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害怕 詞語索引列 Concordance Lines Without Fear


       習慣使用詞語索引列(Concordance lines)的人,認為它是很好使用的。然而對於許多人來說, 它還是被認為難以使用的。所謂的困難,包括他們認為詞語索引列容易造成困擾,而且不易閱讀。它缺少足夠的上下文讓讀者能夠從中推斷字義,而且關於詞語索引列的分析,在很短的時間內,累積成為一種極大量的資訊,使它成為只能被進階程度學生接受的方法。而手動的詞語統計則避免了這些問題。

手動的詞語統計逐漸的被教授者和學習者所接受,並且真正的運用在文章分析上,於是也越來越被更多的人所使用。除此之外,在手動詞語統計(Manual concordancing)(譯註1)的狀況下,因為每一組句子都是從同一篇文章中擷取,因此和使用語料庫來做的詞語統計不同。手動詞語統計的句子和句子間有較多的一致性,每一個句子都比較簡短,並且更為清楚的聚焦在目標的單字及它的使用法上。這樣的一個好處,使得手動詞語統計更為親近讀者,再加上它從同一篇文章中擷取的特性,排除了有太多的字需要統計或是太多的句子需要去分析的麻煩。最後,使用一篇完整的文章來進行手動詞語統計,讓統計者可以透過查詢原文中的上下文來了解每個字的確切意義。這些特點,接下來將用一篇小學程度的教科書課文所做的手動詞語分析來說明。
 
 
何謂逐詞索引?
       「逐詞索引」(譯註2)列出某個單字在一篇文章內所有出現的地方,並附上足夠的上下文,讓使用者得以知道這個該如何使用,以及在何時及何種情況下被使用。「concordance 這個字,原始的意思是:一本整理出一篇特定的文章中,每個字的使用,以及這些字的上下文的索引書。」(Tribble & Jones, 1990, p. 7) 
 
       語料(Corpus)、逐詞索引(Concordance)以及詞語索引列(Concordance Lines)的使用,已有多年的歷史。最早有記載的逐詞索引,是在十三世紀時由本篤會修士 Hugo de San Charo 為拉丁文版的聖經所編譯(Tribble & Jones, 1990)。從那時開始,逐詞索引便開始作為文學研究所使用,而當時逐詞索引所使用的語料庫,單純就是從由分析文章的本身組成。而自1960年代開始,電腦硬體迅速發展,從大型電腦主機、個人電腦、可攜帶式電腦、輕薄型筆記本電腦,到最新的iPads,語料分析得以有更多的文本,並且對於單字的逐詞索引,也能夠得到更多的例句,因此也獲得更高的可信度,讓人們願意使用它來分析語言。   
 
       詞語索引列則是自1980年代起,在教學上做為由Tim Johns(Sinclair, 1991)發展出的資料庫應用學習方法(data-driven learning, DDL)的一部分被運用。在整個90年代,有大量和語料庫相關的刊物出版,特別是來自於柯博語料庫計畫(e.g., Berry, 1993; Fox, 1998; Goodale 1995a, 1995b; Sinclair, 1991; Thompson, 1994, 1995; Tribble & Jones, 1990; Wichmann, A., Fligelstone, T., McEnery, T., & Knowles, G.,1997)。第一本以語料庫為基礎的英文文法書,就是在這個年代的末期被出版(Biber, Johansson, Leech, Conrad, & Finegan, 1999)。既然如此,為什麼十年後Kilgarriff(2009)還會問,為何沒有更多的教師們願意在教學上使用詞語索引列呢?
 
       主要的原因似乎是因為教師們自己就沒有聽過詞語索引列這個東西,想當然爾,更無從了解它是什麼,抑或是教師有聽過,但並不確實了解它的用法。Kilgarriff (2009)提到:大部份的英語語言教師,並不使用詞語索引列,甚至沒聽說過它。這樣的狀況,可能存在於大學講師之間,就更不用說對於在中學內教授英語語言的教師了(p. 40)。而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說明基本的詞語索引列的形式,並且去解釋為什麼使用詞語索引列能夠幫助閱讀者在最簡短的時間內閱讀到最多相關的資訊,以及介紹一個由J. Willis(1998)所發展出來的簡易手動詞語統計方法(Manual concordancing)。
 
詞語索引列應不應該被使用? 
 
