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明《文學V.S 管理》書序/文學能做什麼?


在美國念文學博士的時候,常被一些理工科或社會科同學質疑,為何來念英美文學博士? 文學好像就是風花雪月的事,茶餘飯後聊聊即可, 偶爾消遣一下就好了,對現代社會有何貢獻?當時, 只能透過人文思維、文化道統的一些大道理,來闡述文學的重要性。

直到回到台灣,教了十幾年文學,有幸到「政治大學公共行政與企業管理中心」擔任主任,才開始思索一個文學博士如何能夠面對產業或管理學界?

當時吳思華校長找我談這個職位時,我愣了一下, 直覺校長冒了一個很大的險,找個文學教授來接掌企管的教育訓練。兩年來,雖然不敢說「慧眼識英雄」,但是這些年來,管理訓練及企業投入的經驗, 似乎發現文學與管理間也有對話的可能。偶爾讀一首英國浪漫詩,管理界的一些難題就解開了!

然而,這本書真正成形,卻是來自於一次偶遇。有次,為了公企中心業務,去拜訪當時擔任中華投資公司的董事長謝劍平。他在1991 年曾在政大財管系服務,之後進入產業界,辭去政大教職。那時, 為了某個合作案,跑到他辦公室來,幾年不見,儘管進入業界,他卻仍然保持學者的視野與研究精神。當時,我很驚訝看到他辦公桌上攤開一本西洋經典, 一問之下,才知,他對於文史經典的熱愛,形成他獨特的經營管理哲學。

這本書就在兩人的閒聊與辯論中形成。找了當時聯合報記者孫蓉華、劍平的學生及我的研究生助理, 大家一起找資料及整理對話紀錄。花了一年時間完成初稿,又花了近一年時間修稿。最後兩人停止了無止盡的討論,交出最後定稿。

我們兩人的一些共識

經歷兩年的對話,我們兩人想法越來越接近。這些看法事關管理本質。我們認為:

歷年來管理的論述總是從目的性與技術面來切入, 然而從實際執行面來看,多變的人與事、微妙的時代變化、不同哲學思維的論辯,總是主導整體管理學的脈絡。成功的管理者,不僅要掌握有效的管理技巧,更要從理念與人文的觀點,建立宏觀思維。所謂好的領導者是以價值、理念驅動追隨者。

我們試圖從人文與藝術、哲學觀點切入談管理, 主要有三大原因:

首先,管理永遠是對人的。過去企業一直用量化、質化來管理人事,往往忽略了人性這個最重要的因素。我們常說對事不對人,其實大部分的事都與人有密切關係,任何談管理的理論,如果不能從人出發,就喪失很多主體性。

第二,管理是一門藝術。管理個人或單位,不是要以高壓利誘的外在驅動形式,而是從內在方式, 建立一個令人感動與投入的運作模式,那是一門藝術,藝術一定要從美學觀點切入,管理要用藝術的觀點來看,要從美學的觀點切入。

第三,管理是一種智慧。智慧要從前人累積的精華產生,要從典章文籍、從先人或者當代人的智慧去累積這些管理的方式與成功的模式。

因此,從人文、藝術、智慧的觀點來看,人文思維、美學、歷史文化及文學經典等等的智慧,就是這本書形成的要素與內容。

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就是管理的精髓。坊間的企業管理書籍多半是談管理技術、管理分析架構等。這本書卻是談管理藝術與人文:管理是要包括各種文化背景、地域等,在全球化的時代,其運用不單單只是技術而已。只講管理技術,無法解決企業經營方向與大戰略問題,而大戰略其實取決於信念(belief),信念從童年、求學或早期工作,開始培養,從個人、從歷史、從多元的思維來鍛鍊。

我們要探討古今在政治上、在文學上的管理的哲學思維,從國內外企業管理成功與失敗的例子中, 去淬取經營的信念。我們兩人從不同角度出發,找到人文與管理合作與對話的空間,檢視自己的管理信念,培養管理美學,對未來決策,多一些清晰的視野。

文學到底能做什麼?經過這兩年的對話,圖像更加清晰:文學是一種思維,文學是一種簡單美學, 協助我們面對企業經營的複雜面向:「用簡單方法, 做複雜的事」,這就是文學與管理的相遇。劍平, 應該會贊同我的思維。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