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英語與跨文化溝通教學的觀點 探討英語會話聽力教學法


       語言與文化息息相關,文化學習對於語言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許多現象顯示,大部份學習外語的學生多注重語法訓練,忽略了對於文化內涵、文化差異的了解,在國際場合中,因而無法順利達成有效溝通的目的。

       有鑑於此,本文係探討以「國際英語」(EIL)為主軸的文化教學理念及英語會話聽力教材教法。關於國際英語的發展,已有許多著名的論述,近年的指標著作至少有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D. Crystal);English Next(D. Graddol);Empowering English for Taiwan(C.M. Chen),在國際英語的發展趨勢下,本文中所提及的「國際英語教學法」強調英語學習不再只是學習模仿英語為母語的表達方式及英美文化,國際英語教學法重視「跨文化溝通」(ICC)的本質,意即從文化在地性出發,深刻了解英語本身與世界文化之多元性,以培養出跨文化反思、分析及溝通能力,當然,這種溝通能力可以透過日常的聽力及會話訓練不斷精進。

       本文將奠基於英國學者拜倫(Michael Byram)自1980年代開始提倡的「跨文化溝通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理論,探討適宜的國際英語會話聽力教學法。首先,「跨文化溝通能力」指的是溝通者能隨時省視自己的文化觀點是否影響著自己的認知,並能站在他者的角度和立場,以對方的文化背景來思考,了解對方話語內容所表達的意涵和想法,因而在國際場合中,面對人際相處上的異同時,能產生更多的了解與包容。根據上述理論,本文將評析以國際英語及跨文化教學的方向及可行性。

 

文化在英語文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

       「文化」二字常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難以定義的詞彙之一,「文化」在語言教育中的定位到底為何? 我們一般所了解的「文化」是包羅萬象的,大範圍可指食衣住行育樂種種行為模式;小至一罐可樂、一瓶茶飲可被認為是一種「文化商品」。中小學教的西方文明史、世界史是宏觀的歷史「文化」;英文書中常出現的節慶主題也是「文化」。就某個程度而言,「文化」無所不在,只不過在不同的情境下、不同領域中,有不同的詮釋。

       在各種不同的解釋中,美國官方發布的「外語學程標準」提供了值得參考的定義。根據它的說明,文化可略分為二類:以字首大寫C為代表的「大文化」,以及以字首為小寫c代表的「小文化」。「大文化」亦常被稱為「形式文化」(formal culture)、「純文化」(high culture)、「精英文化」(elite culture)、「成就文化」(achievement culture)或「客觀文化」(objective),大文化所指涉的有經典文學、歷史傳統、哲學藝術及社會主流價值觀等,也有人會將大文化解釋為族群的「文明」。

       由這個定義來看,讀者可以想見的是,傳統的英語作為外語學習時(EFL),學生們多半學的是目標語的大文化,例如在英文課堂中學習欣賞美國戲劇、閱讀英國小說、談論英美重要節慶或是觀賞傳遞美國主流文化價值觀的好萊塢動畫片等,這些教學活動內容,都可說是標的語(target language)─英語或美語的「客觀文化」在英語課程中的教學體現。

       相對「客觀文化」的就是「主觀文化」,也就是人們共同的道德認知或習慣制約,美國應用語言學家Bennett等人針對「主觀文化」對於語言溝通的影響從五個方向加以說明:語用、非言詞表達之行為模式、溝通型態、認知型態、及文化價值觀。下文將根據這五個觀念加以闡述說明:

(一)   語用:

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各種情境中使用語言,因而「語用」(use of language/pragmatics)很難脫離社會文化而獨立。換言之,若是學習語言卻不同時學習使用該語言的情境,那麼學習者可能難以在實際的社會環境中充分運用所學。

(二)   非言詞表達之行為模式:

最常見的例子是肢體語言(body language)─說話時的臉部表情、手勢、身體距離等細節是人與人在溝通中,除了口語之外傳達訊息的要素。然而,不同的國家與文化各有不同的訊息傳達模式、解讀方式及距離感,因此語言學習者是否能解讀對方透過非口頭表達的肢體語言所傳達的訊息是達到有效溝通的關鍵。

(三)   溝通型態:

這包括了說話者言談修辭的模式,例如有間接婉轉高情境的表意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也有相對的重視直接、重點說明的低情境表意方式(low-context culture)。這些不同的溝通型態,並不會因為人們使用相同的語言(例如國際語言-英語)而逕自消失。

(四)   認知型態:

認知型態包含思維模式及蒐集資訊的方式等,例如有些文化偏好精確資訊及精準數字(accurate culture),對於大方向的概論或概數的接受度相對低落,但有些文化則相反(approximate culture)。有著不同的認知型態的人們,在彼此溝通上往往會發生意念上的誤解。

(五)   文化價值觀:

例如有些社會重視個人成就、獨立自利(individualist culture),但有些文化則強調群體合作(collectivist culture),這些文化價值觀間接或直接地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決策模式,影響著言談者進行對話、交流、談判、溝通時的用語和行為表現。

