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ESP 國際學術研討會活動精華報導


 

       今年11月5、6兩日,由國立臺北大學所舉辦的2010 ESP 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專業英語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之展望與挑戰」為大會主題,在臺北大學三峽校區盛大展開,其中包含了四大主題演講,並特別邀請到Tim McNamara、Lynne Flowerdew、Paul Crawford及Ken Hyland等四位國際知名學者親臨與會。為與更多讀者分享此一盛事的精華要點,本刊茲將此四位主要國際講者的演說或訪談重點內容整理如下:

 

Tim McNamara
任教機構: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
演講主題:Whose criteria? Assessment of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演講內容摘要:

       任教於墨爾本大學的Tim McNamara教授,演講題目為「專業英語測驗為誰設立標準?」,主要內容為探討專業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的考試發展和評分標準等問題。首先,McNamara以「職業英語考試」(Occupational English Test, OET)這個為專業醫療保健人士所設計的英語測驗為例,說明專業英語測驗的必要性。McNamara接著提到測驗的評分標準,並帶出Jacoby在1998年提出的「行業評判標準」(indigenous assessment)的概念。

       McNamara利用「行業評判標準」的概念修正「職業英語考試」的測驗方式,並和在其他工作場合的專業英語測驗所面臨的問題作比較,如:航空人員的英語測驗。演講最終,McNamara談到專業能力和語言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兩者的出發點卻不同,語言是共享和互動的溝通工具,而語言的專業論述和專業英語測驗,卻是單一面向的呈現,這是專業英語測驗所面臨的挑戰,也是值得重新省思的部分。

專訪內容:

*    對您而言,未來各個專業領域如何能更有效地與專業英語教學結合?

       我在這次研討會中讀了些有趣的文章,主要是關於老師為使學生更融入特定專業領域活動,所嘗試作出的巨大改變。簡單說,這些老師正試著模擬一些活動,以利於特定專業領域的發展。而經過一段時間,差不多約一至二週的時間,他們才能融入複合模擬活動。我想這是正確的方向,因為這能促使老師們了解複合活動在另一個工作場域的樣貌,也代表著老師們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授課,學生們可藉以從活動參與中學到目標明確的經驗,這樣對他們非常有用。

       我認為,有許多觀念與方法能幫助即將進入不同專業性質工作的學生做好準備。例如:彈性的思考能力、開放的態度、懂得了解他人想法,並能夠邊做邊學。我認為這種能力的發展和訓練,對學生非常重要。因為科技工業發展日新月異,工作充滿變數,很難預知所有細節,所以我認為彈性的教學內容對學生較有幫助。這代表他們需要擅於思考、富想像力,並能跳脫自己的文化群體和社群,去了解其他社群的態度和行為模式。

       若要做好學習專業英語的準備,就要增加學生的單字量。專業英語詞彙經常是老詞新用法,利用常見字彙建立新的意涵。正當科技快速發展、詞彙被賦予新意的時候,為了知道此一詞彙的新用法,我們也需要讓學生熟悉該詞彙原意。

       英國應用語言學家Henry Widdowson為語言的溝通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和溝通理解力(communicative capacity)作了區分。前者是運用語言的原意進行溝通的能力,而理解力 (capacity)是指拆解語言原意,再溝通忠靈活變通的能力。Widdowson表示專業英語的目標應是溝通理解力和語言溝通能力(competence)並重。他同時也為教育和訓練作了區別,不僅反對專業英語須著重於訓練的說法,更認為ESP應著重在教育本身。除了提供學生所需要熟記並已作了字意調正的詞彙和片語,老師也該讓學生參與活動,協助他們藉由活動了解特定句型在活動情境中的意義,及句型在文本(text)中的意思。

 

 

Lynne Flowerdew
任教機構:香港理工大學(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演講主題:ESP pedagogy: a needs-responsive and theory-driven approach
演講內容摘要:

       香港理工大學Lynn Flowerdew教授以「教學法:需求回應法及理論導向法」為題,指出專業英語教學法(ESP pedagogy)是「需求回應」(needs-responsive)和「理論導向」(theory-driven)並重的教學法。Flowerdew在演講中闡述了此二截然不同的教學觀點,如何在學術課程裡實踐。Flowerdew首先針對一群特定的工科學生實驗報告寫作模組為例,從「狹義角度」(narrow-angle)切入,探討學界需求的學術專業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 ESAP)。接著從提案寫作的「廣義角度」(wide-angle)切入,討論職場需求的職業專業英語(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 EOP)。

       Flowerdewy從問題的角度討論了「需求回應」和「理論導向」這兩個全然不同的專業英語教學模組。她解釋了社會論述教學法(sociodiscoursal approach)、社會文化教學法(sociocultural approach)以及社會政治教學法(sociopolitical approach)三者在專業英語教學法(ESP pedagogy)中,皆為從社會導向觀點所切入的教學法;並舉出三者在學術寫作中以職場英語為導向(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 oriented, EOP-oriented)的寫作課程案例。

       第一個案例是為商科學生所設的提案寫作課程;第二個案例是給理科學生一堂為時30小時的建議報告課;第三個案例則是一堂15小時的說服性提案模擬課。從上述三個案例研究中Flowerdewy驗證了如何從客觀、主觀、正式、非正式,以及需求分析等眾多觀點塑造出報告寫作課程,並且審視其理論意義,及建構在理論之上的課程設計和教學模式,並從需求分析的結果修正課程。案例討論揭示了這三個以「廣義角度」(wide-angle)切入ESP課程中的種種觀點,呼應了K. Hyland於2004年提到的「務實的多元性」(pragmatic diversity)。

