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4505_xl

全英語授課 現況、挑戰與未來


成大2014 大學專業領域英語授課(EMI)論壇

 

今年11 月22 日,由成大成鷹計畫主辦,邀請產、官、學代表共同參與在成功大學舉行之「大學專業領域英語授課(EMI)論壇」。

本論壇由教育部及學界代表概述目前EMI 課程現況與政策執行面。另一方面,由參與過EMI 課程之教師共同分享EMI 教學實況與挑戰。

此外,主辦單位也邀請到產業界代表與學界對談,並提出產業界對於人才招募的看法。關於EMI 未來發展性,則由學界教師針對未來EMI 教學及政策可行面做總結性討論。以下為本次EMI 論壇重點摘要。

 

EMI 提升學生英語力與校園國際化

有關EMI 現行政策,官方代表由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副司長邱玉蟾表示,「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精進全英語學位學制班別計畫要點」主要鼓勵各大學推動並開設全英語學位學程、全英語授課園區、國際學院及國際學程,目的為引導大學改善課程教學、創造優質教學環境、拓展外籍生招收、增加本國生語言能力、國際視野及促進國際交流。

此外,教育部會依訪視各校課程、師資及資源面的評鑑結果補助獲得極力推薦及推薦的學校,依照103 年度實際補助情形,共有16 校36 個全英語授課學位學制班別獲得補助。

在學校實際推動的情況,南臺科大副教務長王啟州表示,該校參加電機系EMI 課程的本國學生由於長期與外籍生互動,英語能力確實比未參與的同學好;清大全球處國際學生組組長徐憶萍也表示,清大EMI 課程授課比例逐年增加,從學生的學習成效來看,EMI 英語授課方式確實能提升學生英語能力,尤其以提升聽力最為顯著。

成大國際處國際合作組組長李國君則表示,學校還希望透過EMI 課程,協助學生能早一步了解國際職場的產業型態及人才需求,以便未來產學能順利接軌。

 

EMI 課程「身分」有待定位?

然而,儘管EMI 獲教育部支持及補助,學生英語力也能藉此提升,元智大學應外系教授王旭則提出,EMI 的授課目的仍待定位。

他首先表示,雖然EMI 的目標是提升校園國際化、招收外籍生、提升本國生英語能力,但是過於強調英語授課的方式,讓人不解EMI 到底是為了學校國際化?還是只是提升英語力課程?臺師大英語學系教授陳秋蘭也提出疑問,EMI 的開課制度適用於哪個階段的大學生?學生英語程度不一該如何調整課程?

此外,南臺科大語言中心主任黃大夫也提到,EMI課程評量到底該以「語言」還是「課程內容」為目的?教師與學生對於課程目標是否具有共識?都是EMI 課程不斷面臨的挑戰與問題。

 

Less is More

以學生為導向調整EMI 教學法

此次論壇邀請了多位實際進行過EMI 的授課教師分享授課經驗。成大化工系教授鍾賢龍、成大護理系教授王靜枝、清大工學院國際化執行長李紫原都認為,EMI 英語授課的方式讓教師在備課上需要花費較多心力。

此外,EMI 課堂上,本國與外籍生在英語能力與專業領域能力上的表現不一,因此授課內容不僅考量到專業領域課程,還要兼顧到英語學習的部分,教師也必須隨時視學生狀況而調整。王靜枝的做法則是,EMI 應以傳授專業領域知識為主,並將之化為簡單易懂的英語字彙或語句來授課。

成大化工系教授許鏵芬表示,她在化學課程中,會要求學生盡量閱讀英語原文,學會用英語思考,並鼓勵學生用英語寫報告。高醫大醫藥暨應用化學系教授許智能則認為,選擇適當的EMI 教科書很重要,使用簡單明瞭的英語課本更能幫助學生吸收知識。

而清大工管系教授侯建良進一步表示,老師應以學生的考量為出發點,授課時不但要時時注意學生狀況,也可以搭配時事教學、互動模式,讓學生有課堂參與感,降低用英語學習專業的壓力。

為了提升EMI 授課能力,有老師特別去西方取經。南華大學自然生物科技系系主任葉月嬌與彰師大企管系副教授王信文就分享他們參與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I)全英語授課研習的經驗。

兩位教師在研習中學習到,EMI 課程應讓學生多做活動、互相討論、啟發、激勵與評量,葉月嬌表示,她在研習中了解到「Less is More」,也就是上課內容不要一次教太多,學生反而能夠完整的吸收,提升學習成效;而透過翻轉教室、分組活動的概念,將有助於讓學生思考課程內容並學會分享。

 

產業界期待的人才需具備:

「專業+英語溝通力」

這場研討會還特別邀請產業界代表,提出對於各大學在推動EMI,並培育國際人才的看法與建議。ETS 臺灣區總代理忠欣公司總經理王星威與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教育訓練部副理謝至傑都指出,學子進入企業以前,必須具備「英語+專業」的能力。尤其在英語能力方面,企業需要的人才並非只是「英語」好而已,而是必須具備「英語溝通力」,因為能用英語「學習」專業和會用英語「溝通」專業是不同的。台積電臺南廠區學習發展中心副理沈海妮與日月光集團人力資源處處長李叔霞也舉例,表示自己所屬的企業曾招聘外籍員工,但往往因本地員工語言能力不佳,難以溝通,因而讓外籍員工無法適應企業環境。

為此,企業還必須增加訓練成本幫本地員工授課以提升其英語溝通能力,使外籍員工能在語言友善的環境工作。四位產業界代表皆呼籲學校EMI 課程能與產業需求接軌,而企業也期望EMI 課程能平衡語言與專業知識的授課內容,並提供跨文化知識,以減少國際溝通上的文化隔閡。當然,透過產官學共同合作EMI 課程教學,更為企業所樂見。

 

EMI 未來走向

「語言管理」是第一步

如何推動EMI,才能更符合產學界的期待?實踐大學應外系講座教授陳超明建議,EMI 課程可以用管理的角度來調整教學與環境面。舉例來說,應先從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了解學生英文程度,再依語言能力指標調整授課方式,例如:若同學英語程度普通,TOEIC 平均分數在450 分,即採用以中文授課、中文測驗,但全程採用英文課本,如此將能兼顧專業領域與英語能力的學習成效。

在教學資源方面,臺北大學應外系系主任劉慶剛與高應大語文中心主任蔡叔翹都認為,透過多元而有差異性的教學以及多媒體學習,能幫助學生改善語言能力。清大語言中心主任林惠芬與臺中教育大學英語系系主任廖美玲則認為,EMI 教學內容影響學生學習意願,未來若能將教學內容與產業緊密結合更能吸引學生注意。

此外,對於教師的授課品質,靜宜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周惠那表示,必須從師資培訓做起,並且建立評鑑制度。

而成大生理所副教授蔡美玲表示,她曾邀請香港大學的外籍教師來看自己的EMI 授課實況,經過提點,她才發現原來自己上課步伐太快、授課內容過難,學生根本無法吸收;該位外師則建議,不妨先將專有名詞列出並解釋,再用簡而易懂的英語句法慢慢授課,學生才能跟上課程的腳步。

在EMI 能力評量方面,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驗中心研發長吳若蕙建議,老師可運用簡報評量的方式衡量學生程度。

本次EMI 論壇,透過產、官、學三方對話,共同討論EMI 課程現況、挑戰與未來可行性,盼能提供EMI 嶄新的教學策略,並提升未來EMI 課程成效以達成各界期望。

◎記者:Ke Chun Chu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