       Kilgarriff(2009)提出了在課堂上常見的語料使用,以及詞語索引列的缺點。首先,他表示詞語索引列並不符合學習者的需要,再者,它並不能夠激起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以及他認為在課堂上使用詞語所引列的有效性,仍是未經證實的。最後,他更直接表明,詞語索引列是難以閱讀的。
       在談到詞語索引列和學習者的需要(當然不絕對是學習者想要的)間的關係,Fox(1998)觀察到:
 
       當學生們對一個語言越熟悉,他們就越需要去注意這個語言的形式以及其用法,也就是除了學習教科書上及教室內單純的語言應用外,還要去了解母語者實際在口語及寫作上如何表達。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遇到許多在課堂上學過的東西,同樣的也會遇到許多沒有學過,但卻需要知道的東西。藉著學習詞語索引列,學生們將會對於語言更加警覺,並會去注意母語者對於特定字彙的使用。雖然這樣的一種警覺,並沒有辦法自動的轉換為正確使用這些字彙的能力,但卻很可能在無形中增進對這個語言的精通程度─特別是在學習過這些特定字彙後,有很多在生活裡運用它的機會(p. 42)。
 
        至於學習者的動機,Tribble and Jones(1990)指出,詞語索引列確實增加了學習者的動機。「事實上,從日常生活中去取得課堂練習的資料,遠比由教師們自己想出來的課堂練習,更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因為,這樣的練習,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可以和學習中的語言有密切的接觸」(pp. 35-36)。而我的想法是:一個越是真正了解學習目的,並且樂意學習的學生,越能夠及時且完整的體會,教師所使用的教學技巧和學習間的關係。相反地,一個越是需要不停給予動機才去學習的學生,則較無法體會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並且他的學習狀況,也會因為被交予資料的難易度不同,或甚至時間點的不同,出現時好時壞的情形(cf. Deci & Flaste, 1995)。
        
  Tomlinson(1998)警告教授者,不要認為所有的學生都是「準備好的,並且很願意的」去學習任何他們準備要在課堂上教學的要點。每一位學習者,都擁有他們想要在課堂上學習到什麼東西的最終決定權。因此教授者「永遠無法完全的控制學習者要做什麼」(Tomlinson, 1998, p. 12)。 D. Willis(2003)則說到,教師們教的東西,時常並非是學習者所學到的,而他們確實學到的,時常也並非是教師們認為他們所教授的。有些學生永遠不會理解如何使用詞語索引列,或是一些其他類似的學習語言的方式,或者是說對某些學生而言,他們甚至擁有一個學習語言的「舒適圈」。超出這個舒適圈的媒介或方法,便不是他們在情感上或是智識上可以接受的(cf. Deci & Flaste, 1995)。身為教師的我們,必須要認清這個事實,並且接受它。 
        
  詞語索引列被廣泛地認為是一個可以讓學生迅速掌握語言及它各種多變的文法、字彙以及詞彙形式的有效工具(Fox, 1998; Goodale, 1995a, 1995b; Hunston, 2002; Mindt, 1997;  O’Keefe et al., 2007; Sinclair, 1991, 2003; Tribble & Jones, 1990; J. Willis, 1998)。但是它實際運用能夠達到的效果,還是取決於個別學生對新學習的語言和自己母語間差異的敏感度。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這樣的一種敏感度是很重要的。如同Lewis(1993)指出的,學習者無法學習他們注意不到的東西,應該說他們學習語言的主要困難,正是在於他們缺乏這樣的敏感度。若是一個學習者可以注意到,在他的母語中存在有表達方式的差異,那麼他也就比較容易在學習語言時,注意到兩種語言間的落差。他們必須注意存在於他們的母語和英語語文間的落差,以及在課堂上和課堂外(例如在網路發達的今日,可以透過各種電子媒體獲得英語語文的資訊)不同的英文表達方式。正如 Tomlinson(1998)所說,
 
