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城 晉升國際大都-臺中市長林佳龍談大臺中國際化策略


YSF_4351

 

現任臺中市長林佳龍,曾赴美攻讀博士,回國後也從政擔任過總統府副秘書長、民主進步黨秘書長、行政院新聞局長等職務,行政經歷相當豐富。在他參選市長時的政見曾經提到,希望在任內能夠積極推動城市外交,打造臺中為國際城。本刊有幸邀訪林市長,藉由他對大臺中的國際化規劃,談談臺灣國際化議題,以及國家語言政策的面向,除提供國內政經領導人深思外,也提供給本刊讀者參考。以下為訪談內容:(English Career簡稱EC;林佳龍市長簡稱林)

 

EC 東協經濟共同體AEC於2015年正式成立,並視「英語」為區域內部的官方共同語言,以加速東協的國際化腳步;臺南市賴市長也曾提倡以英語為臺南市第二官方語言,期望藉以促進臺南成為國際都會。面對種種相關議題,您如何看待「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政策」? 臺灣是否需要全面將其推廣至五都?甚至成為國家政策?

 

英語作為第二官方語言的趨勢,說明英語正愈來愈被看成是一種國際溝通互動的工具,它不再為一國或一個民族所專有,而是一種中性的信息媒介。在臺灣將學習英語作為一種加強經濟市場競爭力的工具,進而成為第二官方語言是可以鼓勵的。然而一個城市的國際化,並非能說幾句英文,或在道路標牌與建築物上加上英文標示及解說那麼簡單,一個城市的發展是有機的,有自己的生命脈絡,更在世界體系上會自然取得一個位置,而這個位置的出現是沿著這個城市的歷史發展軌跡與國際脈絡下所產生的。

以臺中市為例,我的國際城市願景,就是要將臺中打造為地球村、國際城,要在臺中看見世界,也讓世界看見臺中,所以我一直積極推動城市外交的策略,不僅重視英語教育,也會全力建設臺中的國際化友善設施,推動「服務便捷化」、「生活多元化」與「團康節慶化」三項具體的生活輔助措施,要讓臺中成為不同國籍的外籍人士眼中移居也宜居的國際化城市。

臺灣要全面推動英語教育政策可先由改變校園氛圍作起,讓說英語成為一種習慣,培育國中小學英文老師能夠全程以英語授課,進而逐步養成學生主動說英語的習慣,讓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充滿了說英語的環境,增加與國際同步的機會,進而對國際的知識就能夠信手可得。

除此以外,我也會推動以臺中市中小學開始的國際姊妹校,以英語為溝通語言,讓學生從小就有以英語交國際朋友的機會。城市國際化的目標,最重要的是讓這個國際化是可以幫助居民生活幸福感的國際化,讓人們具有生活品質,使人民具有國際競爭力。

 

EC 臺北美國商會公布「2015商業景氣調查」,其會長范炘表示:「將近5成美商會增加雇用人才,臺灣員工的工作態度辛勤、忠誠……,但英語能力不好,創新力不足。去年美國商會特別成立創新委員會,希望與臺灣政府合作一起把創新力找回來,以加強臺灣的國際競爭力。」針對范炘的提議,可否談談您的看法?

 

我們的社會正迅速朝向商業國際化與文化多元化發展,全球化帶來的文化衝擊及經濟競賽,不斷增加密度與強度,面對各種國際接觸的場合,國人如何發揮創新能力以及語言能力,以強化臺灣的國際競爭力,是我們需要重新看待與學習的課題。對於創新能力,我以臺中為規劃藍圖,在軟體建設方面,營造臺中成為適合創業的友善城市,也就是我所謂的「創業經濟」,包括產業與就業,希望融合知識經濟、體驗經濟與綠色經濟三大區塊,以創新產業與創造就業。

我規劃應加強中部產業技術人才的群聚(clustering),提升商業創新與產業的國際布局;同時,匯集中部區域的產業與創意經濟實力,進而能夠與世界接軌形成產業上下游供需整合鏈的生成體系。而「創業經濟」的其中一項關鍵,是必須讓在臺中就學的學子與在地青年,願意留下來就業或創業,我希望透過地方政府的適當協助,包括摘星青年築夢臺中青創補助計畫,擴大融合知識經濟、體驗經濟、綠色經濟,協助青年圓夢。

