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英語教學實驗方案是從2011 年9 月展開的實驗計畫,是由臺東縣政府與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合作,有溫泉、尚武、大武、桃源、東河、紅葉、都蘭等國小參與實驗方案,目的是要提升臺東國小學生的英語能力。
教學不應只是「趕進度」
實驗方案預計以四年時間執行,針對國小中、高年級學生進行適性化分組,參與的老師先接受過師資培訓,以有別於以往只要教完課本進度的教學模式,投入專案的第一線教學。邁入第二學期後,執行專案的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測驗發現,學生的成績有進步,這樣的成果讓一度沮喪的老師頗為振奮。
這項實驗方案由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陳超明指導進行,負責觀察指導的是臺東大學助理教授蔡佩玲。陳超明表示,英語教學需要打破「趕進度」的傳統教學方法,必須要以「教會」學生代替「教完」的做法。參與實驗的班級先做適性化分組,再以國小畢業生能學會26 個英文字母及120 個英文單字,做為基礎能力指標。
一年耕耘 成績超乎預期
試辦近一年後,臺東縣政府於今年(2012) 6 月舉辦記者會,發表臺東英語教學實驗方案的成績,參與實驗的老師劉美君、陳怡鳳、林若蕎、郭靜雯、林淑貞等人都說出自己的心得。
陳超明說,課程不一定要教完,但教過的,一定要會。近一年下來,學生英語能力明顯提高,而且參與實驗的臺東中年級小學生英語程度與臺北幾乎沒有差距。
他表示,各縣市的國中生,從國小開始就學了至少四年的英語,但到了國中,竟然連26 個字母都背不全,如果臺東實驗專案成功,代表這樣的成功經驗可以複製,讓各縣市的英語教學都能更有效地教學,讓學生不再為學習英文苦惱。
採用教會的教學方法後,臺東縣七所小學近450名學生的成績,和明星學校對照比較,成果比預期的還好。
為了教會 實驗班老師很堅持
陳超明說,以往老師教學只管依進度授課,不管學生到底學會了沒,為了趕進度,不斷地趕課,卻不問學生吸收了多少。這種教學模式,造成全班可能只有前25% 的學生聽得懂,其他學生卻可能一知半解,甚至完全聽不懂,只能當教室裡的「客人」,更對學習毫無興趣。
改採「教到會」的教學方式,要求全班學生都學會了,再進行下一個進度,這樣的教法當然可能教不完,無法趕進度,但老師教會學生,學生學會課本內容,比教完學生卻學不會更重要。陳超明說,教太多學生學不會,不是跟沒有教一樣嗎?前25%的學生,為了等後面75% 學生,可能會等很久,學校可以為前25%的學生,增加學習時數,內容加深加廣,不會影響他們的學習。
劉美君在發表會上談到自己的教學心得,她感性地說,剛開始差點堅持不下去,因為學生對英文的排斥轉化對老師的敵意,讓她難過得落淚,後來看到學生的進步,她又落淚了,但是這次是被學生學習成果感動,留下開心的淚水。
臺東縣長黃健庭夫婦都出席了發表會,看到老師們對教學的無私付出,縣長夫人一一擁抱了第一線的老師,疼惜她們的認真。
黃健庭則說,教學實驗發現,臺東小三學生程度幾乎不輸臺北,但小五開始出現落差,可能是課業轉難,又缺乏課後輔導,才會造成學習上的差距,需要為孩子補強,讓臺東學生的學習不落人後。
做對的事情 努力就有成效
「堅持去做對的事情,努力就會有成績」這句話,用在執行臺東縣「提升國中小學生英語學習成效」實驗專案的相關人員身上,真是再貼切也不過了。不論是負責策劃的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陳超明兼臺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執行作業細節的忠欣公司、支持全案的臺東縣政府、溫泉國小校長吳正成、臺東大學英文系助理教授蔡佩玲到第一線面對學生的英文老師,他們全心付出,執行兩學期下來已可以看見孩子的改變。
實驗專案以提升學生的英文能力為主,秉持著陳超明教授要求的「不是要教完課本內容,而是要教會學生」的原則,專案推展之初,參與實驗方案的英語老師要面對四至六年級程度不一的學生,困擾的不只是教學進度、學生吸收消化能力,更要克服的是學生的學習態度、行為甚至是家庭問題,遭遇的阻力比想像還多。
適性教學 為學生打好學習根基