由於不同的國家文化、地域文化會影響著人們的語言使用及溝通行為,讀者們可想見的是,英語作為國際英語,也就是除了和英語為母語的英美人士(NS)之外的非母語人士(NNS)間的溝通語言,當然文化學習的內容就不會再以英美(客觀)文化為主,而是重視、學習國際文化,尤其是了解跨文化的差異性,以達到使用英語作為國際語言,能在國際場合中和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人們溝通,達到真正成功的「跨文化溝通」目的。

 

強調跨文化溝通的國際英語教學法

       整合上述,我們可以將目前在英文課程中常見的文化教學內容整理如下:

(一) 標的語主觀文化:如英美文化中的文學作品、國家風貌、節慶歷史、偉人傳記、體育娛樂等主題。

(二)國際文化:如除了英美文化之外的國家文化如歐洲、美洲、亞洲、非洲采風。

(三)跨文化知識:以跨文化價值觀差異性為主軸的文化知識,如上述高/低情境、個人/團體主義等文化差異性。

       重視文化教學的教師們,會將這些文化主題融入在英語聽、說、讀、寫等各種活動當中,而其中又以第一類「標的語主觀文化」的教學資源最為豐富。
 

       然而在重視國際英語教學法的今日,我們不能忽視教導國際英語的基本精神(相對於美語教學或是英語教學),美國學者Sandra Lee McKay 於近年所提倡的國際英語教學法(TEIL)和歐洲應用語言學界暢談的「國際性語言」(lingua franca),指的都是被大多數不同國籍或不同種族背景的人們所共同使用的語言,是全球化效應下目前世界通行的「全球語言」;加上在各地快速發展的反殖民認同,近幾十年來英文已發展為有多種變化和多重標準的語言。進一步來說,英語在全球化的年代,已不再屬於任一特定的國家(如美國或英國),英語也不再侷限於單一標準(美式英語或英式英語),英語作為一個國際語言的主要特色,即在於其有著跨越國界、跨越文化與種族的特性,英語現今屬於所有使用這個語言的國際人。

       也因此,在這概念之下所發展的英語教學法和文化觀,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執著於模仿母語者的口音或只注重文法訓練的英語教學絕非國際英語教學法的重點,國際英語教學注重跨文化間的溝通效益,簡言之,協助學生們能成功地和異國/異文化人士溝通、共事,是國際英語教學的重點。

    整合上述的觀點,國際英語文化教學法有以下二項主要特色,筆者亦將嘗試舉例說明教材教法之準備方向。
 

特色一 本國文化認同與在地文化的省思:

       國際英語文化為主軸的教學鼓勵教師與學習者省視在地文化的特質,讓操持英語的說話者不僅只是模仿母語者,而是能夠真正駕馭語言,找到表達自我的語彙;在認識世界國際文化的同時,也懂得如何描述在地文化及表達自我想法,作為意見「交流」與「交換」的基礎。

  (1)相關的國際英語會話教材教法

若是使用現有進口的英語教科書,教師們可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例如閱讀的課文或會話的主題和文化相關嗎?在台灣和該主題相關的議題為何?大家可用英文表達台灣的情境嗎?國外的情況和在地的情況有何差異或相似性?為何會有這些差異或相似性呢?這些問題都有助於學生培養認識台灣及表達自我的能力,且能精進文化分析的學養,逐漸增加跨文化理解能力。

  (2)相關的國際英語聽力教材教法

為了幫助學生們能以英語表達台灣的生活型態和風俗文化,聽取外國人士在台灣的生活經驗,或是觀看以英語製播的台灣風俗民情、旅遊介紹影片等,甚至由同學們自行探索、製作英語簡報再互相觀摩等都是很好的教材教法及練習活動。

此外,例如這兩年來經濟部國貿局指導的「城市行銷展覽競賽」,其中一項競賽項目即是以英文向國際觀眾行銷代表城市的特色與辦理會展的競爭優勢,筆者連續兩年指導學生參賽,感受到學生們對於在地文化的熱情與越來越豐富的語彙描述,所有的裁判們亦對各校學生們的英語表現萬分肯定;能使用英語表達自我,和外人分享在地生活及美好家園,絕對是跨文化溝通的基礎。正如莊坤良教授曾在其〈在地性的政治〉一文中所呼籲的:「要教育英語而不為其所役,除了閱讀與接受英語資訊外,我們更要積極以英語來表達在地思維,以便在在地與全球的互相作用中,取得相對有利的地位。」

簡言之,以國際英語文化為主軸的教學觀,就是強調理解不同文化的價值,同時能反思、珍視英文學習者的在地文化,在面對外國文化時無須模仿或全盤接受,反而能產生一種平等互饋的精神、能以不卑不亢的態度從容悠游於無國界的地球村中

特色二 國際英語溝通情境與世界文化的認識:

