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系的未來前瞻論壇


前言

語言學者David Graddol指出,「未來各區域經濟動能必須與國際接軌,並轉型為服務經濟,英語文能力為國際事務人才的必備技能,長期投資英語文教育的國家將成為未來主導全球經濟的贏家。另外,全球主要的英語文使用者已經轉為英語文非母語國家人士,擁有雙語能力或三語能力的人才更是全球職場的佼佼者。」

英語文好不必然是國際人才,但英語文不好卻一定難以成為國際人才,因應外部全球經濟市場的轉變,台灣各大學英語文系是否能提供足夠的英語文人才?提供的英語文課程與教學的方法是否該有所調整?到底英語文相關學系要學習的是語言、文化,或是其他專業?英語文相關學系學生當是國際人才的重要來源之一,目前卻面臨產學無法接軌,畢業即失業之窘境,未來英語文系所畢業生又該何去何從呢?

為此,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GEAT)於2014年2月21日特地舉辦了「英語文系的未來前瞻論壇」,由English Career發行人暨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的陳超明擔任主持人,並邀請學界代表:弘光科技大學顧問林茂松教授、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系主任張瓊惠與台北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劉慶剛,以及英語文相關學系出身的產官界代表:國合會副祕書長李栢浡、康那香企業人資處處長忻維冰,與聯合報副總編輯張宗智(依姓氏筆畫排序)。由單方進行對談,從人才需求與培養的角度探討英語文系的未來。以下是論壇紀錄摘要。


陳超明:在社會大眾與大專院校的認知中,英語文已是一種基礎能力,因此不僅是英語文相關系所,各系所也都很重視學生的英語文能力。根據ETS台灣區代表調查的「2012台灣千大企業員工英語文能力調查報告」指出,台灣企業只有2.4%對員工的英語文溝通力感到滿意,由此可知台灣國際事務人才的素質有迫切提升的必要。而在其中,英語文相關學系的學生當是國際事務人才的重要來源之一,英語文相關系所要怎麼做才能符合社會的期待,正是我們想要了解的。

透過這個論壇,我們想請產官界代表先針對全球化與英語文相關學系的未來提出前膽性的建議,再請英語文系學界代表予以回應。

   產官界看法   

Q 全球化時代下,貴機構對英語文職位的外語能力有無規定?有無招募到英語文系畢業生?是否滿意?目前招募到的人才及晉升主管或外派員工的語言能力是否能勝任?業界對於大學英語文教學有無建議?除英語文外還需要改善哪些相關能力?

忻維冰:我是東吳英文系畢業的,英語文好的確是具備職場優勢。例如之前我擔任總經理特助時,因為英語文能力的關係,很多原本沒有權限參與的事情都會主動要求我協助。英語文能力就像一張特許通行證,開啟許多的可能性,要看機會來時,自己能不能掌握的住。

有些英語文相關系所畢業的新人英語文講的不錯,但用的都是「書本英語文」,常常會把一句簡單句子講得很長,用字很複雜,聽的人反而不容易懂,反而出現溝通上的困難;也有些英語文相關系所出身的人,文字的精準度並不夠強,實際要書寫一封正式的商務郵件時,常使得信件內容過於冗長卻未能達意。有些人平常表現得太誇張,他們平常說話時,常常會中英夾雜,常說「well, you know.」或是「I don’tcare!」之類的用語,在正式場合中,並不恰當,這是我觀察到的一些現象。

張宗智:我畢業於政大西語系,在校時主修語言學。我從台大新研所畢業之後,進入聯合報擔任專題記者,後來主跑跑國會、外交新聞;因為西語系畢業的緣故,常常被安排採訪一些外國人。

我認為英語文好的人剛進入職場時是吃香的,且往往能夠有許多歷練的機會。但除了英語文能力之外,職場中還有好多事情需要學習,如果專業能力沒有與時俱進,職涯發展必然會受到限制。在2000年時,我被報社派駐到美國華盛頓,那是一個跟臺灣完全不一樣的環境,工作上勢必會遇到許多新的問題,因此要懂得適應與應變。因此我建議英語文相關學系可以安排相關課程,引導學生具備跨文化能力。

李栢浡: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和一般企業比較不同,英語文對我們來說是必須具備的能力,同仁的英語文能力起碼都要在全民英檢中高級以上,而事實上,我們多益成績990分的同仁也不少。國合會的招考分三階段,在口試階段時,我們常遇到英語文沒法講的很順博士生或碩士生,這問題回應到我們1996年就開始推廣的「碩博士全英語文授課學程」。

為何全英文學程這麼重要?全英語文授課學程不僅能提高台灣大學在全球大學中的排名,此外,唯有透過全英語文學程,台灣各大學才能吸引國際生前來就讀,而台灣學生透過與國際生共同上課,往往在一段時間後會顯示出潛力,展現出良好的英語文說寫能力、溝通能力與國際禮儀,與人談判時更能掌控局面。

   學界回應   

Q 請簡單說明英語文系目前規劃之教學目標、課程、教學方法及畢業時的語言能力要求門檻,此外還要求哪些職場能力? 因應外部經濟及社會環境的變遷,英語文系的教學方向是否應調整?如何配合產業界的需求?