在臺東縣偏鄉的一所國小內,好動的孩子翻著邊上已起毛的習作簿,跟著老師念英文單字的同時,還不忘去踢前面的同學;另一名男生更是百般無聊地東張西望,有一搭沒一搭地隨口念著英文單字。對英文老師來說,這些孩子的問題不在課堂上,光是管理班級的秩序,就已讓老師頭疼。
例如一名高年級的男生,對英文老師劉美君說,「像我這樣的小孩沒有人會愛我的!」劉美君當下愣住了,但立刻回他說「老師真的愛你」。 劉美君說,剛開始上英文課時,她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去處理班上的秩序,有次 ,她請一名男學生坐到講臺旁,因為孩子好動,注意力不集中,她想要盯緊些,她告訴這名學生:「老師愛你,請你坐到老師這裡來」,結果學生回她:「沒有人會愛我的」。由學生的反應可以看出平時得不到應有的關愛,他們需要更多的肯定。
如同劉美君的經驗,參與英語實驗方案老師的挑戰,不只是要學生反覆練習,要他們好好記住26個英文字母,更難的是在如何讓他們發現學習的樂趣,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因為在偏鄉的孩子,不僅僅是經濟弱勢,有的更缺乏一個完整的家庭。他們是來自隔代教養的家庭,老人家無力去看顧孫子的功課。孩子缺乏父母的關愛與每天的耳提面命,寫功課也就變得可有可無,老師必須花很多的心力去引導他們到正軌,這比教學科更辛苦。
以劉美君為例,她負責的是臺東東河及都蘭國小中高年級的英語課程,她要花時間維持班級上的上課秩序,還要一遍遍地帶著孩子讀出字母。過程雖然辛苦,但看到孩子可以分辨出字母的不同,拼出正確的音,讓她一度疲憊的心情又重燃希望。
誘發強烈學習動機 要因材施教
場景換到尚武國小,同時身兼大武及尚武國小的英語教師郭靜雯,在尚武國小帶著孩子上課,她手裡抓著一個隱形的「kite」風箏繞著教室跑,學生興奮地跟著老師「滿場飛」,她將學生分成數個小組教學的方式及強化字母讀音、圖卡,讓孩子反覆練習英文字母。分組時,一個原本上學期不愛上課的小四男生,積極地告訴同組的同學,這是「bee」啦,自信寫在他的臉上,英文不再是看不懂的符號,當他答對老師的問題時,得意的神情寫在臉上。
臺東紅葉國小以少棒聞名,現在還有少棒隊,也有愛打棒球的孩子被送到紅葉國小住校,學打棒球,因此紅葉的學生,有不少是除了學習課業,還要花體力去練習棒球。同時身兼桃源國小及紅葉國小的英語老師林若蕎,以自製的英語教學道具,帶著小朋友念英文。得天獨厚的是,紅葉國小在本學年有一位英語替代役男黃元彥,他不僅幫忙在班上指導英文,協助管理班上秩序外,因為棒球隊的孩子都要住校,他也要協助在課後輔導功課及生活上的點點滴滴,可惜的是黃元彥已在六月退役,讓林若蕎在班級管理上比以前吃力。
林若蕎也是以小遊戲、道具帶動學習,學習有成的學生們不僅在課堂上爭相「搶答」,在林若蕎用心地教學下學會了簡單的英文歌,活力十足。參與實驗方案的老師不僅要克服教材教法的問題,也要想盡方法讓每一名孩子都對英語有興趣,精熟地把英語融入學習情境。他們利用研習時間交換教學心得,找出可行的解決方案,雖然承擔著更大的責任,但看到孩子表現一天比一天好,每位老師都認為辛苦是值得的。
從不放棄 依現況調整教學內容
實驗方案進入第二學期時,陳超明十分擔心經過一個寒假後,學生是否都把上學期學過得忘了差不多了。參與實驗的老師們說,沒有上課時的反覆的練習及叮嚀,孩子多少會忘記一些,但在每一節課開始前,老師都會先花一點時間,複習上一次教過的字母。因此遺忘的情況比想像得好些,可見如果精熟的學習,可以讓學習的效果比較持久。
學生的學習漸漸讓老師放心,比較困擾的反而是家長愛比較的心理,例如有家長抱怨其他學校的英語都教到第三、第四冊,為什麼你們還在第一冊,還在念字母,到底何時才能開始讀課本呀?也有家長說,孩子已經會背26 個字母了,不需要再浪費時間重複學習,家長們害怕,一直停留在字母,到了國中會跟不上閱讀。
負責課室觀察的臺東大學助理教授蔡佩玲說,由孩子的表現可以看出,有些孩子看似26 個字母都會了,但考試後卻發現,字母未被好好地記入腦海,或者不太會運用或容易混淆使用,像d 與b就常會讓孩子搞不太清楚。至於家長擔心國中的進度跟不上,蔡佩玲說,家長過慮了,只要能夠扎實地打好基礎,不要在國小時就放棄英語,就可以持續對英文學習的興趣,有助國中的進一步學習。
實驗方案繼續執行時,也會視學生進度,調整教材內容及教法,例如要加入多一點的閱讀及生活上的英文會話等,要依孩子的學習情況,讓學生可以適性學習。
記者: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