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浪潮下的專業英語文教學與研究-2013專業英語文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亞洲大學登場


於2013年11月1日, 由台灣專業英語文學會(Taiwan ESP Association, 以下簡稱TESPA)與亞洲大學共同合辦的「2013專業英語文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亞洲大學登場。這次的研討會以「全球化趨勢下專業英文的教學與研究」為主題,並邀請有「英語未來學大師」之稱的David Graddol博士以及Brian Paltridge、Vijay Bhatia、Najma Janjua等知名專業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以下簡稱ESP)學者擔任大會演講人。在為期2天的研討會中,內容包羅萬象,從法律ESP、醫療 ESP到 ESP教學理論與實務等皆有所論述,宛如一場台灣ESP學術界的盛宴。

從全球觀點看ESP教學的未來

研討會首場專題演講由David Graddol博士擔任講者,以「The Future of ESP: Taking a Global View」為題,闡述在人口統計資料與經濟模式中的全球趨勢(global trend)改變了工作的類型與勞動力所需具備的工作技能,並且由於專業領域的工作與學習逐漸走向全球化,具備高階英語能力成為普遍的必要條件。

David Graddol博士表示,當一個國家的受扶養人口逐漸下降,勞動人口逐漸上升,形成所謂的人口紅利(Demographic dividend)時,便邁入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對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黃金時期。然而,隨著出生率的下降,與人口老年化的問題日趨嚴重後,人口紅利終將面臨枯竭。由於人口結構的變動,依賴人口 註1 指數不斷攀升,致使勞動人口必須提昇工作技能,進而提高生產力,並獲得更高報酬,才能負擔為數龐大的依賴人口。

隨著時間的遷移,除了人口結構發生變化之外,人類的經濟生產模式也從農業、製造業,一路轉變到以服務業為主的現代。David Graddol博士指出,我們生活在一個多數工作機會皆來自服務業的世界裡,無論是低階服務業(例如連鎖速食店的工作人員),還是高階服務業(例如外科醫生、大學教授等),都必須面對各式各樣的人並進行大量的溝通,而各種專業領域所需的溝通技巧為何,以及如何透過訓練獲得這些技巧,也正是這次研討會的討論重點。

此外,David Graddol博士也引用了TIRF在2012年所發表的研究報告─《TIRF報告:21世紀職場需要哪些英語相關技能?》註2,說明職場工作者對於英語溝通的需求面向。根據這份報告指出,過去傳統的商務英語課程或是專業英語課程多著重在培養未來求職者在商務情境下所需的英語能力,例如:簡報、信件及電子郵件、談判協商等。然而,許多近期研究則強調在職場上用英語進行非正式互動及社交活動的重要性,因為工作者需要溝通策略以建立關係並保持工作場合的和諧。David Graddol博士表示,研究加深了人們對於專業人士及其他工作者對於語言需求的了解,並顯示出人們在過去低估了上述的語言需求。

ESP教學研究發展與實務

專研文類研究(Genre Study)的Brian Paltridge教授,是ESP雪梨學派(the Sydney School)的奠基者之一,不僅曾擔任ESP Journal 的主編,對於ESP的教學研究亦瞭若指掌。Brian Paltridge教授的演講主題「Genre and second language academic writing: Influences and developments」,以時間作為主軸,透過數篇在「第二語言學術寫作」(second language academic writing)發展過程中影響深遠的學術論文,介紹文類(genre)和以文類教學(genre-based teaching)為基礎的第二語言學術寫作的歷史演進。

同樣身為文類研究專家,曾任Asia ESP Journal編輯的Vijay Bhatia 教授則以「Discursive Performance in ESP」為題,說明如何透過critical genre theory的研究成果,拉近ESP學界與產業界的距離,使學生可以在職場上學以致用。而本身是醫學博士的Najma Janjua博士,擔任過ESP-IS主席(2012-2013),並曾分別在3所日本國(公)立大學發展並實施醫療專業英語(English for Medical Purposes,EMP)課程。在該場專題演講中,藉由分享在日本的醫療專業英語教學經驗,Najma Janjua博士以「Genesis and Rise of ESP in East Asia」為主題,巧妙地將東亞地區的ESP比喻為襁褓中的小嬰孩,主張ESP教育者必須承擔起父母的角色,提供ESP發展過程所需的養分,意即發揮創新精神,並發展出有效的教材和教學工具,才能讓ESP成長茁壯。

法律、醫療ESP教學實境的觀察與分析

國立台北大學助理教授張中倩分享她在該校開設法庭通譯(court interpreting)訓練課程的實務經驗與課程相關研究。張教授藉由記錄並檢視學生在課堂模擬法庭中的表現,進一步分析學生在模擬法庭中常犯的口譯失誤或錯誤(common mistakes/errors)以及可能的犯錯原因。

