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A Publisher’s Session – 解決學習落差:以學生為中心的英語教學規畫新思維


 
為解決台東英語教育落差現象,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 GEAT )理事長陳超明、台東縣國民教育輔導團英語學習領域召集人溫泉國小校長吳正成和台東大學英美文學系助理教授蔡佩玲等人與台東縣政府合作,自民國100 學年度起共同進行了「台東英語教學實驗專案」( 以下簡稱台東專案),研究有效提升英語文學習成效之教學模式,並於2012年中華民國英語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以「國中小英語教學的規畫發展與前瞻思維論壇 ── 以台東實驗專案為例」為題,將計畫成果進行分享。

 
執行背景
 
「台東縣英語教學是教育部推動補救教學的重要主軸,對於台東來講,學生的英語是全區域都需要補救的。」台東專案負責人吳正成表示,以目前的英語教育現況來看,台東的學子長期處於英語學習成效M型化的左端,這樣的城鄉學習落差現象就是台東專案想要解決的問題。
 
他指出,長久以來「英語」在教學上一直被視為是一門學科,只被應用在考試、升學以及升遷上面,但事實上英語更是「能夠進入世界村與他人互動之工具」,因此台東專案在設計教學方針時,便相當重視英語「溝通彼此」的本質。
 
吳正成並表示,在教學理念上,台東專案本著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吳清山所提倡的「教多不如教會,學多不如學好」的精神,在教學上以「教會比教完重要」為原則,旨在幫助學生打下基礎,並避免學生因跟不上進度產生「習得無助感」,進一步提升學習動機;台東專案也嘗試打破慣常的分班、分級規則,僅劃分中年級與高年級,並以「適性化分組」的方式,透過定期的形成性評量(FormativeAssessment ),將測驗程度相當的學生歸為一組進行教學。
 
考量到未來該計畫將擴大實施到全國其他小學的可能性,台東專案當初便依「不增加過多財、人力」、 「 創造可複製經驗」、 「 局部開始逐步擴大」、「遵守九年一貫原則」、「開放、志願參與」等原則規畫教學實驗,以期此教學方案未來的長期推廣。
 
能力指標學習
 
「教會比教完重要」要如何落實在教學專案中呢?此專案總顧問陳超明指出,為了能明確地管理學生的學習成效,台東專案在教學管理上導入了「能力指標」與「目標管理」的概念,在教學上不再按著以往的課綱跑進度,而是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調整教學進度。
 
此計畫還採取了以學生為教學核心的做法,將課堂中學生的練習時間安排超過50% 的比例。「我相信在場的老師都知道怎麼教英文,但是就是因為太會教了,反而造成學生英語學習的效果不好。」陳超明解釋,許多老師的教學功力很強,很會講解,但是卻忽略了學生實際練習的重要性,台東專案則希望在課堂上就透過大量操作性的練習,讓學生學會英語這項技能。
 
此外,陳超明表示,傳統的英語教學課程設計是以程度在前25% 的學生為基準,因此大多數的學生都因沒辦法達到要求而放棄學習意願,造成學習的雙峰現象,好的愈好,差的愈差;而台東專案則重視學生個人能力的相對進步,不把所有學生放在同一個比較基準,對全部學生都予以重視,強調能力階梯學習。
 
教學現場
 
在計畫執行上,專案協同主持人蔡佩玲說明,台東專案共有都蘭、東河、桃源、紅葉、溫泉、尚武及大武等七所國小參與,由劉美君、陳怡鳳、林若蕎、郭靜雯及劉智佳等老師負責執行,執行一陣子後則加入了綠島國小及公館國小,以檢視專案模式是否能夠被複製。
 
在計畫實行的第一年,三到六年級使用的教材皆為康軒的Hello, Darbie!第一冊。當高年級學生發現他們拿到的課本和中年級相同時,一開始顯得相當不服氣,認為課本的內容都學過了;然而,學過不等於學會,蔡佩玲表示,一次的測驗就能讓學生明白這個道理。
 
此外,台東專案的教學以「全部的作業都在課室內完成」為準則,透過大量學習單與肢體回應教學法(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 )在課室教學上的運用,持續檢視學生是否能把英語課程內化。而隨著練習的機會增加,學生們對於課程的熟練度和自信心都一起增加了。
 
蔡佩玲表示,透過對26 字母與120 字核心單字的「字母辨識及書寫能力」、「發音聽辨」、「單字與句型」三方面的三次測驗觀察,可以發現學生不但持續進步,且到第三次測驗時,甚至已經追上台北幾所國小學生的成績,確實減少了城鄉的差距。更令人驚訝的是在教育部的補救教學測驗中,參與專案的學校只有兩間學校有13% 的學生需要補教教學,而其餘的學校皆低於8%,溫泉國小更是全數通過測驗,沒有學生需要額外進行補救教學,可說證實了「台東英語實驗專案」的教學計畫是相當有效的。
 
結語
 
此實驗方案從100 學年度起執行,預計實行四年,目前僅一年已有相當成效,可說為台灣的國小英語教育與學習落差找到了新的解決之道。未來幾年這種創新的英語教學管理模式會如何持續改變台灣小學英語教育的教學生態?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