       若是學生將前往特定國家如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深造、工作、移 民或長期居住,那麼學習該地目標語及特定國家文化是切合實際的;例如在筆者求學的年代,身邊的親戚朋友只要是出國深造,幾乎都是前往美國,在一個「外國」就等同於「美國」的年代,學習美語和美國文化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但時代變遷,在現在這個年代,前往歐洲、南美、東亞、南亞甚至中東求學、工作的大有人在,簡言之,在需要國際溝通的場合中,一個人說的英語是否為純正的「美語」已非重點,彼此間能否有效溝通才是關鍵所在。

       國際英語文化教學在於建立一個跨文化學習的氛圍,打破以往學習單一英語系國家文化的現況(例如強調美語教學與美國文化/英語教學及英國文化),將文化學習轉化為認識、尊重跨文化的差異性。也由於國際英語的文化背景係以世界為舞台,文化內容自然跳脫了單一標的語國家文化的框架,解除本國學生受到強勢文化宰制的疑慮,轉而重視的是使用英語作為共通語言的國際場合和情境(如差旅外派、海外工作、跨國聯繫等),其具體的教學方向是在語言教學內容上重視國際文化差異性,並提升學生們對於不同英語口音的敏感度及理解能力。

  (1)相關的國際英語會話教材教法

在英語課程中應讓學生有機會認識不同的國情文化,融入許多值得在語言教學中探究的議題,尤其是在溝通上可能會觸及的觀點,例如本文所述各種主觀文化在不同國家中的差異性;在人們日常溝通中常會遇到的問題包括了對時間、家庭、友誼、誠信、禮儀、成敗、承諾等抽象概念的認知,這些認知會因為不同的文化而產生很大的差異,而這些差異不但不會因為大家使用共通的語言-英語-而憑空消失,反而甚至會因此而產生更大的誤解!將跨文化溝通中的文化知識融入在英語閱讀或會話的情境中,是促進國際英語學習的必備條件之一。

此外,人們在何時何地會用到英語和不特定的國際人士溝通呢?除了求學,工作差旅是最常見的情境,例如海外交通住宿、國際職場通訊往來、國際會議業務企劃、娛樂用餐交際及商品/技術說明維修等,這些都應是學習國際英語會話時可加以演練的情境,除了可增加會話、辭彙的能力外,若是能注意到在這些情境中可能會發生的跨文化差異性,那學生的受益自然更多了。

  (2) 相關的國際英語聽力教材教法

在國際英語教學的大原則下,除了語法和拼音規則依各國當地採用的標準之外(可能以美式或英式文法、拼字規則為依歸,各國因歷史、政經環境因素選擇不一),國際英語教學強調讓英語學習者廣泛地接觸不同的英語口音。實際的做法如聽力訓練中加入除英美二國之外,其他國籍人士口音的聽力練習,也可透過網路取得世界各地英文媒體及其免費的廣播資源,增加對於不同英語口音的理解能力。像近年改制的多益英語測驗(TOEIC),聽力測驗從以往僅有的單一北美口音增加了加拿大、英國、澳洲等口音,這一小步的改變大大地反映了英語作為國際語言的現實面。

 

結語

       有人曾經問筆者,教文學的老師對於教授國際英語,會不會覺得格局降低了?文學是上一個年代學習英語的主流,但筆者認為現在文學英語也是屬於專業英語(ESP)的一種,就像法律、醫護、觀光、工程、商務等學門的其中一種學科,在專業學科之外,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和他人互動、溝通,而專業英語在該專業領域中獨樹一格,但不見得能達到跨領域、跨文化溝通的目的。我們現在所談的國際英語和專業英語是完全不衝突的,因為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專業英語原本就應建立在國際英語能力之上,在國際場合中,要能和來自不同文化、不同國籍的人相處,才有可能進一步建立專業合作關係;或反之,有了專業合作關係後,要能進一步交流、互相了解才能延續這份關係,不是嗎?因此,我們的學生們是否有能力,在真實的世界中,和不同國籍的國際人士溝通、交流,應是所有英語教學者所關心的事。

       簡言之,學生在學習國際英語時,學習內容上應涵蓋世界文化及跨國文化差異的認識,致力於提升跨文化溝通技巧和文化認知能力,因而能懂得依文化差異來調整溝通模式,才不至於因為跨文化習俗、價值觀或邏輯認知型態的不同,在國際交流的過程中產生誤解。同時,英語學習者也應能了解溝通應是「雙向」的交流,而不是單方面接受英語系國家強勢文化的宰制,國際英語學習者應能主動過濾、批判所吸收到的文化訊息,並同時能向外人說明自我文化認同、個人想法並能和他人分享在地文化的特色。本文已就國際英語文化教學的理念,初探英語會話聽力教材教法,希望我們未來在坊間可看到更多更豐富的教學資源,讓英語學習者能真正從在地文化出發,前往認識英語及世界文化之多元性,進而培養出具備跨文化溝通的國際英語人才。
 

※註:以上相關之國際英語教材教法等教學資源建議,由於篇幅關係,不在文中一一詳列,有興趣之讀者歡迎和筆者聯繫(cindylee@webmail.ntcb.edu.tw)。

【PDF全文下載】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