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力與國家競爭力」研討會紀實


 

緣起
 
       提升國家競爭力,早已是一項刻不容緩的議題,而國際化與英語力,便在這個議題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說:「自己要向國際接軌!」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提醒著國人:「讓自己雙語無礙吧,這已是無可避免的一件事!」站在改善整體國民英語能力角度,我們更迫切地需要政府當局的有力政策,塑造一個深具影響力以提昇國家競爭力的環境。

 
       2010年1月6日研考會主辦的「英語力與國家競爭力」研討會,一方面針對過去政府的英語力相關施政作一期中報告,期待產、官、學界的專家給予回饋,另一方面針對未來的全球化大趨勢執政者該如何迎戰?特別是針對改善國民英語力議題如何提升?希望能集思廣益,察納雅言,乃協同政大公企中心一同舉辦這場研討會。邀請產、官、學、研等各界代表人士,共襄盛舉。會中安排了一連六場的專題演講或綜合座談,請學者專家從不同面向探討「英語力與國家競爭力」這個主題。茲說明會議活動概況如下:
 
場次簡介:
 
       上午場次邀請到行政院曾志朗政務委員、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魏國彥副主任委員出席擔任開幕致詞貴賓,並由政大公企中心陳超明主任擔任開幕主持人。接著,是第一場的專題演說,由臺灣大學湯明哲副校長主持,天下文化創辦人高希均博士擔任主講,高博士以「自己要向世界接軌」為題,分享他對養成國際觀的看法;第二場的專題演講,則是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驗中心暨臺灣大學外文系高天恩教授擔任主持人,並由前美國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校長于漪博士主講,于博士以「Crazy English, Joyous Learning, Soulful Rewards」為題,進行英文演說。專題演講之後,再由中華希望基因發展協會雷倩會長主持綜合座談。
 
       下午場次皆由陳超明主任主持,分別邀請國立政治大學財管系周行一特聘教授主講「企業英語力與國家競爭力」以及國立中山大學財管所張玉山教授以「社會英語力與國家競爭力-從草根談起」為題,進行專題演說,並同時邀請中國時報郭崇倫執行副總編輯、美國ETS台灣區代表處王星威總經理、國立臺灣大學廖咸浩主任秘書、高雄市立苓洲國小翁慶才校長、國立成功大學國際事務處蘇慧貞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姜家雄副教授等,多位學者專家共同與談。以下為摘要整理當日講者演說的精采片段:
 
 
政大公企中心 陳超明主任致詞
 
       陳超明主任首先歡迎各界嘉賓共襄盛舉,也對於有機會承接並參與研考會所主辦的這場研討會感到榮幸。他提及過去許多有關提升英語力的研討會,多半與教育的層面相關,然而,這次的主題已將英語力提升到國家競爭力的層次,因此所探討的主題就不止於教育問題,亦牽涉了政治、經濟、文化及產業銜接等各個面向,主辦單位故而邀請學界、業界及政府部門共同討論為此提出建言,他將善盡地主之誼,期待每位與會者皆能滿載而歸。
 
 
行政院 曾志朗政務委員致詞
 
       曾志朗政委認為,積累國家實力,首重人才培育,而鑑定所謂的國家人才,語言能力即其中一項重要指標,他所指的不僅是國際語言能力,同時也包括了台灣本身的多母語環境,他在會議中表示,真正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人才,應該具備足夠的語言能力、良好的科學素養以及寬闊的國際視野。這已不光是學校教育的問題,更涉及國家整體環境、國人的自我意識(awareness)以及資訊取得的便利性等等。曾政委十分肯定這次研討會所要探討的主題,因為這樣的議題影響國家發展甚鉅。
 
       曾政委更提起了2009年12月他在香港東亞運男子跆拳道比賽中的偶發事件為例,凸顯語言力的重要。當時的他以英文怒斥南韓籍仲裁委員召集人,為台灣籍選手遭對手犯規受傷,居然被判敗局打抱不平,意外地引起所有體育學院同學的熱烈回響,不少學生回應:「原來體育系也應該學好英文」,這更證明無論任何專業領域,都需要卓越的英語力,方能由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勝出。
 
