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創客取經 EMI 創新師培模式/三段式創意思考工作坊 跨領域共創教學新點子


 

  • 作者:周惠那∕逢甲大學校長特助

周惠那

研究專長為英語教材教法、外語教學∕學習第二外語習得、語言評量

在21 世紀這個以創意思考、跨領域交流互動、創新體驗等新教育思維當道的世代裡,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導他們帶著走的能力,因此教學須著重啟發學生自主學習、探索能力、發展潛能、創意發想等能力。雖然教育界一直積極推動教師研習以提升教學專業與創意,但傳統研習多著重於知識傳授與教法操作,並不足以因應21世紀最新的教育趨勢。

為回應21 世紀教育趨勢,期能讓全英語授課(English as a Medium Instruction, EMI) 教師都成為「教育創客」,本文所介紹的教師創意思考工作坊設計,突破傳統英語教學研習模式,以「創客」(Makers)與美國 Stanford University d.school 的「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註1概念規劃,以成果為導向,為參與者培養創意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

「創客」意指具有創新理念、自主創造的人;「設計思考」的過程則強調透過「以人為本」、「做中學」、「跨領域合作」與「快速製作原型」等精神, 並且以同理心(Empathy)、定義需求(Define)、創意動腦(Ideate)、製作原型(Prototype)與實際測試(Test)等步驟,試圖從使用者的觀點來體驗真實需求,並從同理心的角度,而不是以設計者個人的方便,考量貼近使用者的設計。

若將教師視為「教育設計師」,教學活動視為「輸出產品」,則剛好能應用創客與設計思考模式於師資培訓課程規劃,讓參與教師們在互動激盪的培訓過程中,基於各自教學經驗與專業而共同產出「教學原型」(education prototypes),再互相觀摩彼此教學原型的特色與優缺點,共創出更多元的創新教學產品。

 

以互動交流共創三階段思考新模式

有別於一般全英語教學訓練以英語系所教師主導,強化教師語言能力、口音訓練為主的培訓,本EMI 教師培訓模式強調透過不同方式的互動交流與腦力激盪過程,培訓教師共同產出創新教學模式與方法。此師培模式以問題遊戲坊(Playshops)、創意工作坊(Talkshops)及實驗工作坊(Workshops)三階段的架構進行(圖一),過程強調「每位EMI教師都是專家」,重視教師參與,透過遊戲讓教師彼此溝通協調及互相協助,提升、激發教師社群凝聚力與向心力,並讓教師親身感受全英授課的現況,由不同角度找到全英授課中「對的問題」,深入進行討論解決的方法,以創意思考、互動交流、腦力激盪,培訓教師創新教學方法、技巧、課程互動模式與教學經驗分享,以提升自我教學技巧能力。

此工作坊模式初期以逢甲大學為EMI 教學實驗與教師培訓基地,進而擴大為EMI教學示範基地。透過全開放式的互動教學空間(open class),可讓教師間互相討論、學習觀摩,並提供更多的互動機會。為不額外增加教師壓力,所有相關活動皆至EMI教學示範基地後才開始進行,以營造舒適交流的氛圍。

如前言,此三段式創意思考EMI教師培訓模式強調「每位EMI 教師都是專家」,讓每位參加工作坊的EMI 教師都有參與、分享與發想的機會。此創新思考EMI教師工作坊模式已於104學年度上學期於逢甲大學辦理五個場次,包含社群成立、故事坊、創意思考及全英問題個案模擬等活動(圖二),以下概要說明這五場工作坊的內容安排。

 

合作發想 每位教師都是專家

首先,第一場藉「棉花糖挑戰」(marshmallow challenge)註2 建立教師社群凝聚力;第二場進行創意教學共同發想;第三場聚焦發現EMI「對的問題」;第四場則由參加本工作坊的跨領域教師們相互激盪解決問題的方法,逐步發想與累積創新教學想法。

第五場活動設計以跨領域交流、創意思考為重,讓參與教師更深入了解推動EMI 的必要性與現況問題。同時透過每組分別以五種觀點(感覺、現實、創新、樂觀及悲觀)來深入探討全英語授課「應為100%全英語授課或部分全英語授課?」之議題,透過相互激盪來創造全英語授課的創新教學方式,建立完善的機制並提升教學品質。

 

跨校跨領域工作坊 有利資源整合

為有效整合與運用夥伴大學的全英授課資源,凝聚區域內教師共識,促進跨領域之互動交流、教學激盪與共享,教育部中區區域教學資源中心亦以「三階段式創意互動EMI教師工作坊」為規劃模組,於2016年3月18日辦理「打造自己的全英授課── Be the EMI maker」工作坊。

此次工作坊共十所中區夥伴大學參與,打破以往由外文領域教師為主體的EMI或ESP教師研習活動,共42位非外語專業教師,來自理、工、商、醫、教育、通識等背景,多元領域交流讓成果更為精彩,且首度建立中區全英語授課教師makerspace 社群,讓跨校教師互通有無、共構全英授課機制與教法。

該工作坊由筆者帶領與會教師進行Playshop,首先透過「棉花糖挑戰」活動讓原本互不認識的教師們在18 分鐘內即刻熱絡起來,並凝聚共識;再以「當我們變成學生」進行Talkshop,讓教師們回到一般傳統教室,以同理心親身感受學生在全英課堂上的身、心、智等感官,從學生的角度體察EMI 課程的學習;最後,運用「六頂思考帽子」註3 結合「635默寫法」註4 創意思考活動,讓教師們嘗試以多元觀點來激盪EMI 的議題。

此工作坊成果豐碩,各校教師皆全神貫注地投入全程活動,並記錄下滿滿的想法,貼了發想的便利貼,讓EMI 的拼圖更加繽紛。與會教師也提到,透過互動能夠了解各校EMI的現況及創意教學經驗,讓他們更加肯定跨領域教師間的交流。而教師在活動中有時相互激盪、衝擊,有時相互認同,都能幫助彼此驗證教學成效,持續教學相長,一步步共同堆積EMI的創新教學能量與品質。

 

註1 設計思考:從使用者的需求出發,為各種議題尋求創新解決方案,並創造更多的可能性。詳細請參考https://zh.wikipedia.org/zh-tw/ 設計思考。

註2 棉花糖挑戰:強調溝通合作的團隊活動。以4人一組進行,團隊必須在18分鐘內以20根義大利麵條、膠帶、細繩外及1 顆棉花糖建造出最高的結構,且棉花糖必須在頂端。

註3 六頂思考帽子:是一種全面思考問題的方式。針對一個問題,透過六種不同角度進行思考,可使問題更清晰化。詳細請參考http://wiki.mbalib.com/zh-tw/ 六頂思考帽。

註4 635默寫法: 每次6人參加,針對問題寫出3個想法,每次在5分鐘內完成,然後由左向右傳遞給相鄰的人,再在第二個5分鐘寫出3個設想。如此傳遞一輪,半小時內即可產生108個設想。詳細請參考http://wiki.mbalib.com/zh-tw/ 635法。


Tags: No tags