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餐飲國際化的宏圖與晉用人才需求的四種能力-專訪南僑集團會長陳飛龍


為了探討台灣餐飲業國際化的推動理念,English Career發行人陳超明教授特別邀請了台灣餐飲界首屈一指的龍頭大老,南僑餐飲集團會長陳飛龍先生進行了一次精采的對談,兩人除了談論到南僑餐飲集團的語言管理方針外,也言及了國際化企業經營的重要理念,以及對於次世代青年應具能力的看法。以下內容是本次對談的摘要整理。

多次獲得《台灣飲食評鑑》評為五星餐廳的點水樓,已偃然成為台灣江南菜餐廳標竿,但很多人不知道這是從製造業起家,以水晶肥皂聞名的南僑集團,跨足餐飲業的代表作之一。而集團領導人陳飛龍身兼經濟部台灣美食推動小組的顧問,儼然成為台灣美食的代言人之一,鼓吹台灣餐飲業者能採用台灣優質的農漁產品,走向國際國際市場展店經營。

1997年南僑集團在中國上海開設寶萊納花園餐廳,將德國南部巴伐利亞的現釀啤酒文化帶到上海發揚光大,深入在地化經營廣受外商名流爭相造訪,一戰成名。現在南僑餐飲版圖已在兩岸擴散,旗下的餐飲品牌除了寶萊納,還有點水樓、潮江燕、本場流麵店等。關係企業上海寶萊納還陸續發展出日式系列的仙炙軒日式鐵板燒,頂級西餐廳濱江一號樓、貝可利麵包坊,每家餐廳各具特色營造無法取代的餐飲情境取勝。

台灣烘培業的推手 85度C也是客戶之一

提到南僑集團,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南僑水晶肥皂,實在很難與餐飲連結在一起,但其實南僑早在1971年就是台灣烘焙業的推手。早期首創顧問式行銷販售烘焙用油脂,,近來更深化價值,與客戶更多的連結,開發延伸相關的產品,如冷凍麵糰、鮮奶油等。

陳飛龍說,南僑不只賣商品,還以替客戶研發及訓練人員等提供total solution、一步到位的服務,是烘焙業者最忠實的夥伴,南僑集團會長陳飛龍驕傲的說,「南僑是全台灣最會做麵包的人。」但南僑不跟客戶搶生意,不自行開設麵包店,而是走在客戶的前面,再與客戶一起研究開發量身訂做的產品。

南僑也利用這項優勢打入中國市場。18年前中國大陸的蛋糕像蠟燭、麵包硬梆梆,這幾年經濟起飛,南僑進入中國市場後開始教一些大陸人做好吃的麵包、開設麵包、蛋糕店,從二、三家店面擴展成上百個點,現在南僑在中國已經有5萬個客戶。

陳飛龍說,接下來就是要推廣台灣本地的資源,讓台灣出發到全世界去,85度C就是個最好的例子。85度C立志成為烘焙界的星巴克,85度C是南僑的客戶,現在已經到美國加州發展了,在加州要賣什麼東西,都是在台灣總部的85度C決定,南僑冷凍麵糰成為他的最好的後盾,等於是間接在幫85度C國際化。

海外設廠注重在地國際化 主管要讀當地大學、學當地語言

而負責生產米果(rice cracker)的南僑泰國廠,是南僑國際化的另一個典型。到泰國發展時陳飛龍首重就是在地化。因此外派到泰國廠的主管,要在泰國的大學學泰文,深入當地的生活習慣,要有準備移民的想法,不要想著要回台灣。

到泰國投資設廠,還要思考如何能為泰國當地帶來好處增加利益,所以這個工廠從台灣去,要在泰國待一百年,這種永續經營的觀念,打造了當地的模範工廠,諸如:花了一億多元的建造的汙水淨水池是可以養魚,魚不但可以吃,剩下的還可以賣。陳飛龍自豪的說,現在任何一家公司想要在經營範疇中加上米製品,就會想到要找南僑。

南僑立業秉持著人事公開、財務公開,在這基礎之下,南僑的國際化起始得很早,並不是從前進泰國或中國大陸才開始。50年代當時聯合國有一批從美國各大企業退休副總裁組成的顧問團到台灣來,南僑就請他們進到公司,長期進駐企業內、從經營、研發、市場、財務、資訊等各方面,是在地國際化的做法,南僑已成為一個國際性的企業,陳飛龍強調,企業的國際化「不是到國際去才叫國際化」,南僑主張的是「在地國際化」,和國際化的公司有一樣的思考和價值觀,就是一種在地國際化。他解釋,「有規模的公司不需要擔心自己追求的東西在國外行不通,只要價值被人相信,走到哪裡都可以走得通。」

晉用人才的四種能力:語言、專業、溝通、跨領域學習

南僑投資美金600萬元打造上海寶萊納,寶萊納總經理是台灣人,之前沒有餐飲經驗、行政主廚和釀酒師是德國人,團隊中有奧地利、菲律賓馬來西亞人,可說是一個人才整合的國際團隊,一切都是用英語溝通,同時強調在地發展。

但陳飛龍說,南僑集團並沒有特地為了國際化找人,只要是符合南僑企業文化的南僑人,就可以派得出去。語言不見得是第一考量,重點在於可以與人溝通。而南僑在晉用人才時,除了能符合工作要求的能力外,最重視的是學習的欲望和態度,可以跨領域學習。「南僑很多主管都不是本行出身,具有學習能力更重要。」至於對現在的年輕人,除了語文外,陳飛龍認為,學習和溝通的能力要強一點,還要能夠自己獨立思考,才能具有競爭力,才是餐飲業或是任何企業都想要的人才。

◎整理:楊正敏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