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評量趨勢導正教學方式:創新學習的轉機?
根據今年5 月20 日美國高等教育紀事報(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的報導:美國可能要求各語言訓練課程依法取得特殊的認證標準才准予招收國際學生。美國國土安全署(U.S. Homeland Security Department)的這項規定,讓附屬於各大學與獨立經營的語言訓練中心紛表不安,擔心其將影響國外招生計畫,尤其是大量英語能力水準未達標準的學生,勢必因而踟躕不前。
美國國際教育者協會(NAFSA)也接獲通知,許多業經認證的大學院校被要求提出具認證機構所簽發的相關特殊證明文件,包括密集英文課程班(IEP)的詳盡課程與上課時間表。」同時,美國大學IEPs等協會也為如何完整提供符合規定的文件頗感困惑;雖然力圖向當局保證獨力經營的語言機構也具備某種監督機制,以說服當局不硬性規定大學的語言中心也要認證才能核准招生。事實上,目下主要將先影響到小型業者,肇因於其濫用學生簽證漏洞;例如:1 年前國土安全署就關閉加州的一家招收好幾百名印度學生的「野雞/sham 」大學。
另一項必須關注的趨勢則是:整合聽、說、讀、寫的全方位英語學習法以及語言教學/訓練課程。根據曾有100 餘次托福應考及25 年教授指導經驗,目前主持一所學習學院的江璞先生,他在本人協辦2009 年大學暑期密集托福班的演講指出:「網路托福將聽、說、讀、寫4 項基本功綜合在一塊,答案的呈現不再只限於選擇題;它的綜合題型要求學生能聽、能讀,然後再把聽、讀所得到的內容說出來。換言之,聽讀不懂就說寫不出,即便聽讀可以,如果說寫不行,結果還是枉然…,故要在考試勝出,4 項基本功缺一不可。」TOEFL iBT 評量的最大重點乃是著重於測試考察學生是否真能實際熟練運用並整合聽、說、讀、寫的技能(Integrated tasks),以真正能夠在全英語之學術情境下使用英語及進行有效溝通(real communication);展現思維程序過程或解決問題的能力(thinking process )、邏輯思考批判的能力(logical evaluation)以及口語簡報的能力(presentation skills)。所以他期勉學生要提升學術英文的實力——所指的便是真正能夠運用英文的實力,以備將來研習專業課程。這種測驗方式確已對英語學習與教學思維帶來巨大影響。
以上幾點也是包括台灣在內的亞洲學生學習英語的最大罩門與弱點所在。長久以來,國人偏重並習慣於「記憶背誦」文法規則、熟練考試技巧;換言之,光只重視文法規則、單字、閱讀及聽力分開學習,個別專攻而從不重視整體的「寫作」與面對面的即席「口說」習慣的養成,更別說運用邏輯思考或以寫作與口說作為語言訓練的任務或項目。因此,針對整合聽說讀寫技能的評量測驗方式,採行整合英文的全方位提升能力之新世紀學習方法,乃是勢在必行,即知即行的有效教學策略。本文介紹的整合英文教學法,除提出《整合英文》Integrated English(Robert DiYanni 與Thersa Jen/任長慧合著,2003 年聯經書局初版)這本同名書為教材範例外,也要推薦由TESOL ESP IS 成員紀安迪教授(Prof. Andy Gillet)所建構的網站(http://www.uefap.com/):Using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UEfAP)–A Guide for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以幫助有志研習並提升學術英文(EAP)的老師學生了解這項趨勢,採用最新學習策略,透過最有效,最先進的途徑,在升學、進修或職涯各方面有效達成相關機構的語言評量標準與目標。
整合「寫」、讀、聽、說能力:從學術寫作著手EAP 教學
誠如國立台灣師大文學院前院長張武昌教授在《整合英文》一書的序言「英語 學習者的福音」所提到的:「整合英文強調寫、說、讀、聽四種能力並重,因此在學習的內容上,雖強調以閱讀與寫作為主體,但在活動設計方面也適時融入了聽力與口說的練習。此外,作者在編寫活動的設計上皆重視批判式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訓練,這是一般大學生所需培養的關鍵能力…」該書由國立清華大學前校長徐遐昌博士所寫之序言也讓人深有同感,他談到自己6 歲移居美國學習英語的經驗:「總是認為『寫作』是聽說讀寫中最困難的;關於外語學習,『讀』和『聽』應該先於『說』與『寫』吧?」因此,他一開始對於《整合英文》一書將「寫作」放在首要部份有所不解,但進一步思考,方才了解作者的想法是對的。「我從過去撰寫科學論文、探索性文章和教科書的經驗顯示,我的英語能力是在『開始認真寫作後』大幅提升的。關於這一點,讀者在學習中文時應該也有類似的體會。很多人在英語的聽、說、讀三方面都已經受過較基礎為深的訓練,卻無法寫出值得一讀的出色英文。因此把英文寫作當成大學的首要課程,就可以開啟一段重要的學習階段,讓學生將過去學到的英語技巧『整合』起來。」旨哉斯言!