似乎多數的研究者都一致認為,必須幫助學習者去注意到語言真正的運用方式,他們才能夠學會如何正確的使用這個語言表達。學習者可能是有意的去找出正確的用法,也可能無意的發掘出來。重要的是,他們開始對於這存在於兩個語言間不同表達方式的落差,產生警覺,也就是如何在他們學習的語言中,找到一個正確的方式,來表達一個他們想要表達的意思。(pp. 13-14)
 
        當他們能夠意識到,並且也確實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這個在母語和所學習的語言間的落差時, Tomlinson (1998)說,學習者:
 
…將了解有些東西是他們永遠無法用所學習的語言去表達的,他們會了解有些說法,是不能用文法去解釋的。有些可能甚至要從他們的母語中去找到相似的運用。而這樣的一個體會,將使得學習者們在使用語言上更小心,他們會開始找尋方法去填補這個落差(pp. 21-22)。
 
       因此,學習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對這個在他們母語和學習的語言間存在的這個差距產生警覺。然而這種保持客觀的態度及警覺性,都需要特定的智能上及情感上的能力去輔助。因此,這並不是每一個學習者都能夠做到的(cf. Deci & Flaste, 1995)。 第二件事,就是去找出彌補這個差距的方式。而手動詞語統計,正是一個可以讓這件事變得較為容易的工具。詞語索引列顯示了大量的固定片語以及習慣說法的使用,若是沒有這些用語,學習者就沒有辦法流暢及自信地表達。因此可以說,詞語索引列的運用,讓學習者更加客觀地看待語言,以及他們自己。
        
  特別在以研究常用字為主的詞語索引列中,學習者會對於不同的意義及用法更加警覺,去找出並記憶常用片語,和典型的字詞搭配,並在生活中使用它們,會開始去發現書寫和口語間重大的不同,以及去注意某些用法在特定類型文章中的重複出現。 (Biber et al., 1999; Fox, 1998; Lewis, 2000; J. Willis, 1998)。並且,詞語索引列有時更可以讓人發現一些教科書裡使用的不夠精確(Fox, 1998; Lewis, 1993; Mindt, 1997),或是那些寫作者運用直覺寫出來的用語(Tomlinson, 1998)。
        
  最後,J. Willis(1998)提到,許多人並不相信詞語索引列對於非進階或是身處初級的學生們也是有用的,甚至進一步地對其他語言教學者提出相關的質疑。
        
  和這些未經證實的的理由相比,存在著更多充分的理由去使用詞語索引列,更不要說有少數人僅僅因為出於對詞語所引列的不了解,以及無理由的認為它是很難使用的刻板印象,而不願意使用詞語索引列。 
 
 
大量的分析句子
 
        要對一篇文章進行詞語統計,必須要知道這文章裡有些什麼,而要知道這文章裡有些什麼,就必須要多次反覆地閱讀。因此,最好使用一篇短文,或是從長篇文章中摘錄一個可以確實掌握意思的段落來進行。每一次閱讀它的時候,要把重點放在某個特定的東西上,比如說文法(動詞時態、冠詞的使用,以及片語動詞)、詞彙的形式 (片語以及句型)、或是單字。而當你能夠對文章進行完整的閱讀分析,將可以使你對於反覆出現的語法、文法、詞彙 以及用字更加的敏感,這個敏感度則能夠增進你閱讀,及對這篇文章進行詞語統計的能力。從每一篇進行詞語統計過的文章中所得到的概念,都可能對下次不同文章的統計帶來幫助。有了更多經驗後,你會發現自己能夠更快地掌握一篇新的、陌生的文章的概括,並且因此能夠迅速地決定,要從哪個角度去仔細對這篇文章進行詞語統計。這是絕對有好處的,如同 J. Willis(1998)提議的,你必須要使用一篇已經和學生們一起閱讀過,並且他們都很熟悉的文章,來進行手動詞語統計。
       
       當然,到底為什麼要進行詞語統計?主要目的是要讓學生們對語言更敏感,幫助他們學習得更好(且更輕鬆地學)。再者,你是在教導學生們一個重要的分析技巧,擁有這個技巧,他們可以更熟練地在他們接下來的學術生涯中,或是職場上處理學術語言。更精確地說,你可以藉由進行詞語統計來讓學生了解,在教科書裡面單純的語言(對話、閱讀以及測驗)以及作者指派的一些簡單的測驗(填空、配合題、造句等等)之外,語言還有更多的形式。手動詞語統計讓人驚訝地發現,就算在最平常的教科書語言中,都存在著有大量重複使用的語言形式。
       
