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英語學習新思潮最近的距離

 

       今年五月,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舉辦了一場極為特別的國際年會。之所以「特別」,在於該會議所討論的議題雖然新穎,卻以極快的速度「植入」到全球每一位英語教育者的大腦中,牽引著未來的英語教育走向。

       這個剛滿三歲的ELF國際年會(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Vienna 2010),五月底於維也納大學舉辦為期四天的研討會,吸引全球ELF專家學者們的參與。

 

什麼是ELF

       要想了解ELF(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這個熱門現象及其可能帶來影響,就必須要從「何謂Lingua Franca」說起,所謂的Lingua Franca是指,在某個特定區域範圍內,當某一個語言約定成俗地變成了在這個範圍內大家都可以溝通自如的語言時,這種語言就形成了這個特定區域內的Lingua Franca,也就是這個特定區域內的「共通語言」。

       Lingua Franca的形成,一方面可以是由一種既存的語言發展而來,例如英語、法語或德語,另一方面也可以是一種全新發展的語言,甚至是幾種語言融合後的新語言。當整個社會察覺到、進而觀察或者推廣某種語言演變成Lingua Franca時,社會上的每個成員也正不自覺地參與著一種社會溝通工具的演變。

       因此,ELF(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的研究主題,顧名思義便是將Lingua Franca的概念套用在英文上,亦即研究當英語成為世界共通語言,且為越來越多的非母語人士使用時,這樣的現象則會對英語本身的語彙、字義、片語及文體等各個面向產生變化及影響。一種語言隨著被廣泛使用而產生改變的現象,正好說明了為何Lingua Franca與社會語言學(sociolinguistic)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有鑑於越來越多的學者投入ELF現象的研究,並將觀察所得的特徵具體表述且歸納分類發表學術論文,以便與一般的標準英語(Standard English)作區隔,ELF第一屆論壇大會,在2008年於芬蘭的首都赫爾辛基展開,之後並於分別在英國的南安普敦(Southampton)與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持續舉辦第二屆與第三屆。而這個年度盛會,明年(2011)將會首度移師到亞洲的香港舉辦。

 

ELF五大推手

ELF熱潮看似正在延燒至全球的英語教育環境,其中有五位專家學者,是這幾年ELF的重要推手:

  • Jennifer Jenkins,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現代語言學院全球英語學系教授,教授大學部及碩士班的世界英語、音系學及研究方法等學科,同時也是ELF博士班及研究團隊的指導教授。

Jennifer Jenkins曾於2004年至2009年擔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期刊的主編;現為TESOL季刊、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期刊及Language Issues的編輯委員。她研究ELF已逾20年,發表多篇研究報告,並著有《Global English in Asian Contexts: Current and Future Debates》、《World Englishes. A resource book for students》、《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Attitude and Identity》、《Reconfiguring Europe: The Contribution of Applied Linguistics》等書;其中《World Englishes. A resource book for students》一書,使她榮膺該領域大學用書最暢銷的作家。

  • Anna Mauranen,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英語系教授,對於學術用語、語料庫語言學、對比修辭學及翻譯學深有研究。她目前投身於通用語及語言模型的研究,並為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TESOL季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quisticsLanguages in Contras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Studies in Corpus Linguistics等雜誌與期刊之編輯委員。

Anna Mauranen所發表過的論文與著作眾多,主要著作包括與Sinclair合著的《Linear Unit Grammar》;與Kujamäki合編的《Translation Universals – Do They Exist》;以及與Ventola合編的《Academic Writing. Intercultural and Textual Issues》。目前並主持一項針對口說英語做為通用語的語料庫研究計劃(the ELFA corpus)。

  • Barbara Seidlhofer,奧地利維也納大學英語系副系主任,也是該校英語語言文學(語言學)、英語系、語言學系與文化研究的教授,其教學與研究領域專注於ELF、跨文化溝通和多種語言的使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multilingualism)、Corpus linguistics und computer-aided linguistic analysis、社會語言學、應用語言學,以及語文師資教育。

Barbara Seidlhofer的著作眾多,包括與C. Dalton共同編著的《Pronunciation》、《Approaches to Summarization: Discourse Analysis and Language Education》;與G. Cook共同編著的《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與R. de Beaugrande及 M. Grosman共同合作出版的《Language Policy and Language Education in Emerging Nations》等。她也是維也納牛津國際英語庫(Vienna-Oxford International Corpus Of English, VOICE)的創始人。

