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政府投入大量的經費與心力來提升台灣學生的英語能力,然而,不論是將原本國中至高中的六年英語學習歷程向下延長至國小,或是廣泛設立大學生英語能力畢業門檻,似乎都不見有太大起色。甚至整個社會對於英語教育興起了一種「怪罪主義」,企業怪大學沒把學生教好,導致台灣沒有人才可用;大學怪高中沒把學生的基本功打好,導致大學沒辦法教導進階程度的英語;而高中又認為不是自己的責任,往下怪罪給國中,如此一層層怪罪下去,似乎離開不了這樣的負面思惟。
「補救教學」即為面對這樣一個負面局勢的措施。事實上,長久以來補救教學都被汙名化了。一般大眾普遍錯誤的認知: 認為接受補救教學教育的學生,都是因為學習不認真或學習有障礙,所以需要被「補救」起來;但其實學生需要進行補救教學,通常可能是他的起步較慢,能力還未發展起來,或是學習資源的不足,學校的教育並未考量其學習的發展,導致學習無法跟上。西方教育學者則稱這種補強的教育為「發展教育」(developmental education) 或是「再教育」( re-education)。
本期English Career 從發展教育或補救教學的基本理論談起,從小學到大學探討台灣英語補救教學之現況以及實務機制,接著更延伸至學術單位外,討論職場上的企業如何進行英語「再教育」的策略做法,希望藉以帶給各個教育層級老師及行政主管一些發展教育的實際執行想法與創意。
不過,發展教學或補救教育實為一種後知後覺的教育策略,除了現階段確實完成各個教育層級的再教育外外,個人認為未來更應朝向「讓補救教育絕跡」而努力邁進。我們邀請專家學者,提出如何減少這種補救教學的需求,訂出不同的能力指標、進行多元的評量方式、把學生教會等等,可能都是較積極的英語教學方針。 語言學習是種長期的累積,把學生教會了再往下教,才能真正減少未來需要補救的學生人數。
然而,面對現今的英語學習困境,對於學習低成就的學生,補救教學到底有沒有效?又要如何檢驗它的成效?期望本期的文章能夠提供各教育人員一些答案。
發行人 陳超明
現任: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政治大學英文系兼任教授
曾任:政大公企中心主任、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系主任、政治大學外語學院院長
個人網站:http://www.englishforlife.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