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成效評量一直是教育界所關注的大事,因為透過評量的過程課程設計者或教師能夠評估學生的表現及驗收學習成效。學習評量的過程包含有能力指標的建立、測驗工具的研發以及各種數據的蒐集過程。其中能力指標的建立最為重要,它的建立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而能力指標可大略分為可量化及非量化兩種類別。本文將以國立成功大學英語政策為例,討論目前在台灣高等教育中有關英語學習評量以及其能力指標之訂定等議題。
教育部於2005年公佈2005-2008年「教育施政主軸行動方案」,其中要求各大專院校更新學生在畢業前須通過之英語能力指標。國立成功大學英語政策的主旨在於使學生明白英語學習不僅僅是第二語言的學習,高等教育應該為學生成為全球公民做準備,亦即,英語教育的目標不應只是通過英語測驗,更重要的是發展學術及職場所需的語言能力。
以下將簡單描述國立成功大學英語政策使用的「一般英語能力指標」以及針對不同專業領域所設計的「專業英語能力指標」為範例說明。首先介紹可量化性指標,如一般英語能力檢測 (general proficiency test)及學期成就測驗 (achievement test),其次描述非量化性之指標,如學習自主性及對英語國際化(ELF)的認知。
一般英語能力指標 (EGP Competency Indicators)
參照「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架構」(簡稱CEFR),成大要求畢業生需達到高階級(B2-Vantage)的語言能力,等同於全民英檢中高級、多益785分、雅思6.0級、或托福87分以上之英語能力。根據CEFR,達到此階段能力的學生:
- 能理解複雜文本的主要概念,包括在其專業領域的技術討論
- 能即時並流暢地與英語人士作互動
- 能針對多樣的主題發展出清楚且詳細的文章
- 能針對所提的各類議題提出優缺點並作分析
成大目前使用市面上通用的英語檢測評量學生一般英語能力,市面上通用測驗的主要好處,除了其公信力,最主要是能與其他大學的學生相比較,但對於其他更專業的學習成效檢定,這類能力測驗是有其限制性的。因此,針對衡量學生的整體學習成效,成大使用額外的工具來檢測,例如,所有的大一學生每學期皆需接受額外的學術單字能力測驗,大二學生則有專業英語能力學期成效評估。
專業英語能力指標 (ESP Competency Indicators)
成大英語教育政策要求學生的語言技巧能達到特定學術及專業應用之需求。透過國立成功大學成鷹計畫之專業英語課程規劃,成大學生須具備學習閱讀專業領域文本及執行專業任務的英語能力。這意味著商學院學生的能力指標與科學及工程學院不同 (表一),此類型的學習成效是無法用一般英語檢測來衡量的。儘管多益測驗比其他一般英語檢測多了職場基本之專業英語能力的測試,有關成大學生之進階專業英語能力的檢測,目前是採用學期成效評量 (achievement tests)。這些測驗模擬學習者在英語教室或工作場所可能會遇到的狀況,例如圖表或短篇文章之閱讀,而實作的題材如徵才廣告或實驗報告等則能用來評量其專業任務執行能力。
表一、不同學院之專業英語能力指標
|
商管專業 |
科學及工程專業 |
生物科技及醫學專業 |
聽力 |
理解商業或經濟課程相關英語課程內容 理解顧客之需求及問題 |
理解科學或工程相關英語課程內容 理解指示並完成專業任務之執 |
能聽懂生醫專業課堂英語授課內容 |
口語 |
解釋商管或經濟概念並舉例說明 描述商業圖表並說明 提案建議 |
解釋科學理論或其應用並舉例說明 描述圖表並說明 給一系列之說明指令或步驟 |
能說明數據 報告學習心得 進行(Q&A)討論 |
閱讀 |
理解商業課文及相關出版品的主要概念 |
理解科學及工程課本及其相關專業領域出版品的主要概念 |
理解生醫課本及其相關專業領域出版品的主要概念 |
寫作 |
敘述商業概念並舉例 敘述圖表 彙整提案大綱 |
敘述理論或應用並舉例 敘述圖表 寫出指引步驟 |
根據病例或實驗報告,使用英語重新描述病情或過程
|
註:以上生醫專業指標,感謝醫學院教授之指教。
因為進階專業英語能力有其複雜度,如果時間允許,量化的學期成效評估可搭配其他非量化性的評量工具如問卷調查、訪談、學習者自我評量、學習檔案、及實作測驗等,以充實評量之完備性。
學習自主性 (Learner Autonomy)
由於成大目前沒有提供大三及大四學生英語課程之選修,所以大一及大二學生的另一主要英語學習目標 「學習自主性」,就更顯重要了。為了鼓勵自主學習,國立成功大學英語課程應用網路學習資源並介紹語料庫之應用學習。建議可以應用以下指標評量自主學習:
- 了解網路資源之應用,如BBC或Voice of America
- 能應用語料庫知識於英語學習
- 自發閱讀課程指定以外的專業刊物
對英語國際化的認知 (ELF Awareness)
政府鼓勵台灣的大學邁向國際化,鼓勵全英語授課環境並藉此吸引國際學生就讀。在以英語為國際通用語言(ELF,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的環境中,學生必須認識並尊重各種不同的英語使用者,發展調節技巧(accommodation strategy)以促進跨文化以及跨語言背景之溝通。以下指標建議可用於衡量學生在ELF環境中的表現:
- 在學術及專業背景下意識到新興的ELF環境
- 能理解並與各語言背景的ELF使用者溝通
- 能在全英語課程中有效使用英語溝通
- 能運用調節策略彌補溝通時的隔閡
結論
表二顯示的是成大大學生英語能力指標結構。可量化的指標測驗有其侷限性,必須輔以非量化檢測以有效地衡量學生的整體英語能力。
表二、成大大學生英語能力指標結構
指標性質 |
指標類別 |
評量工具 |
一般英語能力 |
可量化 |
市面上通用的一般英語測驗 |
專業英語能力 |
可量化;非量化 |
能力及成就測驗; 問卷、面試、學習者自我評量、學習檔案、及實作等 |
學習自主性 |
非量化 |
問卷、面談或觀察等 |
英語國際化的認知 |
非量化 |
問卷、面談或觀察等 |
最後,台灣一般大學的英語課程通常在大學前兩年中完成;可預見的是,大多數學生的英文能力可能會在後兩年內衰退下來。 因此,當務之急為高等教育之英語政策要能囊括大學後兩年學生之英語能力之持續提昇或是實力維持,如此畢業門檻的建立才能發揮其實質成效,造就真正能與國際接軌之專業人才。
以上論述是依據成大學生學習目標所制訂的英語能力指標,適用於和成大學生相同背景及程度的學習者。至於其他程度及需求的學習者則需根據自身實際學習狀況調整指標,已達成專業英語學習之終極目標 — 特定需求之英語學習(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