 
行政院研考會 魏國彥副主任委員致詞
 
       魏國彥副主委將這次的研討內容視為研考會計畫執行的出航航標,未來三年將持續推動相關計畫。他表示研考會花了三、四個月的時間,精心籌備這場意義重大的研討會,並發函邀請各政府機關科長級以上的人士與會,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魏副主委還分享一則親身經歷的趣事,敘述一位80年代的台灣企業家,因為破英文而迷路,當時魏副主委問及對方所住飯店附近有何特徵時,對方很高興地說,想起有個廣場標誌叫「Parking Lot」;而今天的台灣,不僅在國際間的經商或旅遊,皆變得相當頻繁,至今更吸引了30幾萬的外籍人士前來居住。這反映了今昔國家社會環境的迥異,故不能不重視「營造國際生活環境」議題。
 
       魏副主委說,21世紀已經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因此語言能力十分重要。而行政院所通過的「提升國人英語力建設計畫」,即旨在帶動國人的英語學習力及實踐力。他虛心表示研考會以此為勉,盼各界踴躍提供建言。
 
 
 
第一場主題演講:「自己要向國際接軌」
 
台灣大學 湯明哲副校長 引言
 
       湯副校長幽默地將自居為「老先生」,要邀請另一位「老先生」高博士開始演講,他謙遜地將自己的引言時間縮短,希望與會者有更多時間聆聽高希均博士的演說。
 
 
天下文化創辦人 高希均博士演說摘要
 
       高希均博士以「自己要向國際接軌」為題,分享他對「競爭力」的看法。經濟背景的他自謙無法談論如何「提升英語力」,然而高博士巧妙地以預測四大金磚國的未來經濟發展,尤以中國及印度為喻,強調語言能力的重要,他認為印度的經濟之所以迅速崛起,跟他們流利的英語程度息息相關,若非如此,很難在貧窮落後的條件下,卻能在全球服務業外包及電腦軟體產業中獨占鰲頭。
 
       中國雖具備相對良好的基礎建設及教育機制,英語能力卻仍不及印度許多。缺乏外語背景,華人便無法在歐美國家與中高階主管共事。高希均博士說,要改善這樣的環境背景,他建議該由教育上著手,多年前他訪問大陸時,即建言開放台商設學校,培育人才遠比開放設工廠、雇用廉價勞力更重要。因此除了語言力,他也提倡開放社會(open society)的觀點,高希均博士說「More open the society is, more competitive the city becomes.」只要社會夠開放,自然能幫助國家吸引五種能力:一、優秀人才力;二、龐大資金力;三、最新科技力;四、最新資訊力;五、豐富物資力。而這些正是影響國家競爭力的關鍵能力。                                                                                                                            
       許多人擔心ECFA對台灣有負面影響,但高希均博士認為,一個堅持「保護主義」的國家,才會造成真正的危機與災難。好比911事件後的美國,或是限制公開西藏暴亂事件資訊的中國政府。然而高博士也提到,大陸雖封閉,如西藏抗暴等國內消息被封鎖,但大陸學生很關心國際事務;台灣社會雖開放,卻很少學生注意到國際新聞,只關切藝人的八卦新聞。這是值得台灣年輕人省思的議題。
 
       高博士舉例提到,有「趙鐵頭」之美稱的前經濟部長趙耀東,因為下令開放國外連鎖餐飲產業來台,麥當勞進軍台灣,因而帶動了台灣傳統小吃店的乾淨水平與服務衛生風氣,而讓此一餐飲產業環境改變的最大推手,就是「制度」與「競爭」。他的話鋒隨即巧妙地一轉,針對洪蘭教授日前因撰文評論台大學生上課打瞌睡、啃雞腿的現象而引起的爭議,博士笑言:「只要在教室放上幾個北大、清華的學生就好了!」因為好的制度與競爭,可以影響環境。所以,他建言政府應鼓勵世界各地的優秀學生來台讀大學,以刺激台灣學生的潛力。
 
       他結論時,高博士期許大家要「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以增廣個人視野。如同他的新書《閱讀救自己》中所寫的「新讀書主義」:自己再忙也要讀書;收入再少也要買書;住處再擠也要藏書;交情再淺也要送書。這四句箴言,博得與會者的會心一笑。
       