林茂松:我認為文學院應是大學的核心,每所大學都應設中文系和外文系,設立這兩個系目的為的是博雅教育,當然英語文系的教育可以兼顧實用層面,但終究不能忽視博雅的本質。

現在各大學同領域的專業英語文課程太多、課程模組和學校特色無法充分配合,也相當令人擔憂;技專英語文教育應依社會實際需求調整方向,而另一方面,大學英語文系的角色應兼顧主修、雙主修和輔修功能,用一半的力量做雙主系和輔系,開放讓企管、農業、科技系的來修課,讓他們變成全方位的人才。

張瓊惠:非英語文系畢業生當中,英語文好的人也很多,他們除了英語文外又還有另外的本科專業,從這個角度看,英語文系學生好像有所不足。不過,有次我邀請福華飯店的經理來學校演講,他說剛開始工作時,餐飲系學生的確能很快上手,但過一年後他發現,英語文系的學生表現愈來愈好,那位經理認為,因為技能的部分能很快上手,但英語文的部分其實沒法快速學習,需要長時間去培養。我想學校訓練出來的英語文底子就是英語文系學生的優勢。

英語文系學生的另一項優勢是在國際化的學習。英語文系學生因為具備語言優勢,所以在申請交換生的通過率上,遠比其他系所來得高;同時,很多國際生也會以交換學生的身分來師大英語文系讀書,因此英語文系學生事實上比起其他系所的學生更有機會和國際學生相處,看到其他國家的不同文化與學習態度,增加對於跨文化的理解力。

為了讓學生都能具備職場競爭力,我們會鼓勵學生在畢業前進行職場實習,希望透過實習機制讓老師與學生都能了解職場的實際需求。

劉慶剛:台北大學應用外語系持續透過調查畢業生對在校課程的回饋來調整系上的課程安排與教師的教學方式,而且我們堅持語言訓練課程維持小班上課。

我們以有效溝通做為應外系課程主要訓練目的。不管是文學課或非文學課,台北大學在三、四年級時有很多課都會要求學生上台報告或簡報。有些學生畢業後考取商科研究所,在回校分享學習心得時,會不斷告訴學弟妹簡報課程的重要性,學生們也因此會有動力去學習並培養有效的溝通方式,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台北大學應外系也很強調邏輯思考的訓練。我們認為這是知識份子應具備的基本能力,所以我們非常重視辯論課和演講課。」

   跨界對談   

Q 劉慶剛:從剛剛業界的提問當中,我另外衍生了3個問題,希望大家能夠提供我們寶貴的意見:一,對於新進人員,你們認為可接受的磨合時間有多長?二,除了英語文外,業界還希望學生具備哪些專業能力?三,有哪些個人特質是業界不喜歡看到的?

張宗智:我建議所有年輕人在進入任何一行業時不要覺得「我是來學習的」,因為企業找人進來,不會希望找個來「學習」的人,而是要他來「工作」的。如果我認為新人一開始能力不足夠,我會觀察他有沒有充實自己,逐漸進步。磨合的時間到底有多長很難斷論,但大家對自己的心理建設,以及對工作是不是願不願意虛心受教,都會影響觀察期長短的關鍵。許多年輕人動不動就到臉書去批評,如果換成自我反省,我想會更有幫助。

李栢浡:普遍來講不論是公私立機構,幾乎都會以3個月做為評估期。我認為英語文相關學系學生懂得如何在英語文環境下工作,這就是他們的優勢。國合會的工作是以計畫為導向的,而要怎麼管理專業計畫,或是要怎麼了解管理的方法,只要利用英語文本身的知識和能力,很快就能進入狀況。但不可諱言的是,現在年輕人和我們完全不同,只要工作稍微有不適,他馬上就會選擇離職。例如在做計畫時,常常要和相關單位去協調、溝通和探詢,他就會認為那是垃圾工作(dirty work),這樣的態度是我們比較不想看到的。

忻維冰:我認為工作磨合期平均大約是3個月,但通常第一個月還沒過完,就能從工作態度上觀察知道,要不要給他第二個月的時間。我特別重視英語文系畢業生的表達與溝通能力。英語文相關學系應該比別人有更高的語言文字敏感度,適當的使用是和的語言溝通是很重要的能力。其他應該具備快速歸納、總結並確認的能力,因為那是團隊合作中很重要的一環。可是我常常發現實際溝通起來,還是需要加強的。比如主管交代他一些事情,他聽完後去執行,交上來的東西卻不是主管真正要的,而如果他在執行之前或是過程中,懂得適時地確認,就可以避免發生這種狀況。職場上工作任務跟在學校交作業不一樣,你得要隨時留意工作現況與外在環境的變動。不像老師要求寫作業,寫完交卷就好了,即使遲交了可能也只是分數較差而已。在公司上班,許多時候東西差一點是不能用的,截止期間過了常常也是沒辦法補救的。

陳超明:從教育的觀點,請問你們覺得用什麼方式可以讓學生符合產官界三位所說的標準?

劉慶剛:我們只能儘量培養學生上述的能力及敬業的態度,這樣至少會有一定比例的學生能達到業界的要求。台北大學應用外語系採小班制教學,就是希望更能關注到學生的個別需求,給他們更扎實的訓練。但學生要能成材,我想時間、學生自己的學習態度和系上提供的充分訓練都是必要的。

張瓊惠:剛剛產官界三位都提到態度的問題,這部分我們以往留意得較少,的確,學生在學校時,老師可以儘量照顧、容忍他們,但到業界後身份轉換,他們再也不能用學生交作業的心態來工作,這是他們自己要了解的。

張宗智:聽完大家的意見,尤其是3位老師的想法,發現大家都很深刻的為學生的未來和出路著想,我覺得很感動。我個人認為,大學的教育應該是要回歸個人的學習,不需要太去思考怎麼和業界接軌。另外,我還建議讓學生有體驗不同國家文化的課程,這也不是為了以後的某一種行業做準備,而是這樣的歷練可以改變學生對事情的想法或性格、可以豐富他以後的人生。大學四年很短很寶貴,而未來4、50年路很長,這不是學校老師的問題,應該要交給個人去做人生的選擇和決定。

◎整理:Winter Chang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