND” (NCLB)的觀念與作為,讓英語文「傷痕族」有機會獲得成就感,例如鼓勵學生讀完一本英文書,或背誦十篇短文,或用英語自我介紹等措施,來證明他們有學習英語文的潛力與能力,強化他們的自信心,做好心理建設。若一味配合教學進度和英檢,不思強化學生的自信心,只會讓「傷痕族」更加自暴自棄,傷痕更加惡化。

       此外,教師在教學法的變革與改善亦刻不容緩。隨著英語文全球在地化的發展,在非英語系國家英語文已提昇為第二語言(a second language)的位階,而非傳統的外語(a foreign language)層次。第二語言和外語的地位非常不一樣,第二語言強調語言的使用(use),但在臺灣我們並不談如何使用英語文,而是談如何學習(learn)英語文。所以教師在認知上、在理念層面要有突破性的思維,教學法方能隨之而改變,所謂教師信念決定教學方式。若一味拘泥於傳統的文法正誤,而不強調溝通與表達的能力,則英語文學習將停留在背誦艱深的文法規則與生字的層次,學生也將視學習英語文為畏途。

 

從下游改善

       若英語文能力要從下游改善起,亦即從大學英語文這一區塊改善的話,首先學校一定要非常重視英語文。換句話說,學校對英語文教育要有遠見,也要有長遠的中、長程規劃。學生進入技職大專院校,最基本的要求是實施大一、大二兩年的必修英語文課程,且在課程規劃上,一定要按照學生入學英語文程度進行分級、分班教學,同時要求未達到入學英語文能力水平的學生,在大一階段必須先修習一學期或一學年的補救課程,以彌補高(中)職英語文能力的不足。補救教學的內容可以高(中)職一般英語文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為主。已達到入學英語文能力水平的大一生,則直接修習職場英語文(EIL: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現今各技職大專院校大一實施的EGP教學,有必要重新檢討,否則授課內容與高(中)職英文雷同,又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的動機?大二時,應配合學生專業領域教授相關的專業英語文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使學生早日接觸專業領域英語文,學以致用將英語文直接應用於專業領域,從傳統「學」的層面進程到「用」的層面。企圖心較強的院系或專業必須大量使用英語文的系科,可考量在大三、四階段,針對專業領域所需的ESP,規劃進階的必修或選修課程,將英語文教育延伸至四年,則學生英語文能力的改善將指日可待。

       現今依然有少數大專院校教師試圖要消除英語文迷思,認為英語雖已成為國際語言,但在不少工作場合仍無需使用到英語文,例如學建築和土木系的學生,畢業後大多到工地上班,且大多用不到英文,導致不少建築與土木相關科系的老師認為,與其要求學生學好英語文,還不如要求他們學台語更加實際。然這些老師或許忽略了英語文能力會增加個人加值力(added value)。產品的價值往往是由加值力或附加價值創造出來的,我們將產品加以設計、包裝,目的也是要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同樣地,雖然許多專業目前或許用不上英語文,但把英語文學好,更能彰顯個人的附加價值,這是技職院校學生學好英語文的最大誘因。

       《世界是平的》的作者佛理曼 (Thomas Friedman) 期許現今的年輕人要成為「動不得」(untouchable)的人,亦即一個人能在專業能力和語文能力出類拔萃,強到大家不敢「動」你時,你方能立足於扁平的世界,工作不至於容易被取代。我們期許技職院校的大專生,都能藉由英語文的羽翼展翅高飛,使自己成為  “untouchable”的人。

【PDF全文下載】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