       一本好的英文教科書,確實會做到在每一個單元裡面重複提到重要的語言用法,來幫助學習,但手動詞語統計有著雙重效果。第一,手動詞語統計可以被用在發掘該單元中,被介紹的新的語言和文法重點。第二,手動詞語統計列可以用來強調更多常見的語言上文法、單字的使用,以及詞彙的形式,這是單單從課本中的閱讀學習不到的。
        
  <圖 1> 是一篇從Innovations Elementary中選錄的(Dellar & Walkley, 2005, p. 78)範例文章-〈Dear Ray and Sheila〉。這是一篇由Linda和 Mike寫給他們的朋友 Ray 和 Sheila的短信,在信中Linda 描寫了他們在多塞特(Dorset)的家庭假期。
 
           
           圖 1. 〈Dear Ray and Sheila〉
 
        <表格 1> 是依據Collins 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中關於英語語文中常見字的出現頻率表的分類,將這篇短信的字彙按其出現的頻率所做出來的。前兩欄的字在一般口說及書寫英文中的出現頻率,大約佔了95%,當你運用到第三欄的字和他人進行交流時,則能夠擴展「能夠和他人談論的主題」(Sinclair, 2001, p. xliii)。 
 
表格 1. 〈Ray and Sheila〉中按COBUILD語料庫的頻率表出現字彙
♦♦♦♦♦ ♦♦♦♦◊ ♦♦♦◊◊ ♦♦◊◊◊ ♦◊◊◊◊
hope
well
time
stay
good
long            
walk
later
today
local       
soon
nice
sea
weather
fresh
museum
exercise
complain
sometimes
enjoy
lovely
countryside
beach
interesting
tent
sometime
              
 
而<表格2>,則列出這篇短信中最重要的文法重點。很明顯可以看出這些都是屬於常見的基本文法(e.g., Azar 1992, 1996)。 
 
表格 2.〈Dear Ray and Sheila〉中的文法、單字及詞彙
文法 單字 詞彙
動詞時態                    
句子連接           
報導式結構
動詞
名詞                            
形容詞            
冠詞    
代名詞
時間詞 & 片語s
狀態表達詞彙
形容詞-名詞搭配用語
主詞-主詞補與搭配用語
 
       讓詞語索引列不同於一般的列表,是它的行列形式。詞語索引列會將被搜尋的項目(可能是文法上的重點、一個單字、一個片語,甚至是一整個句子)放在每一行的正中間,並以空白和它前後的字作為間隔,這是以一個平行的角度來觀察詞語索引列。而這樣的一個格式,讓人能夠在視覺上自動的在每一行中發現被搜尋項目的存在。而同樣的,若是你用一個垂直的角度來看這個行列形式,你會發現,這樣的形式同樣也使目標字都位於上下兩行間的同一個位置,無論在這個字的前後各有多長的句子部分。在<圖 2>中標示出的,是對這篇短信,以THE作為目標字所做的一個詞語索引列。
 
           圖 2 詞語索引列(特殊的水平及垂直格式)
 
       詞語索引列的格式讓人可以輕易地從上而下閱讀句子,並且迅速地發現在這個字的右邊和左邊最頻繁出現的句子形式。當你第一眼看這個句子的時候,不要去閱讀它,相反的,垂直地從上而下略讀它。當你瀏覽的時候,放寬你的視線,看看它右側的字以及左側的字,如此一來,你一次可以看到的是一組字而非僅僅注意到一個字。並且它的排列方式,通常是以這個句子在文章中出現的先後順序,而若是有同樣的字重複出現在目標字的兩側,則會依照重複次數的多寡,由多而少排列。而對於日後更複雜的分析,你同樣可以按此方式閱讀每一個獨立的句子,來找進一步的語言資訊(文體、文章類型、語型等等)。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找出目標字的固定用法,而一個字的使用,當然就和文法脫離不了關係(Biber et al., 1999; Fox, 1998; Hunston, 2002; Sinclair, 1991; D. Willis, 2003; J. Willis, 1998)。你可能會發現需要去調整一個句子的長度,來使它的形式更清楚。總之,這是一個完全手動的過程,但也因此使用者可以完全地掌控。而你如果想要看到從課堂上對大量的語言資訊進行手動詞語統計所產生的實際效果,至少需要花一學期的時間。
 