       湯明哲副校長用一則問題為高教授演講補充:「印度的IT產業是如何產生的?台灣大陸能發展IT軟體產業外包嗎?答案是不可能的,印度人英文是準母語,在80年代許多印度留學生在美國矽谷大公司做programmer,一批批印度商的IT主管把軟體外包工作帶回印度,再用英語跟美國公司的主管溝通開會,台灣、大陸的留學生的英語程度只能討論硬體規格。」
 
 
 
第二場主題演講:「Crazy English, Joyous Learning, Soulful Rewards」
 
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驗中心 高天恩教授 引言
 
       高天恩教授對於在這個場次中擔任于漪博士的引言人,感到十分榮幸,不僅鉅細靡遺地介紹于博士的專長及經歷,也分享了從前還在台大念書時,于博士在人們心目中的才情與風采,他的精采介紹,讓與會者更加認識這位多年旅居在國外的于博士,也清楚地勾勒出蘊藏於于博士簡歷背後的豐富底蘊。
 
 
美國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前校長 于漪博士演說摘要
 
       于漪博士在這個場次中全程使用英語演說,她的講題是「Crazy English, Joyous Learning, Soulful Rewards」,開場不久便分享一首趣味的英文打油詩,說明英文如何「crazy」,相對而言,她也列舉了中文學習的一些擾人之處,言明中文未嘗不「crazier」。這兩種語言學習雖常令學習者抓狂且畏懼,但整個世界仍為兩種語言瘋狂!在于博士的講稿中,引用了Michael Milken《The Global Education Market Place》一書中的一項資料,指出西元2050年的中國及美國,估計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並掌控全球約35%的經濟。如此看來,同時具備多種語言能力,尤其中文及英文,將是相當重要的。
 
       于博士還特別提出南韓政府對英語教育的積極度,來說明英語力之於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她以曾任美國的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校長的經歷,分享她是如何切身感受到韓國學生的進取心。在該學院的口筆譯研究所學程中,韓國學生占最大比例,因為他們受到高度鼓勵前往這所學院就讀。不光是他們希望獲取最佳的國際研習優勢,南韓政府在英語學習上也提供大量支持。
 
       她也用簡報顯示,南韓政府在1994年任命「教育改革總統委員會」推動在2013年以前聘用23,000名新的英語教師,目標是高中生畢業時使用表達無障礙,編列預算高達42億美金。該會在1995年的報告中闡述:「對南韓的高等教育而言,全球化是最急需回應的顯著挑戰之一。」自從那時起,英語教育與國家競爭力畫上等號。而2008年新上任的南韓李明博總統也希望在2013年立下一個里程碑,讓英語普遍適用於各類課程。
 
       于博士從語言學習及國家層次的面向精闢闡述,讓與會者有了更多相對應的思考空間。(為了將此精彩演講內容分享給更多讀者,本刊特取得于博士同意授權,將其講稿全文中譯並刊載於本刊本期內文。)
 
 
第三場:綜合座談(一)
 
中華希望基因發展協會 雷倩會長 主持
       
       座談主持人雷倩會長強調了語言本身所蘊含的文化結構,她認為學習語言並非單就「字」的學習,而應該深入其歷史文化。她也分享了她在職場多年運用英語工作的觀察,指出「民主」、「法治」、「資本主義」是深刻融入英語文本身的三大特質,並呼籲政府應擁有創新思維的能力, 協助產業在專業中培養國際化能力,提高台灣的國際接觸程度,讓台灣更開放。
 
高希均博士 與談
 
       高希均博士稍微延續了前面的演說,又分享了幾則小故事,旨在說明環境刺激是鼓勵學習的最佳模式。他也表示聽完于漪博士演講後,認同中、英文雙語能力的重要,更讓他震撼的是美國這樣的大國,在布希總統任內推動國家語言戰略,由國防部撥款花在四大戰略語言的中文教育上不過1.7億美金,相對地看南韓只有近5000萬人,面積9.9萬平方公里這麼小的國家與人口,居然花費42億美金在改善英語教育上,超過美國將近25倍,這是值得我們佩服並警惕的。
 