「無巧不成書」,四年後商業周刊1012期(2007年出版)特推出<寫出競爭力>專題報導「愈寫愈聰明!」來應國際大學教育的改革趨勢,似乎巧合地呼應了徐博士高見。商業週刊也提到重視寫作能力已形成一股趨勢,美國大學委員會(College Board 相當於台灣的指考或早期的聯招會)在2005 年3 月就針對入學考試大作調整:在Math與Critical reading 外,同時加考60 分鐘寫作測驗(35 分鐘問答 + 25 分鐘申論題)。此項作法大獲支持,總計已有400 所大學規定作文是申請入學之必要條件。同時,哈佛大學為探討「寫作在大學教育扮演甚麼角色? 寫作為甚麼重要? 」從1977 年為402 位新鮮人(25% )所進行長達4 年的寫作追蹤報告。歸納其結論:「好的思考,得自於好的寫作。」於是從2002 年起,哈佛大學進行系列的重要教育改革,規定大一新生必須參加12人一班旨在訓練未來領袖的組織邏輯表達能力的大一新生寫作指導(Freshman Writing Tutorial)。哈佛注重寫作的這項傲人傳統要求大一新生平均一年要寫13 篇5 頁以上的報告;其中1/4 的學生更高達16~22 篇,這還不包括隨堂課後3 頁以下的讀後感回應論文(Response paper)。到了大四則長度增加到10~15頁之多。想想我們台灣的大學生畢業生寫作質量可能達不到其大一新生的水平。因此,從「寫」再「讀」並配合「聽」與「說」的技能所進行全方位能力的培養功夫,正是當今將整合英文學習融入學術英文(EAP)的重點策略與作法。
有鑒於目前針對提升國家競爭力的呼籲與企業國際化的趨勢,教育部正大力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俾能與早日與國際接軌。因此,國內對大學對「全英語學程」的推展業已凝聚共識,而逐漸體認到:整體英語能力的精進與提升乃是學術英文的堅實根基。故而面對前述國際語言訓練課程的評量認證趨勢,實應嚴肅以對,並引為他山之石,倡導善用多元內容,同步學習各項英文技能,嘗試從整合「寫、說、讀、聽」全方位能力之提升的角度切入,探討如何將整合英文融入學術英語的課程教學與設計,以打穩「學術英文」(EAP)根基,進而精進全英語學程之學習策略,以因應國際英語課程的評量認證趨勢,促進大學國際化,提升國家競爭力。
學術英文與專業英文的關係:ESP + EAP 還是ESP = EAP?