 
如何進一步分析句子
        當你第一次閱讀一篇文章,你會想要知道這文章裡有些什麼,並且想要去了解你到底在閱讀什麼。於是你多次的閱讀文章,讓自己去「感覺」有些什麼。而當你對這篇文章越來越熟悉的時候,藉由每一次的閱讀,你發現到了些什麼呢?使用<表格2>的格式,去將文章中最重要、最頻繁出現或是最突出的用語,歸類在適當的分類之下,而後你就可以選擇從三種分類中的任何一類,開始進行你對這篇文章的手動詞語統計 。 
        
  其中一個可以從〈Ray and Sheila〉(見表格 2)中看到的特徵,是它使用了大量的動詞,並且以固定的三種動詞時態來做描述:現在簡單式、現在進行式以及過去簡單式。在寫作記敘體文章中使用這三種時態,配合上時間詞及一些報導式的語句,是維持文章閱讀的一致性最主要的方法。別忘記逐詞索引是一篇文章中一個特別的語言特徵,或是語言項目加上足夠的上下文的出現率的彙編,並以此讓人知道這個用語或是詞彙是如何被使用(Tribble & Jones, 1990)。而詞語索引列則是以將目標字置於句子正中央的一種特別的水平及垂直排列方式(見圖2)。而當閱讀〈Ray and Sheila〉時,你很容易就可以利用這兩個視覺上及語言學上的技巧,發現在這篇文章裡這三種不同時態的使用。
        
  手動詞語統計,簡單來說就是:去看、去閱讀,並且以一個特定的格式去整理。 整理時必須要依據對語言的感覺,來選擇出對於目標字有意義的上下文。更重要的是,要如何在每一句裡面去找尋和目標字相關必須要被統計的資訊。一般而言,每一行裡要包括足夠的文法、詞彙或句意的資訊。如同在<圖 2>中看到的,所謂有足夠資訊的一個斷句,包括一個完整的句子(The weather is nice),一個述語(‘are sleeping in the little tent’),一個詞彙的片語或是是這三者中任一的組合(It’s good to + be out in the fresh air, which includes the word pair fresh + air),一個表達時間的固定詞彙用法 (most of the time),以及固定的搭配出現詞組,像是定冠詞 +名詞(the weather, the sea, the countryside, the kids)。而針對動詞時態的句子,單單列出包含每一個時態的子句就足夠使用了。而當對於形容詞或是某些特定字(例如time)進行詞語統計,也時常會出現很有意思的結果。
        
  <圖 3> 看到的是用手動詞語統計來分析現在簡單式的句子,注意這個時態在文法上的組合方式。首先出現的是所有 be+補語的句子;再來是be+特定表達詞彙的句子(It’s good to be out in the fresh air)。將句子以類似這樣的標準來分類(比如說,文法上的特徵、關鍵字以及詞彙的相似性)使得接下來的閱讀、分析及報導更加清楚。這同時也是一個機會,讓教授者和學習者對於語言有更進一步的認知(J. Willis, 1998)。
 
 
圖 3. 〈Ray and Sheila〉中的現在簡單式
 
圖 4是以現在進行式為目標的詞語索引列
 
           圖 4.〈Ray and Sheila〉中的現在進行式
 
  圖 3 和4 列出了英文中經常使用的縮寫形式,以及它完整未縮寫的形式。這在口語英文和非正式的書寫英文中,是最為經常使用的(Biber et al., 1999)。在這篇文章中最頻繁被使用的動詞(be, have, go),同時也是在英語語言中最頻繁以及最容易使用的動詞(Biber et al., 1999; Sinclair, 2001)。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在這篇課文中,確實運用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會使用到的英語語文表達方式。這讓學習者再次確認了他們從教科書上學到的英文,也真正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被運用。 
 
