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人語 – 台灣全面參與國際社會 第三部門人才發展應具多元性

台灣在這幾年來,不管是政府部門、私人部門,甚至於一些公益團體,都不斷地走入國際社會,參與國際社群活動。過去私部門透過貿易、代工或跨國合作,帶動台灣整體的經濟發展;公部門,在外交環境壓縮的狀況下,也都透過不同的管道,爭取國際生存空間,從金融國際化、經濟及貿易談判、體育活動到生態、衛生、環保議題等,漸漸取得國際重視。這些制度內或制度外的國際參與,最受重視的,大概就是台灣非營利及非政府組織在全世界的活動,如慈濟的全球布局,都可以看見台灣的活力與對國際社會的貢獻。

國際參與,需要適當人才的投入,因此國際事務人才的培養,不僅是公私部門面臨的人才養成問題,也是現今第三部門組織所迫切的人力資源與發展議題。長期以來,English Career 關心台灣國際人才的養成:過去,我們探討台灣政府部門的國際化及國際人才的議題;也從企業界的觀點,來分析國際人才的特質與能力。本期,我們要從第三部門如何建立國際接軌的角度上,來探討人才的教育與訓練。

我們邀請台灣第三部門研究的先驅,也是創立台灣學術界第一個「第三部門研究中心」的政治大學公行系江明修教授,來引導我們思考第三部門國際人才的內涵與定義。此外,我們也從實務面來看看過去一段時間,台灣在NGO 或NPO 的國際參與情況,訪問了外交部NGO 委員會吳榮泉執行長、國合會副秘書長李栢浡博士等人,提出他們的努力與成果。本期的專題文章,從第三部門的角度出發,指出台灣需要更多國際事務人才的投入;而所謂國際事務人才,不僅是優秀的外語能力,其專業與涉外能力,更是多元的。如何促成這些人才的養成,正是我們今天所關心的主題。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曾進行一連串公民社會的研究,提出社會公民美德的多元性。他們認為一個社會如果缺乏公民參與,這個社會早晚潰散。有別於官僚體系的保守及私部門的利益導向,台灣的公民社會,透過各種第三部門的參與與實踐,漸漸成為社會的主流與新生力量。而公民社會所必須具備的文化力、社會力、資訊力及國際力,正可以透過國際社群的參與,強化這方面的養分。我們期望,台灣能透過第三部門的國際接軌,為台灣爭取更多的國際空間,也希望透過這種參與,能對國際社群有更多的貢獻。

發行人 陳超明
現任: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政治大學英文系兼任教授
曾任:政大公企中心主任、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系主任、政治大學外語學院院長
個人網站:http://www.englishforlife.com.tw/

Tags: No tags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