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明 X 范疇對談 全球化人才發展及語言管理新思維


A

美國人力資源管理協會(SHRM)2014 年6 月於奧蘭多舉行的年會中發了其所委託經濟學人智庫(EIU)所做的《工作與工作者的演化》研究報告,指出最近的未來全球職場將會有大幅度演變,面對此一巨變,台灣的企業與工作者該如何應對?2014 年12 月10 日,今周刊特別於台大集思會議中心舉辦了一場「面對全球人才大戰,企業競爭力大未來」論壇,邀請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陳超明與今周刊專欄作家范疇兩位思想家對談因應之道,他們皆認為未來台灣職場必須面對的最重要課題是:「語言管理及發展全球化人才」。

陳超明首先報告今年9 月及12 月分別遠赴美國、新加坡參加了「SHRM 思想領袖會議」與「USASEAN論壇」,從兩場會議中帶回來了與全球職場工作趨勢有關的最新訊息供台灣企業與上班族參考。陳超明分析,大部分台灣企業以往在開拓市場時,總是依賴「降低售價」的策略來解決問題,認為在同樣的品質與服務下,只要價錢比別人便宜,就一定能獲得客戶認同,但低價策略會反映在成本上,員工薪資連帶地會被壓縮,使得有能力的人才不願意加入這樣的公司,長久以往一方面造成企業整體競爭力的下降,二來也使得企業的創新人才不足。

然而,近來世界著名的智庫組織,如世界經濟論壇、洛桑管理學院以及經濟學人智庫等都提出了各自的人才報告,系統性、科學性地分析探討未來10 年、20 年內世界各國所可能出現的人才問題。陳超明表示:「當世界趨勢都走向加值型服務產業時,我們卻還在成本型代工或加工業產業的框架中思考問題,這是不論有沒有FTA 或服貿協定,台灣都須要反省的問題。」

東協的人才跨界移動新趨勢

陳超明以東協(ASEAN)為例,指出東協區域內部人才、產業與資金流動新趨勢,並已規劃將於2015 年成立東協經濟共同體(AEC),且設定英語為官方共同語言,東協國家同時也互相承認彼此學校、產業的學歷與經歷,讓東協內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尼、汶萊、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共十個國家的專業技術人才得以自由地移動工作,透過人才的互相參與,使得各國人才結構得以互補,預期東協區域的經濟水平將因知識、人才更容易地流通而大幅提升。

東協以英語為區域官方語言的政策,為的就是打破東協十國間不同母語溝通障礙所做的決定。溝通障礙不只發生在東協十國間,也發生在許多跨國公司中。當跨國企業雇用多國籍人才團隊已成為趨勢,當「必須解決員工語言溝通障礙」才能使多國籍人才間的整合與參與(engagement)發揮最大效應時,「語言管理問題」就是企業層面的問題,而不再只是個人的問題了。

跨國溝通力是人才移動的基礎

陳超明也表示,根據未來學專家Thomas Frey 的研究,因為科技與智能機器人的不斷進步,在2030年時,將有20 億工作會因智能科技的取代而消失。

要使自己不被取代,取得更好的工作優勢,陳超明指出,那就要具備「破壞性創新人才」的條件,也就是具備語言文化溝通能力、創造性思考能力、移動力與參與力。對於自己的專業力,則要如同「A型人才」一樣,能透過知識的匯流整合語言、文化的理解力,如此才能真正影響產業,帶來「破壞性的創新」。

陳超明解釋,在語言、文化的理解力上,還可細分為:了解對方的能力、容忍對方的能力、有效表達的能力。在了解對方的能力上,陳超明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美國人在對一件議題或話題不認同時,總會用「it’s interesting」來禮貌性地簡短表示意見,這時候,發話者應該知趣地改變話題;如果不理解這樣的文化意涵,錯以為對方「真的很感興趣」,可能就會在無形中失去與對方進一步交朋友的機會。

他並且呼應范疇《與中國無關第二季》一書中引用Jack London《野性的呼喚》的內容,指出全球化時代的「破壞性人才」在心態上就像「具移動性的狼」一樣,是個主導者,總是主動獵食(主動發掘工作),而不是被餵食(被指派工作)。范疇也認為,年輕人大可趁還沒家累時拎著背包出國闖盪,一方面磨練心性,一方面累積經驗與見識。

亞洲世紀來臨 台灣在哪裡?