城市必須扶植人才、發展在地創意與都市魅力,才有向前行的動力,完善的教育、社福與衛生體系,將不可或缺。舉例而言,本市已推出0-6歲托育一條龍及老人免費裝假牙等扶老托幼的政策,也預計在4年內推出1 萬戶「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目前已選定7 個區段,計畫興建3,300戶。

鼓勵年輕人創新,是創業經濟的核心動能,我們有六大主張,分別是「納建言」、「建平臺」、「聚資源」、「健體系」、「佈群聚」及「選新星」,讓市府顧問年輕化,定期舉辦市長與青年有約,聆聽青年創業心聲,透過平臺青年與市長一起建設臺中。集聚各方資源,爭取工研院、資策會等在臺中設立分支機構,合作建立特色化的育成機構,利用各項競賽評選出臺中市青年創業家,結合城市外交推動策略,協助青年創業團隊接軌亞太主要城市之創業網絡與資源。

青年是思辨未來城市發展的主角,也是城市經濟結構轉型與優質創意生活不可或缺的動能,我們要以文化、創意及產業結合,運用軟實力及巧實力來創造就業機會,進而將臺中打造成為青年創業的國際友善城市。

 

EC 知名作家范疇指出,臺灣的語言、國力都在退化中,已成為一種「國安問題」。您認為在目前的「12年國教政策」中,該如何調整以提升國民的雙語文能力?

 

臺灣的教育資源過度著重於考試與升學,國高中學生努力拚升學,偏離實用導向的教學,英語學習強調文法字彙,大學英語學習幾乎停頓,導致年輕人進入職場才知英語能力的不足。在目前的「12年國教政策」中,英語應與學科專業結合,可朝幾個面向努力:

國際本土化:雙語教育往下扎根,訓練國中小學生,能夠用英語自我介紹、介紹自已的學校、社區以及最切身的一切,同時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能將本土生活的元素融入。國際本土化:與大專院校結合,盤點現有與外部資源的狀況,臺中市各大專院校外籍學生將近5,000人,可透過大手牽小手計畫,安排至各國中小學校互動或進行社團式的英語教學。

活動優化讓國際化不只是英語教學,更是文化的交流,本土化的語言交流,國際化是多元面向、跨文化的學習過程,而本土化的認知與推動教育國際化二者應相輔相成。提供學生跨國交流的學習經驗,增進學生的全球視野和國際移動力,讓英語能力成為學生能夠帶得走的能力。

完全國際化:促成本土學校與國際學校簽訂姊妹校與交換學生,增加學生與國際化接軌的機會,建立與其他國家高中學生的短期國際姊妹校的合作與協定簽署、參與國際重要的議題教育合作計畫等。訂定長程目標,設立國際學校,以全英語教學,並廣招外籍學生,增加學術文化刺激。

教學國際化:養成學生批判式思考能力,翻轉教學,將傳統考試導向教學,改成以學生為主的探索性教學,改變老師與學生固定的學習模式,學校更可加入實驗教育的新元素,定期舉辦模擬聯合國,提昇學生的雙語文能力與整體教育品質。

國小五、六年級國英數精緻課程:其目的是透過補救教學分組學習,以差異化、個別化的授課方式提升低學習成就學生的國英數能力。本市教育局今年度將選定20所國小的高年級試辦補救教學分組學習,並逐年增加40校。

 

EC 教育部高教司長黃雯玲在「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表示,面對少子化衝擊,自105年開始大學新生將銳減,112學年度新生人數將較102學年減少31萬人,因此提出對策之一是加強招收境外學生,希望在110學年度增加到18萬人,您認為以臺灣大學生的英語程度而言,是否有能力與境外生一起接受全英語教學?該如何提昇臺灣的大學生英語文能力?