國立成功大學副教授蔡美玲、研究專員Paul Saunders以及語言專員Rita FY Tsai在3人共同發表的Empowerment of students in enhanced ESP practice to improve global competency論文中表示,「全球競爭力(global competence)包含3種元素: 跨文化理解力(intercultural appreciation)、外語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 with other languages)以及對於全球議題的知識(knowledge of global issues)。」基於這樣的因素,成功大學設立了兩種ESP學程;對於未來即將參與海外醫療觀摩的大學部高年級學生,可以選修醫療專業英語學程(English for Medical Purposes, EMP),透過一系列的課程強化自己的專業英語能力,並熟悉即將前往國家的醫療臨床情境以及當地文化;在研究生的部分,則可以選修學術專業英語學程(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EAP),取得與學術研究相關的專業知識,並提升在專業領域的英語溝通能力。蔡教授進一步解釋,「這兩組學程皆採英文授課,且課堂上會由2位教師共同進行教學(coteaching),一位是ESP教師,另一位是專業學科教師。」她並表示,透過ESP教師和專業學科教師的合作,可以促成跨學科的學習效果,並培養跨文化理解力。

亞太地區經濟整合成趨勢 ESP教學需與時俱進

近年來,在區域經濟整合的趨勢下,亞太地區各國紛紛透過東協、亞太經合會、跨太平洋夥伴協定等多元管道發展跨國經濟合作關係。在經濟需求的推力下,台灣除了已成為亞太經合會的成員之一,也正積極地融入亞太地區的經濟整合。

台灣科技大學副教授Jeremy Sykes指出,上述組織皆以英文做為會員國之間的共通語言,這對於台灣的ESP教育來說具有重大的意義,顯示台灣多數學習ESP的學生,未來用英文作為國際語言(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EIL)與亞洲地區非英語母語人士溝通的機會,會遠比和英語母語人士來得多。有鑑於此,Sykes副教授認為,台灣的ESP教育在教學面上必須有所調整,以因應未來的趨勢。

ESP教育者的挑戰:英語授課

亞洲大學陳英輝教授表示,在台灣,用英語教專業學科已成為一種趨勢,並且在高等教育機構中尤其顯著。然而,在英語授課(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 EMI)的前提下,台灣的專業學科教師和學生的英文程度是否足以因應?在全球化與少子化的大環境變化下,台灣的大專院校也開始積極地招募國際學生來台就讀。根據教育部轄下的「Study in Taiwan」官網 註3資料顯示,全台大專院校共計有121個全英語授課的課程對國際學生開放。在這些課程中,負責的專業學科教師對於用英文教授專業知識,是否有足夠的相關語言訓練呢?在課堂上是否能自信且有效實施英文授課呢?

對此,陳教授分享了亞洲大學的做法。約莫從3年前開始,亞大逐年透過舉辦專業英語工作坊(ESP workshop)的方式, 邀請ESP專家學者對專業學科教師進行學術寫作(academic writing)以及課室英語溝通(classroom English communication)等相關訓練,並於結訓前評量學習成效。在發展學科教師專業英語能力的同時,陳教授認為傾聽教師的心聲也是一項必要的工作,因此決定進行訪談,了解英語授課執行面的困境。透過訪談結果的分析與研究,陳教授與該校語文教學研究發展中心講師羅方吟在此次研討會中共同發表了一篇以〈Faculty Voices on Using 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 in an EFL setting〉為題的論文,討論專業學科教師在英語授課上所面臨的挑戰、感到憂心的面向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

小組座談:大師對談

小組座談以「English Globalization and ESP Development」為題,由亞洲大學語文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兼外文系主任陳英輝教授擔任主持人,邀請4位大會演講人:David Graddol、Brian Paltridge、Vijay Bhatia、Najma Janjua以及世新大學講座教授李振清與僑光大學副校長余光雄擔任小組成員(panelist),採取由在場與會人士提問,小組成員回應的方式進行對談。

在眾多提問中,「ESP的文化議題」(Culture Issues in ESP)引起了現場眾人熱烈的討論,諸位小組成員對於文化的解釋與看法亦不同。Najma Janjua 博士認為,文化議題對ESP來說很重要,尤其是在醫療領域。倘若醫生、護士和病人皆來自不同的國家,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溝通障礙或誤解,有時甚至會攸關生死。因此,在醫療專業英語(English for Medical Purposes, EMP)的教學中,文化議題會是課程很重要的一部分。Vijay Bhatia教授則認為,就ESP而言,專業領域的文化(professional culture)會比一般廣義的文化(culture in general)來得更為重要。David Graddol博士則表示,我們應對「文化」一詞重新定義,並非指狹義的國家文化(national culture),而是不同的專業領域擁有的專業文化。他認為ESP不僅只是學習專業領域的溝通技巧,還要學習如何發展並維持專業領域中的和諧關係。

 

註1 年齡結構可依生產能力劃分成3個階段,即15歲以下,15歲至64歲及65歲以上,或稱之為幼年組,青壯年組及老人組。大致而言,幼年及老年都沒有生產能力,可稱之為依賴人口,而青壯年則具有生產能力,可稱之為生產年齡人口。依賴人口指數是指每100個生產年齡人口所需負擔的依賴人口數。(資料來源:國家教育研究院 雙語辭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註2 報告全文經TIRF授權由GEAT協會於2012年出版,有興趣者可於GEAT官網email詢問。

註3 http://www.studyintaiwan.org/event/sit85/index.html

 

◎記者:Ching Yu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