       不過,Flowerdewy表示這樣的課程常會遇到一些不易解決的難題。許多ESP的相關文獻都把重心放在增進學生語言、詞彙和實務的能力。Flowerdewy則認為,ESP的實踐者應具備「語用教學的實務能力」(pragmatic pedagogic competence),以因應不斷演進的ESP領域所帶來的多元挑戰。    

 

 

Paul Crawford
任教機構: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演講主題:The Language of Compassion
演講內容摘要:
 

       關於醫院健康照護之同理心(compassion in healthcare)的議題越來越受重視,尤其是在十分重視人道尊嚴的英國。此議題與目標導向(target-driven)的「快速式健康照護」(fast healthcare)議題及與日俱增的資金緊縮問題是相互抗衡的。Paul Crawford教授以「同理心語言」為題,探討在醫院健康照護中的同理心語言,藉回顧從兩名醫師的訪問所獲得的初步研究,闡明同理心英語(The Language of Compassion)如何與ESP和其他與健康照護功能相關的教育措施結合。

專訪內容:

*    您為何如此看重語言中的同理心?

       通常醫療事業上的溝通會與開業醫生的醫術劃上等號。若他們沒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就會產生問題。而我不認為醫療上的溝通有那麼簡單。

       我認為不同場合有不同的溝通方式。少數在醫療事業或其他領域的人,會把環境視作溝通的一部份。我之前寫過有關醫院和診所氣氛冷漠的文章。醫院的顏色、氣氛和光線像是要帶你步入死亡的場所。在這樣一個冷淡疏遠的溝通情境中,開業者、護士和醫生等醫療人員又該如何展現親和力?這無關個人醫術。再來是人資部門的組織結構,組織本身的因素也是構成該場所的氣氛和特質的原因之一,人們的同理心會因場所的氛圍緊迫而遞減。我談到的同理心語言技能和醫療技能有關,也適用於其他專業領域。這種屏除執業醫生技能的ESP是純語言論點,在醫療溝通、學術探究或研究取向上並不常見。

       我在英國和其他地區的研究,都提到增進醫療溝通的語言訓練為首要且需整合的政策。若不阻止或避免醫療冷漠文化上的威脅,醫療人員會變得缺乏同理心,其執業的道德因而低落下滑。當人們處在具威脅的情境中,他們會較無人情味。我探討的是若想增進溝通,首先需要政府政策機關確認醫護人員能在工作場所發揮同理心的重要性,要求他們避免使用缺乏人性的語言。

       我相信人們能改變語言的方式。有些人視語言為事件中次要的一環,有些人視語言為實踐社會行為的重要符號。並非所有人們都把語言當作一種社會實踐。但我相信語言在人類社會結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相信語言使用標準的介入能改變社會實踐。

 

 

Ken Hyland
任教機構:香港大學(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演講主題:OK, let’s be specific: disciplinary writing in EAP
演講內容摘要:

       任職於香港大學的Ken Hyland教授的講題為「OK,讓我們更專業:寫出嚴謹的學術英文」說明學術英語(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EAP)中的學科寫作訓練(disciplinary writing)。Hyland提到大多數的人都認同英語文有助於大學生的學習,並促進其國際學術的參與度,但是要教學生什麼樣的英語文卻是備受爭議的議題。

       Hyland認為EAP教師應該致力於特定內容中的語文使用,並表示「語言特性」(specificity)應是當今語文教學及論述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中最重要的概念,更是人們理解並實踐EAP的關鍵途徑。因為文本僅在作者運用了讀者熟悉的題材時,才能跳脫制式的框架,變得具說服力並發揮實際效用。為特定學生族群列出語言的特性、言談的練習和溝通技巧,成為大學英語的教學重點,因此,教師們必須鑽研於其教學的文體(genres)。Hyland統整其過去十年間所作的研究,提出專門學科寫作的本質特色(the disciplinary-specific nature of writing),總結他個人對於EAP的教學觀點。

       Hyland表示Peter Strevens 早在1980年代初期就提出學術語文教育中學科特性(disciplinary specificity)的重要性,但仍有人對此持反對意見,並把教學重點擺在一般的學術技能訓練上。Ruth Spack於1988年提到,語文教師缺乏教授專門學科主題的訓練、專業和自信,而這些專業知識卻是學科教師所擅長的。

       許多EAP教科書的共同核心(common core)是練習的訓練(training exercise),如:文法練習。許多課程設計更是圍繞在「學術寫作」(academic writing)和「口語訓練」(oral presentation)這樣的課程名稱上,課程的內容囊括重點筆記(note-taking)、論文寫作(essay writing)以及口語技能(speaking skills)。Hyland強調,不同的教學特性在不同的環境之下會產生不同的影響,EAP的課程設計者必須要清楚知道這點,找出確切的教學重點和具體的教材。

       Hyland認為EAP與精進一般的語文技能無關,而是要發展新知,如:讓學生具備鑽研專門學術文化的溝通技能。不同領域的寫作者具備運用不同的資源闡述論點、建立其論點的可信度,並說服讀者等能力,正意味著EAP教師應了解不同學生所屬的學科特性,並能夠善用其學科特性創新文本教材,進而活用於課堂練習中。

【PDF全文下載】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