于漪博士 與談
       
       于漪博士則將發言時間提供給與會者,希望引起現場更多層面的討論。
 
許多與會者因而紛紛踴躍發言,有人提出資源分配不足的問題,有人提出借鏡他國的反省,有人則是想到國際志工的方式,以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環境。與會者的熱烈討論,正說明了大家對這個議題的關切程度。
 
********************************
 
(以下為下午場次)
 
 
第四場主題演講:「企業英語力與國家競爭力」
 
政治大學公企中心主任 陳超明教授 引言
 
       陳主任在引言中表示,國人在英語教育上對下一代投注的資金甚鉅,然而其成效卻未見成正比,這是應該檢討的。上午的場次偏重於理論,而在下午場次中,會更著重於實務面的討論。
 
       陳主任提出歐盟的國家語言政策為例,說明歐洲學童都必須遵守「二加一」的規定,除了要學本身國家的母語以及英語外,還須加學另一種外語。在這樣的戰略目標下,歐洲成功地培養全民的多語習慣。反觀台灣,除了執行政策之外,是否也該反問,我們要求的國際化是該到達哪種層次?陳主任提出兩種概念,一是如新加坡等國家的雙語模式(全世界非母語模式的國際化),一是如東北亞國家等將英語視為一種科目。下午的場次內容,將包括政府、教育界以及企業界等各界的實務面探討,也期望能激發更多與會者的迴響。
 
政治大學財管系 周行一特聘教授 演說摘要
 
       周行一教授是下午場次的第一位主講人,他以「企業英語力與國際際爭力」為題,跟與會者分享他的看法。主要是探討兩者有何關係,並且說明如何讓英語成為企業語言。
 
       周教授認為,台灣職場的國際化環境普遍不足,因此無法吸引國外優秀的人才在台灣長期發展,即使在信件往來上可以英文溝通,但許多公告仍無法做到全面英語化,這樣的生活條件對外籍人士的確不利。相較之下,香港與新加坡的國際化程度領先台灣許多,也因此能吸引更多優秀的外籍專業人士。
 
       在台灣的產業結構中,服務業的比重漸漸提升,這反映出腦力、創新力及語言溝通力日益重要。而在資訊發達的21世紀,網站也成為最簡便的行銷工具之一。「英語」在這些前提之中,變成影響國家競爭力的關鍵之一。
 
       他認為上市公司應該要有英文網站與外國籍的自然人或法人代表的供資者才能溝通,台積電是一個成功的國際化企業例子,所以外籍股東佔的百分比及股價才能高。
 
       周教授表示,「英語」的重要不僅止於溝通,更是用以掌握最新概念與第一手國際資訊的工具,透過英語直接吸收了國際間最新的訊息,才能為台灣企業或個人帶進源源不絕的創意。如果無法自主性地用英文掌握第一手來源的知識,就只能得到慢一步的資訊、被選擇性報導的國際新聞,甚至吸收因翻譯誤差而產生的錯誤訊息。他強調,所謂英文力不只是可以寒喧而已,還要可以在專業上陳述己見,在國際議題上侃侃而談,掌握話語權。
 
       他認為英文對於政府官員一樣重要,英文不好,在外談判就會吃虧,像新加坡這種小國,官員英文好,在國際組織及會議中一樣可以擔任主持人或領導人,台灣官員如果英文不好,就很難有效地參加國際會議。
 
       因此,他建議改善英文聽、說、讀、寫五個方法:一、要重視閱讀,讀得多,而且要精,自然能說能寫;二、鼓勵補習教育界招募夠資格的外籍英語老師教授高階英語;三、訓練菁英的口譯及筆譯人員;四、把國家重要的事務及信息雙語化讓外籍人士稱便,例如路標、菜單、法規等;五、播放沒有中文字幕的洋片電影院。最後他說明從政大商學院畢業的同學都可用中、英雙語,企業都搶著要,最近有一位被台積電爭取去上班了,這是政大商學院堅持營造英語環境的成果。
 