圖 5 是以過去簡單式為目標的詞語索引列
 
 
           圖 5. 〈Ray and Sheila〉中的過去簡單式
 
  藉由<圖 3>、<圖4>和<圖 5>這三組詞語索引列,我們可以發現,在這篇文章中,關於主要的敘事部分,多以現在簡單式書寫,這點也符合了我們多使用現在簡單式來談論一個普遍事實的原則(Azar, 1992, 1996; Biber et al., 1999)。現在進行式,則是用來連接兩種事件:(a)那些現在在進行,並且是從假期開始以後到現在都還在進行中的事,以及(b)be + going to 的使用,是用來談論對於立即或是在不久的將來要做的計畫。注意到同樣的動詞形式,會用來指稱到特定未來的時間:later on today以及 sometime next week。從這些的表達方式可以看出在這個文法形式中,存在一個不特定的時間點:「the future」可以是在幾個小時之後,一個禮拜之後,或甚至幾年之後。過去簡單式,則使用在Linda一家度假的期間,所經驗到的某些事情。因此這篇敘事的短文,在以現在簡單式記敘的主軸外,另外再以現在進行式以及過去簡單式兩個副軸線,來分別表達兩種不同形式的事件記錄。
       
  而特定動詞時態的使用,通常都會和一個時間詞的使用緊密相關,兩者相輔相成。但是要注意的是,雖然動詞加上時間詞通常能夠很明確的用文法來判斷,但是它們確實要表達的意思,仍是必須去考量到這句話實際使用的情形。理解一個句子,不能夠被簡化到只是文法和單字。正如同 J. Willis(1998)所說,「…語言不僅僅是單字和文法」(p. 63)。而逐詞索引列讓這樣一個原則,更加的明確。
       
  因此,重要的不僅僅是學習者要理解如何去組成一個時態,以及每一個時態的基本用法,他們同時也開始去了解,在日常生活的英文通常會如何表達,以及為何要這樣表達。因為學習動詞時態,不是要用來在教室裡面背誦句子的,而是實際要在生活中運用。而手動詞語統計,讓學生們可以熟習固定用法的使用,進而懂得如何表達及運用。
        
  在呈現出文法重點的用法之外,手動詞語統計更可以讓人注意到許多包含在其中的詞彙表達。例如在<圖 5>中,每一個過去式動詞的右側,都為了表達的完整性而附加上了不同的詞彙:在 spend後面接著time,go swimming搭配著a lot,以及take後面加上 s.o. to a place,並且還有搭配 I think的使用。 從這些句子中可以發現,動詞並不是單單只是一個做變化的單字,更因為使用了動詞,而必須要加上更多的搭配語使用。於是,我們發現,在英文中除了文法和單字的關係,還存在著言談中使用的辭彙,成為一個多重的關係,隨著言談背景的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Lewis, 1993, 1997, 2000; D. Willis, 2003)。
        
  因為這些語言使用上的靈活性及多變性,語言學習者的中心任務,不再只是記憶文法規則及單字表,他們更要去注意許多所謂固定的用法。某些特定字加上特定詞彙而行程特殊表達方式,這全部都是需要去學習並記憶的(Biber et al., 1999; Fox, 1998; Lewis, 1993; O’Keefe et al., 2007; Tribble & Jones, 1990; D. Willis, 2003; J. Willis, 1998)。當然就算在這種觀點下,文法仍然在語言學習上占有它的位置,只是稍稍減少了它在傳統教學上的份量。文法和詞彙的使用,兩者是互相依存的關係,再加上一個辭彙,可以用來組成固定的搭配語、形成片語、或是和子句產生特別的用法,種種不同的狀況,讓學習新的單字,不再只是從單字表上去記憶這個單字,而同時必須要去了解這個單字在不同情況下的使用方式,才能夠正確的使用它來表達。
        
  而查閱一本以語料庫為基礎的學習者字典(例如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讓學習者能夠去詳細了解、篩選、並且確保他們從手動詞語統計中搜集到的資訊。學習者深入了解在手動詞語統計過程中找到的文法、單詞或是詞彙的形式,並且,藉由字典可以找到更多相關的範例,藉由使用字典,來確認這些語言形式真的是語言的部份,也就是去查證它們是真正的會被使用的例子。字典同時也可以成為學習者在判斷要如何正確去選擇句子來進行手動詞語統計的工具。學習者們藉著查字典去得到更多的資訊,去篩選他們找到的資訊,以及去了解這些特別的文法上、單詞的以及詞彙的形式實際上在何時以及如何被使用。
        
