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與韓國的語言管理成功經驗分享-靜宜大學「國際企業語言管理策略論壇」精華內容報導


2013年12月6日,靜宜大學於該校任垣樓國際會議廳,與ETS台灣區代表忠欣公司共同主辦了一場「2013國際企業語言管理策略論壇(2013 Forum on Language Management in Global Corporations: Strategies & Practices)」。該場國際論壇乃由教育部指導;靜宜大學國際暨兩岸事務處、國際學院籌備處、管理學院、外語教學中心等單位共同承辦;中部人力資源主管協會協辦。

靜宜大學國際學院籌備處執行長周惠那表示:「外語溝通能力已是企業界需求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項基本要求,而到底學生應該具備什麼專業的語言能力,才能真正符合企業界的需求?對於致力大學國際化教育發展的靜宜大學,是一個非常務實且重要的議題。」

適逢教育部公布「人才培育白皮書」,靜宜大學校長唐傳義在論壇開幕時即說明,舉辦這場論壇旨在培育下一代人才的「就業力」與「全球移動力」,而此二能力正好與「人才培育白皮書」上提及期許未來十年人才應具備的六項實力(全球移動力、就業力、創新力、跨域力、資訊力、公民力)中的兩項不謀而合,而其他四項能力也間接地與語言能力息息相關。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中區職業訓練中心(以下簡稱中區職訓中心)主任蔡孟良也特別到現場致詞。他以多年從事國際事務的經驗,分享了該中心的職業訓練產業國際化概況。

「英語仍是當前國際職場溝通最頻繁使用的語言。」蔡主任舉例,中區職訓中心近年來與多個邦交國家進行「職業訓練合作計畫、雙邊合作計畫」,如布吉納法索、多明尼加等國,僅管這些國家說的是法語、西語,母語不是英文,「但是在雙邊互動時,為達有效地直接溝通,還是常常需要說英文」。蔡主任認為,「語言的四項技能都重要,但相對來說,懂得運用英文聽、說的能力,更是關鍵所在。」

該論壇邀請的講者包括:泰國專業測評中心(Center for Professional Assessment,以下簡稱CPA) 營運總監Robert E. Woodhead、韓國稱CPA) 營運總監Robert E. Woodhead、韓國TOEIC代表-YBM/Si-sa公司總經理Sanghwan Lee、ETS台灣區代表總經理王星威,以及三商行股份有限公司人資長廖哲鉅等。茲將論壇精華內容摘要報導如下。

東協與韓國兩區的語言管理經驗分享

在第一場論壇中,周惠那執行長分別為兩位遠道而來的國際講者引言。泰國CPA機構營運總監Robert E. Woodhead以「東協地區語言管理議題、策略及實踐」為題,跟與會者分享東協各國學習英語及實踐語言管理的現況。

他指出,語言是一項技能。無論任何語言,一旦疏於使用,儘管原來已具備的語言技能也可能喪失。他因而呼籲大家:「Start using English now!(現在就開始用英文!)」Robert強調,面對國際競爭激烈的職場環境,英語早已是一種「生活技能(life skill)」,而非只單純為學校的學術科目(academic subject)。上對於泰國多數的人資主管來說,選用已具備一定英語程度的求職者,會比起就業後再訓練員工英語的機率,來得高更多。「多數情況是,企業不願多花精神訓練員工英語力,寧可把人送回學校再訓練。」他說。

韓國TOEIC代表Sanghwan的演說題目是「韓國企業如何以英語管理成為國際市場的領導者」。他引述一段韓國提升英語力的歷史,求職者為了爭取較優勢的工作機會,通常人人必須擁有一定程度的英語力。他說明,1999年亞洲危機之後,韓國大型國際企業競爭激烈,為求在全球環境中嶄露頭角、拓展事業版圖到海外,充分的英語力是關鍵影響之一。

Sanghwan說:「在今天,英語力不足,即意味著無法應徵工作。」在早年,韓國社會對於英文的重視程度原來也尚不明顯;直到1990年代左右,韓國的政府逐漸重視國家與企業的全球化程度;1994年,在韓國參加多益測驗的考生也突然暴增,從前一年的11萬人次左右,突增到逾20萬人次。

其他如韓國樂金(LG)、浦項(POSCO)、韓國航空(Korean Air)、大宇(Daewoo)、斗山(Doosan)等大型跨國企業集團,則是在更早的80年代,即開始用多益作為企業語言管理工具。這證明了企業人資對英語能力管理的重視程度,深深影響國際企業之於全球市場的規模與發展性。

打破語言障礙 跟上國際腳步

第二場論壇由彰化師範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學院院長張火燦引言,王星威總經理及廖哲鉅人資長共同與談,講題為「企業語言管理:新趨勢暨亞洲企業成功範例」。

張院長先為時下求職者「薪情低」的現象抱屈,同時也期望兩位與談人能從業界的角度,分享台灣現階段推行企業語言管理的概況,好幫助年輕學子更懂得自我提升英語能力,在進入職場前預備好企業所需的國際競爭力。

王星威總經理認為,從一個企業管理語言的方式,可以了解企業中的員工會如何被管理,而在現代變遷快速的國際職場環境,「語言管理」確已成為現代國際企業經營效率的核心。跨國企業間的往來溝通,普遍存在「語言障礙(language barrier)」的問題,而語言管理就是化解溝通誤差的方法之一。

他引用學者Harzing的〈跨國公司的語言管理〉(Language management in multinational companies)研究指出,北歐國家已有近九成的企業採用英文為企業官方語,全世界平均亦有六成的企業如此。反之,亞洲的跨國企業卻僅有16%的企業將英語設為企業官方語;高達四成七的亞洲企業,未清楚定義企業官方語。「跟韓國的經驗相較,台灣推動提升英語力的速度,幾近落後了十年!」

從事多年人資工作的廖哲鉅人資長也強調,在跨國企業中,除了具備「正面思考、全球移動力、對國家文化的適應力」之外,具備「國際溝通能力」與否,是企業人資篩選人才的關鍵條件之一。

對企業來說,為新進員工設定職位英語能力標準,較能將人才精確地放在「對的位置」。例如,多益650分可參加國際專業訓練課程;750分能到海外工作;850分可進行談判與協商;900分以上才有能力主持國際會議。從「能力」的角度思考適當的職位英語能力標準,是企業人資普遍的用才策略。「企業若要朝國際性的方向進步,落實語言管理是必要的一步。」廖人資長說。

這場首度於學術界舉辦的「國際企業語言管理策略論壇」,引起台下一片熱烈迴響。有學生關心如何提升個人英語力;有師長好奇亞洲其他國家的英語學習困境,試圖找出教育著力點,欲為台灣「國際事務人才困乏」的窘境尋找答案。此次論壇開啟了一扇思考之窗,期待台灣產、官、學界,能對「語言管理」有更多的探求與反思。

 

◎整理∕Winter Chang、R. K.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