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得會」的能力指標代替「教得完」的教學課綱


 

        從國小到高中,所有的老師都知道教學必須依循課程綱要,要達成能力指標,但這項教學的最高指導原則,是否適用所有學科?是否就達到了教學的目標與學習成果?似乎很少被挑戰,即使國中小學、高中的課程綱要曾重新規畫制定,制式的課程綱要與能力指標仍被視為不可任意更動的指標,但在教學現場上,尤其是國中小學的英語能力指標,卻會讓一些老師感到困擾,應變之道是有時只好將課程綱要、能力指標列為參考,課堂上執行又是另一套。

        在桃園縣一所國小任教的英文老師邱奕佳直言,「我上英文課時,不會看什麼課程綱要、能力指標啦,學生程度不齊,要怎樣去依照能力指標?」邱奕佳是教育部「二六八八」專案聘請的英文老師,他曾在美語補習班教學多年,目前在國小是負責五、六年級的英語課程。

 

學生英語程度差異大 單一指標難行

        邱奕佳表示,美語補習班的教學模式活潑得多,而且學生的程度比較一致,但在國小,班上的學生差異很大,有的學生早已在外上過英語補習班,如果要依照學校的課程綱要、能力指標那一套,對某些孩子來說太簡單,但對很少接觸英語的孩子來說,英文學習並不那麼有趣,難免會形成教學時,會的學生很有自信地對答,不會的則是根本不知如何是好。

        他批評,小學英文的教材編得不好,那是給有英文基礎的學生用的,適合都會區有學習優勢的學生,因此他今年教學時,把教材放一邊,以自己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只是 需要兼顧已會的學生,在班級經營上要運用一些方法,英文是死板的,不論是唱歌,律動、閱讀,都可以交叉運用,例如讓 已會讀的學生閱讀,讓不太會的學生加強單字的重複學習等。

 

學會才是重點 而非趕進度

        以自己教美語補習班的經驗,邱奕佳表示,能力指標是參考用,達成度不高,除了學生程度外,他說,英語課程一周只一或兩節課,等到下周上課時學生又忘了,又要花時間複習 ,但老師也很無奈,小學老師的授課班級多,難以一一照顧到,明知有問題有時卻是愛莫能助。

        他認為,語言是內化的,需要不斷地累積,不斷地反覆練習,如果老師只是為了依照課程綱要,要趕教材的進度,就難以顧及學生的學習狀況,何況依照現有的教材,根本教不完,趕進度卻不能讓學生學會是一大諷刺,更令人覺得能力指標是可笑的,理想的方式是回歸到學生的學習, 視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能力指標,或者是更有彈性地讓不同的程度的學生,有客製化式的教材與達成的學習目標。

 

能力指標須依循學生特性落實

        在台東都蘭、東河國小巡迴英文老師劉美君也說,國小英文能力指標對偏遠地區學校的孩子來說不易達到,如果硬是要學生達到教育部頒訂的能力指標,對部分孩子來說太痛苦了。

        劉美君認為,國小三、四年級學生上英文課,重點應在於引起他們學習英文的興趣,引發學習動機,但能力指標會說要「精熟」某階段的英文,問題是精熟這兩個字太空泛,有的會說要去「了解節慶文化」,但要精熟到何種程度?了解節慶文化要如何定義?是指萬聖節、耶誕節嗎?這些節慶對台灣孩子說陌生又不太陌生,因為已變成商業化,但如果知道這些節目算是了解節慶文化嗎?

        劉美君說,老師在教學現場會盡量讓教學目標、能力指標融入教學,但每個學生乃至每個地區的學習情況不同,老師除了依循能力指標,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學生的特性,要依照教學需求,如何把學習目標融入在課程中是考驗老師的功課。

【PDF全文下載】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