  • Henry Widdowson,自擔任愛丁堡大學應用語言學系講師起,接著任教於倫敦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展開了他一連串的學術職涯。他的學術專長乃以溝通式語言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著稱。有段時間他也分別在艾賽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Essex)應用語言學系及維也納大學英語語言學系任職。

Widdowson教授有長達30年的時間作為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的應用語言學顧問,也曾是Applied Linguistics期刊的創始編輯。他的近期著作有牛津大學出版社所出版的《Defining Issue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Discourse Analysis》;Blackwell所出版的《Text, Contest, Pretext》等。目前的他是倫敦大學榮譽教授,也是維也納大學的名譽教授,是英語教學及研究領域之中,相當活躍且重要的人物。

  • Andy Kirkpatrick,香港教育學院(The Hong Kong Institute Education)多元社會語言教育中心主任,同時也是2011年將於香港舉辦的第四屆ELF大會主席。Andy Kirkpatrick的研究領域包括了英語新多樣化發展、中英文的對比論述與修辭、中文修辭學之史等;所教授的課程範圍包含了世界語言、TESOL師資教育、跨文化溝通,以及學術能力等。Andy Kirkpatrick過去發表了多篇期刊與著作,今年則編著了《A Handbook of World Englishes》的一書;預計在今年12月於香港大學期刊將發表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in ASEANa Multilingual Model一文。

 

聚焦ELF議題 ELF3 major concerns

       在這些著名的英語教育學者們的努力下,ELF逐漸成為顯學,各式各樣的論述與討論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透過這樣一年一度的國際大會,正好讓全球ELF學者們共聚一起,相互激盪出新的論述與具體的做法。

       在四天的研討會中,現場許多講者都不約而同將焦點放在相似的議題上,主要受到關注的議題大致分成以下三類:

 

1、當所有資料都顯示ELF的趨勢正在上升,而EFL正逐漸消失時。兩者間該如何調和?

       當英語已經成為許多國家或區域之間一種共通的第二語言時,顛覆了傳統的英語教學方式。傳統的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教學法是把英語當成一門學科(subject);相反地,ELF的本質則是將英語學習定位成學會一種可被操作的技能(operational skill)。EFL和ELF兩者之間存在著知識學習與技能學習的差異。

 

2ELF現象對國家語言政策的影響

       當ELF已發展成一種不容忽視的現象與趨勢時,影響所及可能是全球的經濟板塊的變化。對某些經濟體而言,全民的英語能力是否普及將會對該國的經濟力與國際地位產生明顯的影響。當某些國家開始因為ELF在國內日漸普及,而在經濟面或是其國際地位,甚至是形象上受惠時,便會對與其有競爭關係的國家產生壓力;更甚者,整個國家的語言政策與目標都會隨之而有所調整。學校擔任為國家培育下一代人才的角色,教學方法自然也必須因應改變後的教學目標而有所調整。

 

3ELF現象對英語教學與社會語言學的衝擊

       語言訓練的目標改變了,成效管理的指標也會跟著變,影響最直接的就是學習成功的定義也會跟著調整。具有ELF意識的英語教育將是讓學生知道「What we can」而不是「What we can’t」。在教學方法上,EIL的老師傾向於鼓勵學生讓學生記住自己對的地方。

 

值得觀察與討論的ELF現象

正因如此,ELF產生了一些值得觀察與討論的新現象。

 

1、「母語標準」不再是標準,溝通能力需求提高

       用英語母語者(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的使用標準來學習,將不再是英語學習的目標;學會使用英語溝通才是目標。

       在幾天的研討會議中,不斷強調ELF逐漸崛起,這裡隱含的意義是對於非英語母語(non-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的使用者來說,使用英語時不必再拘泥於母語人士的標準,只要能達到有效的溝通即可。語言的功能在於訊息的傳遞與交流,也就是溝通,在溝通的層次上來說,語言只是一種被選定的工具,英語能力只要達到一定程度即可,使用英語時的重點不在於是否像母語人士般流利,反而必須著重於能否結合語言本身與語言使用者的溝通策略與技巧。在這個面向上,能否將語言使用者雙方的訊息,精準傳遞才是第一要務。

       許多跨國公司會針對英語母語人士進行出差前的國際溝通技巧訓練。這顯示出原來在我們傳統概念中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在進入注重國際溝通的職場環境中時,若仍不能調整固有使用英語的方式,他們的「標準英語」反而將不再是優勢,甚至是阻礙他們與其他非母語人士溝通的最大障礙。