中國時報 郭崇倫執行副總編輯 與談
 
       與談人中國時報執行副總編輯郭崇倫回應了周教授的演說,先說明目前台灣媒體處理國際新聞的情況;英語程度好的人其實並非主要收視群,真正的觀眾多半是英語能力沒有好到可以直接從CNN 或BBC吸取國際資訊的人,真正重要、有內容的國際新聞並無法吸引他們,為了符合大眾口味,媒體只能挑選輕鬆、娛樂性高的新聞。這的確是很大的問題。
 
       其次,他分享了自己從求學乃至於進入國際新聞的過程。指出新聞工作者的重要性在於為閱聽人消化、分析並綜合理解種種新聞事件。以接觸英語新聞來增進國際觀,其實已經是一種世界潮流。另外,值得政府重視的是愈來愈多的國家都用英文向國際發聲,無論是德、法等國的媒體,甚至中國的CCTV及新華社海外部都用英文製作新聞節目,開始提供英文新聞的服務,郭副總編表示這是一種趨勢。他也鼓勵大家善用時間,盡量多聽、多讀國際新聞。例如用i-pod錄製好,每天在開車上班時聽,現在還有iphone可以下載國際新聞;英文雜誌部分,他認為《TIMES》文字深奧,《紐約時報》也太難,建議上網找比較淺顯的,但閱讀時不要全文中譯,寧可讀一篇是一篇,《經濟學人》後面的科技新知也很棒。而針對口譯部分,他建議表達要求精確不求快,寧可一句句講清楚,這樣跟外國人對談很愉快,可以交到好朋友。
 
陳超明主任為本場次總結
 
       陳主任認為,目前台灣最欠缺的是英語使用環境,因為缺乏使用的「誘因」,人們便失去學習的動力。而周教授及郭副總編的分享,與陳主任一直以來強調的觀點不謀而合,即培養國民「long-term learning」的概念,尤其在語言學習上,學生即使在畢業後也該持續學習。而將英語視為第二語言,或許是台灣在國家語言的戰略目標上,可以努力的方向。
 
       陳主任也建言政府發言人要懂得應用中英雙語,最起碼台灣還有30萬外國人,例如H1N1的防疫措施公告及相關新聞都應該雙語化,大學英語教育不要只是引進外師,也要引進外國專業人士,以創造真正的國際環境,而且落實在生活及使用上。
 
 
 
第五場:「社會英語力與國家競爭力─從草根出發」
 
政治大學公企中心主任 陳超明主任 引言
 
       陳主任簡明地介紹了「社會英語力與國家競爭力─從草根出發」這個場次的演講人及二位與談人。由張玉山教授將先從過去的政府改善英語環境政策規劃與未來的展望層面談起,讓與會者對目前的政策落實有一全面性的了解,再由姜家雄教授及翁慶才校長相繼與談。對國際交流事務經驗豐富的姜教授,就大學任教的實務經驗面分享看法,而翁校長則可更就草根面來分享目前小學英語教育與英語村的落實情況。
 
中山大學財管所 張玉山教授 演說摘要
 
       張教授的題目為:「提升國民英語能力政策評估」,首先為與會者系統式地介紹近年來政府部門所推動與國人英語力相關的政策,如91到96年的「營造英語生活環境計畫」、97到98年的「營造國際生活環境計畫」,以及當前99到101年的「提升國人應力建設計畫」。從計畫名稱的轉變,看得出台灣已逐漸從硬體上的改良演進到軟實力上的提升。
 
       另一方面,張教授也簡單檢討了英語村目前的普遍狀況,由於再訪率低,目標對象又都鎖定在國小,該如何吸引國小以上的學生接觸情境學習的優點,成為政策執行的一大問題。此外,對於許多經費不足的學校而言,推動英語村仍有執行面的困境,光靠地方政府補助,能量不足,將形成沒有補助或計畫就停擺的現象。事實上,張玉山教授認為,軟體建設比硬體建設重要,以英語村為例,應以活動設計為重點、尋找適合的推行標竿(Business Model)進行永續發展。
 