范疇認為,隨著中國經濟體的強盛以及周邊關係的交流,「亞洲世紀」已經來臨了,東協十國合組AEC 經濟共同體以及以英語為官方語言都可說是針對亞洲世紀所作的準備。他指出,以往WTO 組織所能促成的經貿交流,只能作到國家間一對一或一對多的交流,然而現在國與國間經貿頻繁,已需要「多對多」、「網對網」的互動關係來解決。

亞洲世紀來臨,很大因素是中國經濟的強大,台灣若不想過度依賴中國經濟,就需增加與其他世界的連結,而條件就是全民都需要把英文學好:「就像你到山上想吃龍蝦一樣,你不要期望便宜的價錢就可吃到,這是有代價的。」在經濟上,台灣人若要逐鹿全球,范疇認為英文是實行起來相當困難、卻是成本最低廉的武器,「如果台灣高中畢業生多益都900分以上,代表台灣跟世界的黏著力很高,那時候中國自然而然會尊敬你。」

近來李光耀出書「觀天下」,范疇反問現場,「台灣在觀什麼?」他指出,當李光耀放眼天下時,台灣人卻往往只看得到自己、中國與美國。他以亞運為例,在亞運期間,他總是想知道各國選手的成績,但不論是電視新聞還是報紙,幾乎都看不到新加坡、菲律賓、緬甸等國選手,有的只有台灣與中國選手的消息。

范疇再以金馬獎為例,指出金馬獎是台灣少數能讓亞洲各國共同參與的活動,意義重大,但近年卻因為多為中國電影得獎,讓台灣輿論有「為他人作嫁」之感,未來如果真改變了金馬獎的遊戲規則,台灣與其他國家的連結可能將會更少。

不可不知的參與力

范疇指出,要參與世界,就需要人流、物流、金流三個面向的流動,而這「三流」的整合,則需要依賴全球資訊流的幫助,其中語言的溝通正是全球資訊流的重要環節。他並整理語言溝通的層次,將之分成收斂性溝通、發散性溝通兩大類的六個溝通的層級(如表一),溝通層級愈高,科技愈不容易取代。

「如果只與中國交流,使用中文就可以了;但要參與世界,要自己走出一條路來,那麼英文的應用溝通是沒辦法避免的。」英語力是否足夠,其重點在於(表一)六層次的溝通應用,而不在文法、口音。「就如同新加坡英語、印度英語一樣,能夠應用溝通都是好的英語。」

語言國力的管理須全民參與

也許有人會說,那麼日本、韓國的英語呢?日本、韓國國內英語說得不怎麼樣的人可不比台灣少,他們怎麼「參與世界」?范疇解釋,只要看看人口比率就可知道原因了。從各國的人口比率來看,台灣若是1、韓國是2、日本是6,中國則約是60,若各國的語言人才佔總人數的比率差不多相等,則韓國會有台灣2倍之多的語言人才、而日本是6倍,中國是60倍。

也因此,台灣人應該要有相當的危機意識與共識,並跳脫把英語當作一門「學科知識」的概念,改將英語作為「能力」來看待,甚至應該將語言視為國家、企業資產來進行管理,以「溝通」為目的來充實英語人才並參與世界,范疇鼓舞在場的青年學子們,面對未來挑戰,每個人都應目標成為「具移動性的狼」。「不是路已走到盡頭,而是該轉彎了。」他說。

表一 自然語言溝通的層次(六級經濟附加價值)

收斂性溝通

發散性溝通

簡單的單向指示:Siri、紐約計程車司機

簡單的討論

複雜的單向指示:不知地址的乘客

複雜的討論

簡單的雙向澄清:櫃檯

 

複雜的雙向澄清:客服

 

 

記者:Winter Chang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