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接軌 政府打造英語環境


處在全球化的社會,英語力已成為不可避免的重要能力。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提醒國人:「讓自己可以雙語無礙吧,這已是不可避免的一件事。」要如何讓自己在雙語的世界中學習、運用,政府正在努力打早一個英語學習語運用環境,讓民眾有機會在這個平台上,發揮想像力、學習力及創造力,用各種方法與世界接軌。

全世界已經是一個移動式的社會,移動力就是競爭力,曾政委說,台灣要加入這樣的體系,首先就是英語力的培養。例如現在大家都會上網,而網路世界使用最多的語言是英語,所以光是有上網技能是不夠的,一定還要具備國際化的語言能力。

要如何培養英語能力,可以從兩方面來談,一個是師資的培育,一個是英語學用環境的問題。

 

創造優質學習環境

吸引國際人才

曾政委不諱言說,在師資上,我們的師資還不夠,政府對外籍教師的限制仍然很多,如何讓這些外國優秀的教師來台任教的路,能順暢一些,這是政府要努力去做的。早年,台灣都在爭取國外學者回台,其實可以做得更靈活,像去爭取這些學者的第二代,他們在國外受過很好的教育,政腐可以善用這些人才來提升台灣英語教學環境。他提到,有個親戚的小孩,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畢業,在申請學校的空檔回到台灣的原住民部落教英文,像這樣熱心的青年,在海外很多,我們應該要想辦法吸引他們回來,讓他們認識自己的文化,同時也可以請這些年輕人運用他們雙語言能力的優勢,不只提升台灣的英語環境,同時可以促進文化的交流。

曾政委說,甚至可以進一步吸引這些有國際觀的人才回台灣就讀。這些第二代的台灣學生在國外成績很好,他們會去申請國際化的大學,卻不見得會申請台灣的學校。可是台灣對他們有文化的親近性,仍有吸引力,如果有良好的教育環境,他們應該會願意回來,像中研院的國際研究生學程的計畫(Taiwan International Graduate Program, TIGP),就吸引外國人才來台就讀,2002年開辦至今已有200、300位的學生參加,來自各國都有,這些優秀的人才在台灣生活,每天的食衣住行,接觸到很多人,無形之中也增加了台灣英語環境。

 

打造全英語學用環境

走出教室也能說英語

至於英語環境的營造上,曾政委說,台灣數十年來實施的英語教育,大多只是學校在教,但出了學校卻沒地方用得上。行政院研考會推動的提升國人英語力建設計畫,就是傲去鋪陳一個可以使用英語的全英語環境,讓學生出了教室,還有機會看到英文,比如街頭的標示、英語服務的商店等等。此外,國外觀光客的增加,也可以讓台灣人民有更多機會去講英語。

曾政委指出,不只學校,像現在社區大學也開設很多應用英語課程,補足學校教育系統未做的部分。像現在,小孩子在學校學了英語,出了校園卻沒有使用環境,很容易就會忘記,學校能做的有限,所以需要有「可以說」的環境,我們鼓勵民間單位跟政府部門互相合作。最具體的作法就是商店的英語服務標章認證,現在全台灣只要經過認證,就會掛一個英語服務的標章,不只方便外國人生活,也讓學生走出學校還有可以使用英語的機會,營造說英語、聽英語的環境,這項認證計畫預計每年增家600家英語服務商店,預計民國101年時可達到1,800家。

談到台灣培養的人才能否適應將來生活的環境和就業時,就已經不是台灣本島自己關起門來做好就可以。曾政委說,現在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像網路的發達與運用,甚至連遙遠的冰島的大小活動你都能知道,我們學習語言,就是為了要融入這個快速變動的世界,藉由世界共通的語言,去了解這個世界的變化。

 

國際觀培養

日常生活即能培養

至於要怎麼融入國際社會,他說,政府能做的就是整合一個良好環境的平台,讓人民產生各種可能性,環境愈好,人民就可以愈輕鬆在這個平台上發展自己的才能。而政府把台灣「推銷」出去有很多做法,像國際志工、網路和觀光。

曾政委提到,行政院青輔會一直在推動國際志工(International Volunteer, i-Volunteer),把台灣青年送到國外,利用專長到國外當志工半年到1年的時間,不僅有公益的效果,同時也培養自己的國際觀,尤其在國外待久了,語言變好了,對異文化更有深刻的體會,這是培養國際觀的方式之一。

我們常認為國際觀的培養,好像高不可攀,其實不然,曾政委說,個人的日常生活也有參與的可能。像網路很方便,不僅可以看電影、看新聞,任何各國的文化、機會都在這裡,而每個人可以透過這個媒介去了解這個世界。

網路時代充滿了各種可能和各種有趣的事物,像台灣小吃的中英對照翻譯,網路出現各種版本,政府也推很多本土的志工在各大景點用外文介紹台灣本土的景點文化,不僅如此,網路上也有很多以外文書寫深度介紹台灣文化,像電音三太子、淡水特產,都寫得非常好,不輸政府出版的文宣或網站的介紹。

 

營造國際邊境

要有在地特性

常有人覺得像美國和新加坡是國際生活環境的典範,但仔細去看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性,要複製其他國家的經驗不見得有用,好比新加坡,因為地理位置關鍵,所以成為觀光和商務的城市,自然具有國際生活環境。

然而,台灣不見得有同樣的地理條件,曾政委認為,我們要用在地的經驗去思考國際性的生活環境,比如研考會固定會邀請在台居住的外國人及外國商會,問他們有什麼生活上的困難,每天生活遇到什麼問題,我們看不到的,能透過他們的眼睛來告訴我們。比如就醫、申請護照、教育的問題。有些人想進中文學校,但之前是在家學習,會遇到學制和學籍的問題,最後由我們協調出面解決。還有常令外國人疑惑的雙語標示問題,將採取漢語拼音與國際接軌,預計每年更新500面以上雙語標示。

 

吸引外國人來台

需有外文深度介紹

在觀光方面也可以加強,曾政委說,學校體系要開始注重觀光,以前學校並不重視導遊的培育,導遊其實是旅遊的管理員,不只語言好,還要具備用外語將台灣深度的文化、創意介紹給外國人,像到故宮可以用外語介紹文物,大學教育應該培養具備這方面能力的人才。

當愈來愈多外國人來台觀光,英語的環境自然更多。我們要吸引外國人來台灣,第一個步驟就是要做很好的宣傳,比如在網站用外文深度介紹台灣之美,而且網站要設計成容易閱讀。

曾政委說,公務人員的國際觀也很重要,政府不能再閉門造車,我們訓練出來的人才團隊,也要外送到其他國家培訓,像越南今年就送500位公務員來台灣念碩、博士,學成返回越南後,也可以把在台灣觀察、學習到的各項經驗帶入越南;相同的,台灣一直以來,也都有送公務員到英國、新加坡等國家見習的機制,但還不夠普遍,我們希望能增加更多的員額,讓公務員也走出去,拓展視野。

語言學習只是一個開始,最終是要融入整個全球化的世界,曾政委強調,現在世界愈變愈快,只有加入它才不會被拋在潮流之末,甚而被邊緣化。

【PDF全文下載】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