美國TESOL ESP 研究小組發起人暨奧瑞立岡大學語言中心魏凱怡主任(Kay Weserfiled)指出,EAP 係屬ESP 下面兩大主要領域之一,另一領域則為EOP (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即職場英文)。因此EAP 的大前提是:具有特定目的或特別專門學科的課程,且有別於各主修學門針對一般英文技能所設計的預備課程。創始於1960 年代的EAP 起先是著重在EST(English for Science & Technology,即科技英文),演變迄今,則專指針對有志於學術或專業生涯的學生所需特定溝通用途的實用英文課程,直接與其主修學科有關連;不同學科有不同的內容或論述方式,例如EAP 寫作就不再只是在教千篇一律的5 段論述的學術文章的寫法。因此,特定學科的EAP 與大學預備課程的一般或普通英文(EGP)的差異在於:EAP 須根據完整的需求分析,通常是針對專業訓練與語言能力均屬進階級以上學員,採用真正實際或真實情境的文件或慣例為材料與特定領域的專門學術文本論述,且有助於日後職涯發展兼具可資評量的成效與目標。EAP 的語言目標即在提供圓滿的學術晉級階梯,拾級而上;由一開始透過IEP 的大學預科生之學術前學習技能(study skills)訓練,接著是基礎課程,然後進入有學分的新生課程;最後晉級到真正的EAP 課程—— 研習特定學科領域的大學生課程與研究生學術課程。
加拿大學者紀安迪(Andy Gillett)在其所創設的UEfAP 前言中,把EAP 定義為「為滿足大學全英文教學課程與工作環境的學生之需求,而特別設計的語言表達及相關的溝通方式實例、慣例及範例… … 藉以協助學生在以使用英文作媒介之教學或工作之情境下,學會或精熟一些語言與文化方面,主要是研修該學科所必具備的、慣常使用的表達或溝通方式與做法或範例。」(-and associated practices that people need in order to undertake study or work in English medium higher education. -to help them learn some of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mainly institutional and disciplinary-practices involved in studying or working through the medium of English.)
EAP 也可視為ESP 因其課程具有雷同的特色,諸如(1)特定目標導向(2)根據需求分析(3)有跟ESP 課程一般特定研習期間(4)成熟的成人學員(5)需要編寫專門或專業的語言教材(6)令未必具有相當水準或一定程度的語言能力之學員有高到足以成功達成目標的學習動機( Robinson's 1991)。就EAP 教師的任務而言,與其說是要教會學生把諸如動詞用對,教會學生在必須撰寫報告時,能夠了解寫作的整體架構、完成任務來得更重要。其核心角色是教師兼課程設計(見p.39 <圖一>;課程設計範例:an adaptation of provides a useful model to do this – Figure 1,取自EfAP 摘自Bell, 1981, p. 50),俾能協助學生在授課期間,精熟所學知識技能,更上一層樓。
EAP 學術英文研習目標的需求分析( Target Needs Analysis)乃是EAP 開課前的第一個步驟,包括: 語言本身與相關工作與學術課程所需慣用之溝通表達模式、格式、作法或範例( the language and related practices )該需求常因學科、語言程度、單位及國家或地點不同而有差異。通常是依據下5 項來作需求分析:
- Us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一般常見情境所需用到的語言,如演講、研討會、助教輔導、分組專案製作或專題報告、實作或實習課程、個人研究及各種考試等。上述動作均包括聽、說、讀、作4 項技能,像是聽演講、作筆記、讀教科書讀講義或做PowerPoint 檔與口頭簡報、實習課上聽指示按步驟行事等,而寫作需求最為頻繁,也最麻煩、問題最大,如寫作步驟、論文、感想;不同文體題材、摘要、記筆記、引用或閱讀技巧,聽演講以及做口頭簡報或網路線上討論等(詳見Gillett, 1989)。Knowledge of language:包括個專門學科的各種不同的書寫與口語的文本體例文章類型、轉承字以及有關的有效學習策略與答題或發問技巧等。其它如文化與不同文之間差異之認知(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awareness);學習技巧與策略(EAP Study skills); 精熟一般通用學術英文與特定目標之學術英文的研修(EGAP/ESAP)。
- 針對學員的目前的語言能力與表現:
(Performance where is the learner is now)加以評估,通常是透過 IELTS and TOEFL 的測驗為之,俾能據以設定所欲達成的目標。
- 選擇教學方法與策略:
(Select teaching approach)如整合聽力理解兼作筆記(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note-taking)兩種技能;或是邊聽邊做摘要的方式(the process of listening summarizing and note-taking);教導作筆記的訣竅(how to take notes)等,一般根據Paul Nation(2007)論述所建議: The opportunities for learning language can be usefully divided into four strands: meaning-focused input, meaning-focused output; language-focused learning and fluency development. 基本而言,EAP 也屬任務導向的教學(task-based)如寫作課; 至於教導學生學術英文的口說部分, 最典型的作法便是讓學生實際參與研討會與親做口頭簡報,兩者都可以教室進行並予以個別輔導。最近則有學者(Watson Todd, 2003) 提出EAP 教學的6 大途徑: Inductive learning, process syllabuses, learner autonomy, authenticity, technology and team teaching. 在本文稍後要介紹的教學學習法都大約會強調其中的process syllabuses, learner autonomy, authenticity, technology,尤其是自主學習、真實材料及運用科技的方便即時性,其對有效學習的重要主導性。
- Implementation:
EAP 通常係屬為未正式學科上課前的預先作準備的課程。有的則是許多學科正式上課之前的基礎必修課程,成績要求與評量或通過標準為何? 有否學分等,均應與入學許可單位溝通清楚。
- Evaluation:
在一項EAP 的研究中,Hamp-Lyons(2001)提到為製作教材、執行有效的教學法及評估EAP之施行成效,先前所要作的目標需求分析、語言與學術文本的論述結構分析。不過,卻未提及成功的EAP 或是EAP 的教學或課程到底要做到或達到甚麼程度,才足以讓學生及其他學員成功晉級到他們所企望或選擇的學術領域。UEfAP 則介紹The British Association of Lecturers for EAP(BALEAP-The Global Forum for EAP Professionals)在其2006 年6 月所舉辦的Professional Issues Meeting(PIM)業已注意此問題,並藉由相關研究試圖提供足以證明EAP 課程確實有助於學術成就,並確能改進EAP 並推展EAP 之教學成效,以謀求彌補這個缺口(詳見Gillet an Wray 2006)。
結論:知行合一,即知即行
EAP 的教學的主要任務在替大學預科或大一新生或有志獻身學術研究的年輕學子,在正式上所選定的學科以「全英文課程」之前做好準備功夫,以精熟或精通其所需具備的語言素養與符合該學科慣常使用的口語與書面溝通表達範例或模式或作法,兼以未將繼續深造或職涯規劃,扎穩堅實的語言、文化及專業之基礎,以順利銜接全世界的大學之全英語學程及專業工作環境。EAP 必須從學習者的需求與能力出發,其語言與專業課程(使用語言來研習專門領域者)也必須融入其所專攻的學術與深造或工作的語言文化情境裡,才能湊效並圓滿達成目標,因此,鮮少有現成教科書專替這小批的學員來編印;EAP 教師總是要具備分析能力,去判斷、評估特有的學術情境及其所適用的語言並能了解學員的需求據以設計並研發出適合該專業情境與語言慣例的教材與教法。
最後,本文再以狄亞尼博士與任長慧博士合著的《整合英文》一書整合學習練習之編排架構為經,以加拿大學者Andy Gillett 所創網站Using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UEfAP)–A Guide for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透過網路科技,運用英文學習多元內容為緯做結論:重申嘗試從整合「寫、說、讀、聽」全方位能力的角度切入,應有可能將「整合英文」融入學術英語的課程教學與設計,以先行打穩「學術英文」(EAP)根基,進而精進「全英語學程」之學習策略,以因應國際英語課程的評量認證趨勢。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任何有效的教學法都端賴身體力行去實踐,唯有知行合一,即知即行,一步一腳印( Walk the Talk ),持之以恆,才能見其成效而竟其功,願大家共勉之。
作者: 黃敏裕/臺灣科技大學推廣教育中心英語教學組助理教授級專家
作者簡介
黃敏裕
臺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秘書長;English Career總編輯、國際英文職能論壇志工總編輯;中華民國美國研究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台灣專業英文學會Taiwan ESP Asso。國際交流秘書; 2007-2009 年代表ETS 台灣代表處以學術交流顧問出席美國TESOL 年會擔任ESP 專業英語教學研究委員會海外委員;目前擔任台灣科技大學推廣教育中心英語教學組助理教授級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