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及實務經驗兼顧貫徹「學用合一」理念-專訪實踐大學應用外語學系主任李利德


擁有良好的英語文能力,對求職者而言是否加分?當人人都具備良好的英語文溝通能力,應外系學生該如何增加自身籌碼?學校又該如何規畫課程,讓學生可以在出校園前,備妥競爭優勢?以上三個問題,相信都曾出現在應外系學生的腦海中。對此,實踐大學應外系李利德主任認為:「學校不是職訓中心,然而,身為教育者,學校有義務讓學生在求學期間,除了知識的養成,也找到自己的興趣,進而發展。」

語言是開啟專業領域的鑰匙

實踐應外系的教學理念是,相信「語言是一種工具,而語言學習只是一個過程。語言不是學習的終極目標,而是開啟專業領域的鑰匙。」為了讓學生透過語言學習,培養專業領域,系上為學生打造扎實的語言課程。

實踐應外系提供學生奠定堅強英語文基礎的課程。李主任解釋,系上的聽、說、讀、寫必修課程,都是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分為基礎、中級和高級,如果學生沒有通過基礎課程,卻想修中級課程,就會被學校擋修。以聽力為例,學生必須修過「基礎聽講練習」這門課,才可以修「中級聽講練習」。在第二外語的部分,則有日文、法文和西班牙文供學生選修。

另外,為了讓學生能夠自我檢視英語能力,實踐大學訂立了CEFR B2的畢業門檻(如全民英檢中高級初試或TOEIC 700分等),學生如果沒有達到規定語言成績,教師會鼓勵學生繼續考,讓自己的英語能力維持在一定水準。

李主任說,「現在會英語文的人很多,因此只會英語文是不夠的。學生應該盡可能在畢業前培養一項或兩項專長,或是努力找到自己的興趣。也可以多學幾種外語。」有些英語文系學生會在畢業後選擇國考,或許是因為家長的期待,或許是為了穩定的工作,但重要的是,要讓自己在畢業前的英語文能力到達一定程度,並試著找到另一項專長。李主任這麼說道。

學用合一 發展就業力

在建立扎實的語言能力之餘,為了讓應外系的學生在畢業前能建立興趣和專長,並且配合學生升學及就業的選擇,隸屬於管理學院的實踐應外系,也積極為學生規畫完整的專業領域選修課程,自103 學年度起,將課程分為「英語教學」、「文學翻譯」、「英語商務溝通」三個模組。

「英語教學」的相關課程內容包含英語教材教法、多媒體製作與應用等課程。「文學翻譯」同時有文學和翻譯課程,但是文學課程比例並不如傳統英美文學系那樣重,而是加重翻譯相關課程,另有口譯和筆譯相關課程可供學生選修,學生翻譯的題材多元,不侷限文學類翻譯。

「英語商務溝通」課程,則是依照學生和職場需求,細分為「商務溝通組」、「國際展演組」,以及「航空觀光組」,讓學生得以深入了解特定專業領域。

此外,學生大四時則有實習的機會,例如選擇「英語教學」模組的同學,可以在應外系每年舉辦的「英語文學術暨實務國際研討會」參與成果發表,也有機會到鄰近的大直國小進行為期一年、一週一次的「晨光英語」教學。「文學翻譯」組學生也曾安排到知名英語報社實習,而「英語商務溝通」的展演組同學,則曾在花博擔任志工。

系上也與華航和復興航空合作,讓有興趣從事航空業且有修航空相關實習課的同學,能在大四一整年或寒暑假期間實習。目前並沒有規定學生在大二時一定要選擇特定模組,或是在大四時參與實習課程,但是自103 學年度起,系上計畫要求每名學生在畢業前都要選修特定模組的專業課程,達到系上規定的模組學分數後,參與該模組的實習。對於這樣的課程規畫,李主任說,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兼顧理論和實務的經驗,「透過扎實的課程規畫,幫助學生發展興趣和實力,並且幫助學生就業。」她認為,正如同教育部倡導的「學用合一」理念,理論和實務需要並重,缺一不可。

事實上,這樣激發興趣和培養專長的課程規畫,讓實踐應外系同學受益良多,有的同學在畢業後擔任補習班或國小教職,也有畢業生在商業領域方展,甚至有同學擔任專職的筆譯,出版了多本翻譯書籍。

外語系學生應要英文好、觸角廣、有內涵

李主任認為,雖然很多人認為大學生滿街跑,事實上大學教育仍存在一定的價值。她期許同學在校期間能培養出「帶著走的能力」,並朝三個方向努力,一是英語文要好,二是觸角要廣,三是內涵的養成。

李主任進一步說明,「英語文要好」是應外系學生必備的能力;「觸角要廣」是要提醒同學要積極嘗試,在求學期間盡可能培養專業或興趣;「內涵的養成」則是希望同學要經常閱讀文學作品或課外讀物,關心國際時事,增加自己的學習深度。她鼓勵應外系學生在畢業前,「達到應外系畢業生應該有的英語文能力,然後plus 專業能力,求職會較有競爭力。」

  訪者介紹  

李利德

現任:實踐大學應用外語學系主任

學歷:淡江大學英文研究所英語教學博士

經歷:淡江大學英文系兼任副教授

台灣大學語文中心兼任教師

台北科技大學共同科兼任講師

專長:英語教學

全語文教學

閱讀與寫作教學

全人教育、批判性教育

 

◎記者:Mandy Lin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