  要和學生談論到多深,是教授者自己的決定。就其本身而言,這也和我們利用一篇文章問學生的問題以及我們分配給學生的作業的程度/分級有關。對於我們遇到的任何語言的困難度,重要的是:我們問的問題,以及我們要求學生達到的作業,而不是在於語言本身或是學生的程度。要能夠提出問題以及分派作業,我們在這個語言上花的時間及精力,至少必須要和我們對我們自己一樣(Gattegno, 1972, 1976)。這些問題及任務分別以我們對這個語言的識別度為基礎。我們對這個語言的識別度越高, 我們可以問的問題就更深入,我們可以分派的作業就越多。
        
  將語言做為談話的工具,對於進階學習者來說不是問題。談話應該是使用英文最初階段的一個部份。嬰兒在學習它的母語的時候,便是使用單詞式的說話方式(one-word utterances)來和探索世界並且和他人溝通(Gattegno, 1973)。如果一個孩子可以在六歲的時候成功使用他的第一個外語和他人溝通,那麼為什麼一個成人語言學習者,在大學裡沒有辦法被要求去學習?但必須要承認的是,當一個人學習他的第一個外語時,和他接下來學習的第二個外語是會有差別的,英文在學校裡作為主修科目這件事,也時常是學習第二外語的阻礙(Dörnyei, 2009; Lewis, 1993)。 但是在大學內擁有各種有效學習技巧的語言學習者,難道沒有辦法達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接近母語人士的程度嗎?事實上,有很大比例,或許說是絕大多數的人,不都可以說兩種以上的語言嗎?
 
 
在語言學習之外 
 
        手動詞語統計是一個新興的工具。它以在一個單篇文章中一句句去進行分析的方式,讓學習者得以從完整的文章裡,利用目標字的上下文,幫助理解。這樣的一個方式,使學習者免於面對大量的資料而不知所措。手動詞語統計,是一個讓學習者去進行統計的活動,而不僅僅是讓他們強記的一個資料集合體。
        
  有了手動詞語統計方法,語言學習者們有了工具去改變看語言學的角度,從僅僅把文章看作是一些大量無區別的字,轉變成將語言學看作是一個完整的由言談、句子、片語形式、字詞排列,以及選字所組織的整體。學習者不僅僅只是注意到 這篇文章中的語言,並且同時可以去進行詞語統計,甚至有能力辨識出曾經看過這個字。這樣的一個能力,使得他們在教科書中的閱讀、對話及練習之外,產生對語言更高的敏感度,並且可以在學習上更加的精確。
        
  要達到最高的成效,除了對教科書內的文章,或是針對特定目標字進行手動詞語統計之外,還要在一本以語料庫為基礎的學習者的字典中查詢它。利用手動詞語統計所得出的這樣一個「詞彙示意圖」,它給予學習者一個工具,去檢視他們對於語言斷句及分析的能力,因為它讓學習者在文章裡,去尋找大量型態的例子,並且一再確認真正的用法。以此為基礎,配合上一本以語料庫為基礎的學習者字典,它提供了學生更多包含了這個目標字常見的搭配片語,以及句型,同時也提供精確的文法結構討論,以及更多重要的文體上、語型上、使用法上的資訊。除了學習者受益之外,也是提供教授者更多資源得以做深入說明的工具。
        
  手動詞語統計,是一個能夠使學習者們終生受益的技術。它不僅僅使他們可以更有效率的處理一個新的語言,並且更容易的使新語言成為他們可以如母語般運用自如的語言。但是,如同 Fox(1998)所言,學習這樣一個技術,給予他們邏輯和分析的能力,去運用在任何的問題以及獲取更多學習的動機:
 
以這樣的方式來分析資料,學生們被鼓勵更進一步地去發展分析技巧:這樣一個分析技巧,對於學習語言來說明顯很有價值,而且就算要把這個分析方法使用在其他領域上,倒也不是太過異想天開。大部分的人都享受自己找到事物的樂趣,並且大多數的人相信,透過如此自己進行分析,是可以增進學習的。  (p. 42)
 