       從政府相關部門推動的計畫中,看得出政府單位的確在積極改善台灣的國際化環境,然而張玉山教授認為,要使得計畫的效益真正達成,實須針對計畫設定跨部會的管考機制,並整合政府與民間的資源,以更大的社群力量,促進提升國人英語力的終極目標。增加台灣的國際競爭力,不僅只是研考會的計畫任務,更是所有相關政府單位或民間團體的共同責任。(有關張玉山教授研究報告細節可至政府研究資訊系統查詢,網址:http://www.grb.gov.tw/index.htm)
 
政治大學外交系 姜家雄教授 與談
 
       姜家雄教授長期協助政大的學生進行國際交流,以模擬國際談判的方式,培訓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語言能力,可謂有著豐富的實務經驗。呼應張玉山教授所講的主題「社會英語力與國家競爭力─從草根出發」,姜家雄教授就「草根性」談起,他表示草根所包含的重點有二,一是政府基層,一是下一代;而他將以學校教育的面向,提出對於教育下一代的一些經驗分享。
 
       姜教授從2000年起即在政大外交系中籌備以網際網路模擬國際談判的活動,鼓勵學生以英語談論國際事務,時至2004到2006年之間,更發展成「模擬聯合國」的形式,提供學生更真實的實務演練。姜家雄教授認為,台灣的英語文教育的確出了嚴重的問題,雖然每年花費極高的教育預算加強英語,大學生的實質英語程度卻未盡理想。值得就英語教學實務面深入檢討。
 
苓洲國小 翁慶才校長 與談
 
       另一位與談人高雄市苓洲國小翁慶才校長,則是從執行面為與會者分析了英語村的現況。翁校長說自己身為國小校長,相當於最前線,也是最草根的政策執行者。以英語村來說,他承認目前的作法仍稍嫌落伍。就規模而論,並非每個縣市都有足夠的經費預算建置英語村,即便建成,也還有許多後續規劃或持續經營的現實問題。
 
       翁校長將高雄市苓洲國小的英語村視為一個務實的實踐者,希望能在校內建立模範,讓其他中南部的小學都能平等地仿效執行。影響英語村的規模,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經費多寡,從少至多依序可歸納為「主題型」、「整合型」及「造鎮型」。在沒有企業贊助的前提下,翁校長建議可藉由實地轉化、劇場模擬等方式發展情境場域,或者強調照顧弱勢的概念,讓每位學生都有享受資源的權力。
 
       然而翁校長也表示,英語村應以「用」為目的,而非片面的「學」,例如不該將考試的壓力加諸於英語村的課程內容設計,否則就喪失了設置英語村的初衷。
 
 
第六場綜合座談
 
政治大學公企中心主任 陳超明主任 引言
 
       由政大公企中心陳超明教授引言,四位與談人分別為ETS台灣區代表王星威、台灣大學廖咸浩主秘、成大國際事務處蘇慧珍國際長、及中山大學財管系張玉山教授。陳主任先是感謝在場所有與會者不辭辛勞地積極參與,也希望這天的每位與會者都可以滿載心得而歸。在簡單地介紹各位與談人後,陳主任依序邀請各與談人分享其看法。
 
ETS台灣區代表 王星威總經理  與談
       
       ETS台灣區代表王星威總經理建言,討論「英語力與國家競爭力」宜先釐清戰術重點及戰略重點。戰術討論的重點在教學制度、方法、課綱、內容、師資及考試評量等問題;戰略重點則是語言的策略地位、決策層級、能力指標、資源分配、分共化程度與貧富階級平衡問題。他先從國家的戰略目標談起,舉出美國訂定五大戰略語言中的中文為例,說明美國政府如何明確地將華文納入所有美國高中生的必修科目,以戰略目標的思維訂定簡單明瞭的教育策略;另外,他也舉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君主,如秦始皇、武則天、明太祖等為例,說明他們是如何以國家戰略高度訂定政策。
 
       近代的國家語言戰略,他特別介紹了新加坡的國父李光耀,在1980年為了推動全英語大學,不惜關閉南洋大學而另行建立新加坡大學,成功地讓新加坡的亞太及印度洋營運中心的國家策略,有了大量高階英語人才及可與全球接軌的國際化專業人才,因而可以落實。
 