 

境外學生是臺灣與外國社會互動,建立國際友誼之人力資本之一。境外學生進入臺灣高等教育學府,對外除可宣揚臺灣高等教育特色,增進他國對我國瞭解與支持,拓展對外關係建立外交邦誼外;對內更可促進大學校院國際化發展,提昇國內高等教育水準,擴大國內學生國際視野及同時解決國內部分私立大專校院招生不足之困境。優秀境外學生畢業後在臺從事高科技產業工作,對改善未來臺灣人口結構,亦有積極作用。

境外學生進入臺灣的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僅學生數量上會有變化,質變的情形更是可以期待,以臺灣大學生目前的英語程度而言,面對境外學生的英語文能力,必然會刺激臺灣學生在課業上更加精進。面臨全球化及市場開放趨勢,我國高等教育必須朝國際化發展,提昇國家競爭力,因此加強招收境外學生政策是無法阻擋的。

相對於英語學習,全世界目前正興起中文學習熱潮,中國有孔子學院的輸出,而臺灣的吸引力又在哪裏?要吸引境外學生至臺灣就讀大學,我們需要朝加強全英語學程授課品質、建構友善國際化校園環境、計畫性進行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宣傳、及媒合優秀境外學生於全球臺商企業工作等方向努力才能夠吸引優秀的境外學生來臺。

在這個構想下,我們也會構思利用世界學習中文的浪潮,與外國合作,歡迎這些國家來臺中設立專屬這些國家的語言學習中心(例如英語、日語、韓語、越語、泰語、印尼語、法語、西語、德語、俄語、阿拉伯語及其他語言等),也讓臺中市民有機會到這些國家教授中文。大家互相學習。

 

EC 臺灣企業家們包括王品的董事長戴勝益、上銀科技的董事長卓永財等,都曾提到能使用英文的員工人數太少,而且英文程度太差,不足以勝任職場所需國際化溝通力也影響他們到海外開店或併購海外的優質企業,而目前大學生英文教育也無法與產業界所需接軌,為臺灣提供足夠的國際化人才,您的對策是什麼?

 

經濟發展必然要引進產業,提供就業機會,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以臺中為例,大臺中要成為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區域,必須先成為國際性的都會,其中如何整合大臺中和中區資源,發展跨國產業,自然成為最重要的課題。

關鍵在於利用現有資源,結合臺中在地的需要,策略性的透過活動與宣傳設計,將臺中這個品牌向國際打出,在善用臺中本身既有人才的同時,對於需要補強的部份,我們就需思考如何引進國際相關的先進人才、技術及利用這些外來的金脈、人脈、資訊脈與臺中接觸的機會,增進臺中子弟學習和成長的機會。讓國際看到臺中,也要讓臺中人不需離開臺中,就可以掌握國際脈動,增加與國際競爭的機會。

另外,學校教育培育出來的人才往往無法契合職場的需求,為縮減學訓用三者之間的落差,目前臺中市為提昇「高中職校園均優質化」實施成效,正積極規劃5年50億元預算,將以12年國教為核心,提升課程與整體資源有效運用,並與大專院校做整合連結;以及「技職再造,產學合作」,讓學生課程彈性化,提早銜接。

產業的發展,不論是要將在地人才留在當地,或走出去世界競爭,整體技職教育都應該要採取中長期規劃,地方可與當地區域優秀大專院校建教及產業合作,培養並任用在地人才,設法結合大學的研發資源與精密產業,並要求中央政府,重整技職體系,養成技職體系設立相關系所,佐以英語文能力加強,專業人才支援教學,將有助於培育更多技術人力。

此外,語言是生活化的東西,有效的學習往往來自實際的需要。對學生而言,實際往往是因為參與國際活動而有了要用英語溝通的需求。

對此,我一方面期待臺中成為對NGO友善的城市,吸引國際NGO來臺中進駐,同時有會盡量多舉辦大型國際活動,讓臺中成為亞太地區舉行各種各樣國際活動的重要據點。這個發想如果有效果,屆時會讓不少臺中學子有機會與國際組織近距離互動的機會,進而引發更強烈的英語學習動機。

 

◎整理:Ke Chun Chu

◎照片提供:臺中市政府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