        因此這對於不管是一畢業馬上就要找工作,或是要繼續就讀研究所的人(尤其是出國就讀者)來說,都是很重要的。J. Willis(1998)對手動詞語分析的實效及現實意義總結道:
 
  直接從這些資料裡做研究、找尋固定的形式,研究並說明這到底是些怎樣的東西,是一個安全,且相較之下對學生們較沒有威脅性的工作。對於一個混合程度的班級來說,是很理想的,因為這是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活動。這樣一個活動,讓學生可以依自己的程度,在自己想要的時間內,並且以自己的方式進行。同時,也給予教師們十足的好處。本人持續地感受到從事語言分析活動,確實可以增進我對語言的了解 。因此,不只是對學習者,我相信對教師們的語言研究也能帶來許多幫助。(p. 63)
 
 
譯註
1. Manual concordancing: 為新興之詞語索引統計方法,為和傳統利用語料庫(多藉由電腦分析產生)為本的詞語索引統計方法做區別,本文多採「手動詞語統計」一詞。
2. Concordance: 本文譯為逐詞索引。
 
 
參考書目
  • Azar, B. S. (1992). Fundamentals of English grammar.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egents.
  • Azar, B. S. (1996). Basic English grammar.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egents.
  • Berry, R. (1993). Collins COBUILD English guides 3: articles. London: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 Biber, D., Johansson, S., Leech, G., Conrad, S., & Finegan, E. (1999).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Harlow, Essex: Pearson Education Ltd.
  • Deci, E.L., & Flaste, R. (1995). Why we do what we do. New York: Penguin.
  • Dellar, H., & Walkley, A. (2004). Innovations elementary. London:  Thomson ELT.
  • Dörnyei, Z. (2009). The psycholog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Fox, G. (1998). Using corpus data in the classroom. In B. Tomlinson (Ed.), Materials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pp. 25-4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Gattegno, C. (1972).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s in schools the Silent Way. New York: Educational Solutions.
  • Gattegno, C. (1973). The universe of babies. New York: Educational Solutions. 
  • Gattegno, C. (1976). The common sense of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s. New York: Educational Solutions.
  • Goodale, M. (1995a). Collins COBUILD concordance samplers 2: phrasal verbs. London: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 Goodale, M. (1995b). Collins COBUILD concordance samplers 4: tenses. London: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 Hunston, S. (2002). Corpora in applied 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 Kilgarriff, A. (2009). Corpora in the classroom without scaring the students. In Leung, Y.N. (Ed.),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Eighte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glish 
  • Teaching (pp. 35-45). Taipei: Crane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 Lewis, M. (1993). The lexical approach: the state of ELT and a way forward. Hove: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 Lewis, M. (1997). Implementing the Lexical Approach: 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Hove: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 Lewis, M. (Ed.). (2000). Teaching collocation: further developments in the Lexical Approach. Hove: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2000.
  • Mindt, D. (1997). Corpora and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in Germany. In A. Wichmann, S. Fligelstone, T. McEnery, & G. Knowles (Eds.), Teaching and language corpora (pp. 40-50). London: Longman.
  • O’Keefe, A., McCarthy, M., & Carter, R. (2007). From corpus to classroo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Sinclair, J. (1991). Corpus concordance colloc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Sinclair, J. (Ed.). (2001). The Collins 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 Glasgow: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 Sinclair, J. (2003). Reading concordances. London: Pearson.
  • Thompson, G. (1994). Collins COBUILD English guides 5: reporting. London: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 Thompson, G. (1995). Collins COBUILD concordance samplers 3: reporting. London: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 Tomlinson, B. (1998). Introduction. In B. Tomlinson (Ed.), Materials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pp. 1-24).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Tribble, C., & Jones, G. (1990). Concordances in the classroom. Essex: Longman.
  • Wichmann, A., Fligelstone, T., McEnery, T., & Knowles, G. (Eds.). (1997). Teaching and language corpora. London: Longman.
  • Willis, D. (2003). Rules, patterns and words: grammar and lexi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Willis, J. (1998). Concordance in the classroom without a computer: assembling and exploiting concordances of common words. In B. Tomlinson (Ed.), Materials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pp. 44-66).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DF全文下載】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