       而在戰術方面,他特別推崇台大語測中心研發並推廣全民英檢,突破了台灣多年來以國高中課綱制約的英語教育,開創了台灣以能力檢定指標導向的英語教學典範,並重視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的證照時代,國家英語教育有了成就資料庫可以檢定教學方法、教材與學習績效。
 
       英語力與國家競爭力息息相關,王總經理希望政府也能以戰略的觀點重新思考,找出「英語力」在台灣整體國家戰略目標上所應扮演的角色,並將各個國家政策目標落實到英語教育制度中。                                                                 
(註:王星威業已將其發言稿全文投稿本刊,將擇期刊出,請直接參閱。)
 
成功大學國際事務處 蘇慧貞國際長 與談
 
       蘇慧貞國際長借鏡了歐洲國小學童的英語成就案例,反思影響語言能力好壞的根本問題,究竟是自然環境或是後天努力,何者能夠真正改善國人英語力?她認為,學生的學習成效好壞,其實跟社會國家的多元性息息相關,以歐洲為例,年輕人需要因應多語的社會環境及產業需求,自然造就了多元的語言習慣。
 
       蘇國際長說,語言學習不止於文法字彙的應用,更重於訓練溝通及反應能力,如何培養一個學生在未來的國際場域中侃侃而談,涉及他是否累積充足的文化觀點及價值觀,這些都是溝通過程中十分重要的建構成分。
 
臺灣大學 廖咸浩主任秘書 與談
 
       廖咸浩主秘則是希望能從中立的面向探討,他幽默地比喻自己不想成為「英語帝國」裡的「義和團」,但也不認為人們應該過度的「英語崇拜」。廖主秘指出,這次研考會所舉辦的研討會,重點在於提出有效政策,而且是為大眾而設的政策,而非特殊的個人。所以從戰略角度思考是合理的,應該從中找出適合社會國家發展的方針,而不是將每個人都塑造為英文的頂尖高手。
 
廖主秘有趣地舉例:在亞洲所有國家中,日本的英文能力被認為很差,然而卻是發展強盛的大國;反之,印度任何一個三輪車伕英語都很溜,但這件事並不能改變他們的身分地位,甚至証明印度的國家競爭力。廖主秘說他雖不否認英語對國家競爭力的重要,但他也提醒國人應該打開視野,不要因為一種語言而限制視野。對一個國家而言,就算學習西夏語或藏語也應該等同重要。因為重要的是語言背後的文化內涵,而不是語言本身。
 
主持人 政大公企中心 陳超明主任 總結
 
       陳超明主任總結指出,由永續經營的角度,研考會推動英語教育改革應該同時由法規、制度、獎勵等多種面向著手,並應採納各部會意見,聽聽不一樣的聲音,而不是自己跳下去執行計畫,應該讓制度自己運作。他也不贊成英語村由硬體著手,韓國花了大錢設英語村卻停辦了,可為殷鑑。如由制度面著手,可以規定新聞局長要達到全民英檢高級程度;事務官要出國,必須先考過全民英檢中級,才不會浪費公帑;某些涉外單位要訂立職務英檢標準。在各個政府單位及企業的共同運作之下,台灣定可走出不一樣的格局。這場研討會的熱烈討論,只是一個起點,要提升國家競爭力,有待全台灣國民的努力。
 
與會者發問
 
       財政部科長分享了自己在公務機關裡的執行經驗,十分提倡「無圍牆的英語教室」,籲人人能以自我行動塑造學習空間,而不要受限於僵化的制度或資源;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驗中心高天恩教授則是就「英語廣播」這項政策提供建言,十分樂意提供相關資源;花蓮縣政府的代表以個人的家庭經驗分享,鼓吹「英語生活化」,希望人人平時藉由簡單的日常活動或問候,自然而然地習慣以英語溝通。
 
       
雖然這場「英語力與國家競爭力」研討會將近尾聲,但在每個與會者的心中似乎都還延續著一股強烈的力量,台下與會者的熱烈回饋寶貴意見,證明台灣政府機構及學者、專家及國民對此議題的高度關切。台灣未來的國民英語力與國家競爭力政策,可望更上層樓,我們拭目以待!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