 

2、口音多元化、語調不一致

       既然不必拘泥母語的標準,那麼發音、咬字與說話時的抑揚頓挫,也就不必模仿母語人士,甚至是達到CNN或BBC播報員口音的水準,因為這對大多數的非母語人士來說原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前面已經提過ELF的英語教學,首重在讓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知道what we can,進而建立敢開口說的信心,而不是任由他們在過程中不斷地認知到what we can’t,接著失去勇氣,從此不再開口說英語。簡言之,口音和文法是否正確都是次要的,能輕鬆開口說才是最重要的。

 

ELF現象與國際職場溝通的有效溝通策略

       綜合上述對於ELF現象的說明,我們可以說ELF的溝通標準就是在強調:使用英語溝通重在讓對方聽得懂、彼此可以互相理解。其實符合這樣標準的溝通,就能處理日常生活與國際職場環境相關的大部分議題了。

       因此站在英語學習與英語教學的角度,若是將目標設定為培養「具備國際職場溝通英語能力」時,就需要來自於三個面向上的共同努力。

 

國際職場溝通 = EIL x ESP x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要培養「具備國際職場溝通英語能力」的實力,就必須清楚地定義教學目標,也就是需強調日常生活與國際職場溝通的EIL和ESP教學。EIL與ESP的教學強調「用」的概念,也就是前面所提的:強調英語學習的技能面,而非知識面。以使用為目的來學習英語,不僅能提高學習動機,也能讓更多人有勇氣接觸英語,進而提升整體的英語使用人口。

 

有效溝通策略的原則

       除了來自EIL與ESP的教學方法輔助外,在國際職場環境中使用英語作為溝通工具時,使用者本身對於溝通技巧的掌握也很重要。有效的溝通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ies)必須掌握以下幾點原則:

1.          單純(simplicity
國際職場溝通的特性就是大家都希望把話講清楚,所以對話內容應盡可能簡單切題。

2.          情境式溝通(contextual approach
關於對話的主題以及要討論的議題,也應該在對話一開始就不斷地確定並強調,使雙方對於即將展開的會議,能針對預定議題存有清楚的認知。所謂的情境式溝通就是在溝通的一開始,先將溝通的框架確立(framing),接下來的會議,就能很精準地圍繞在預先已確立的幾個議題上。

3.          重點重複(redundancy
若是牽涉重要的標的,例如數字、地點、時間、期間或是某樣特定的事件,也要不厭其煩地不斷確認。這不僅是謹慎,也是禮貌,令人驚奇的是,這點正是英語母語者最常忽略的溝通細節。

4.          規律化(regularization

溝通模式確立的過程就是規律化的過程,理想的狀態是上述的情況可以成為一種國際溝通的慣例(事實上,依據我過往參加國際會議的經驗也是如此),日後不管是英語學習者、教學者,甚至是即將參與國際會議的人士,就能對於如何在這樣的會議中完成任務,有清楚的脈絡可尋。

 

明年香港見

       儘管ELF思潮已受到眾人的關注,然而,ELF只能稱為是一個「現象」,而非一門學科(subject),所以目前尚無一種英語教學法可以稱為ELF。不過,若是在設定英語教學目標時,注入ELF的思維,對於英語教育的實作面來說,肯定會帶來完全不一樣的方式與影響。至於加入ELF思想所塑模出來的英語學習者,將會是何種模樣?而ELF對於EIL與ESP又會帶來哪些影響?種種的疑問都催促著我們,必須要持續關注ELF的未來發展。

       明年,第四屆ELF大會將首度移師到亞洲地區的香港舉辦,這樣的安排頗具意義。根據觀察,此次ELF年會中,許多與會教授的英語都不是英語母語者,反映出國際間的非英語母語者,對於使用英語進行國際溝通時相關的技巧、細節已經越來越具主導權;而ELF會議首次進入亞洲,更意味著國際間已漸漸了解到亞洲將是ELF最大的市場,其中尤以中國市場最為龐大與重要。

       現在,我們正處於英語教學變革的關鍵點,英語教學者若能親身參與ELF大會,勢必能體驗身處於這波新思潮的震撼。別再因「距離」成為學習新知的阻礙與藉口,讓我們相約明年香港ELF大會見!

【PDF全文下載】 

Tags: No tags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